首頁/ 娛樂/ 正文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01

引言

《花樣年華》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對於王家衛導演來說,《花樣年華》更像是一張名片。內地觀眾真正認識王家衛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

精緻的影像造型哀婉憂傷的旋律,含蓄經典的東方情感和故事,再加上最能勾起懷舊情緒的美輪美奐的

旗袍

這些因素

都讓人們牢牢記住了王家衛的名字。

這部影片不僅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強烈的觀影熱潮,而且長時間以來餘波不斷,獲得了多個國家的獎項,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這部電影好評如潮。能在歐美影評界獲得如此廣泛而長久的讚譽,這樣的作品在中國影壇屈指可數。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02

王家衛和他獨特的“香港印記”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於香港電影來說是一段艱難的歲月,面對著“九七”過渡的疑慮和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再加上盜版影碟的日益猖獗以及港片自身創作上的一些弊病,香港電影一時陷落於發展的低谷之中。然而正是在這種低迷困境中,

王家衛繼承了香港“新電影”的

衣缽

,成為90年代馳騁於香港影壇的風雲人物,

也成為國際國內電影盛會上最具競爭力的選手,他獨自扛起復興香港電影的大旗,讓香港電影重新綻放生機。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03

另類獨特的“後現代”電影

總體來看,王家衛的作品以獨特、另類著稱,被稱作香港“後新電影”的突出代表。

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部部都精工細做,堪稱經典。早在1981年,香港理工學院美術設計系畢業的他考入了無線電視第一期編導培訓班,從此進入影視領域發展。王家衛的“觸電”自劇本創作開始。20世紀80年代,他共撰寫過13個電影劇本,並獲得多項獎項。王家衛接觸電影劇本多年,對其獨特的電影對白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在這之後,他日漸形成了自己的電影拍攝觀念,於1988年執導了第一步影片《旺角卡門》,頗受好評。1990年,他自編自導了電影《阿飛正傳》而一炮走紅,此後,《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春光乍洩》等,也都擁有熱烈的反響和不俗的票房。

除此之外,王家衛還有多部經典影片,有《2046》中情感線索的蕪雜繁複,有《藍莓之夜》對真愛的不懈追尋以及人在旅途的深刻寓意……這些作品大多以情感為主線,表現城市另類人物的情感和生活,側重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最感性的部分,用移動攝影(或高速攝影)配以重色處理的畫面:雜合的音樂、細膩的美工、唯美的運鏡、精緻的剪下……這一切,為王家衛的作品烙上了鮮明的“後現代”印記,也使生活于都市喧囂中的人們從心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04

商業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王家衛作品的制勝法寶在於,既有藝術電影的表象,但又不違拗商業電影的特質;既有電影編劇的出身,又可以在拍攝現場重視演員個人體驗,做到“無本可依”;既有前衛的思想,又能神奇地激發起多數人的共鳴

。分析其中個由,最主要的一點,即在於他的作品與現實極為接近,峰迴路轉,再離奇的表象背後,其實都有著他對現實人生的關注。他的作品展示香港人在後現代語境下獨有的心理狀態,表現後現代都市人浮華下的人情冷漠和對命運的無從把握。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出對親情、愛情逝去的哀悼,對冷暖自知的人情與人性的感悟,對金錢物質異化的諷刺,以及理想追求失落後的感傷與渴望。

05

傳統文化與道德的迴歸

儒家情愛觀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既讚頌純潔美好的愛情,發出“山無陵,水為竭,乃敢與君絕”的錚錚哲言,但同時又強調社會倫理道德對個體情感的約束,展示“情”與“禮”的衝突,並最終以對“情”的打壓完成對“禮”的遵守。在中國愛情片中,儒家情愛觀規約著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為,決定著愛情故事的發展走向,從而在銀幕上勾畫了一幕幕極具民和文化特色的“中國式”愛情。

在《花樣年華》中,充分體現了王家衛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回

歸。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首先,兩位主人公都從內地來到香港生活,既有王家衛自己經歷的影射,也使人物有了濃郁的思鄉情結。張曼玉飾演的女主人公與房東之間的客氣,其實暗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膜;妖豔的旗袍裝束,包裹著一顆孤獨的靈魂;對家庭的無從把握,使其缺少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對兩人情感發展的無助,以及最終的黯然分手,都透著無奈和傷痛。濃郁的鄉情和淡淡的哀傷充斥於整部影片之中。

06

濃豔旗袍下的保守與解放

總體而言,這部影片感性十足。

有人稱,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旗袍的風韻,不經意的眼神,偶爾的約會,是最能體現當時社會風貌的三大要素。王家衛在《花樣年華》中拍出了張愛玲的都會風情和浮世戀曲。作品擅長於在小物件上做文章。如《重慶森林》中的罐頭,《藍莓之夜》中的鑰匙和清醒籌碼,《花樣年華》中的車票。人物活動的場景通常是私人化的公寓、賓館或酒吧,主人公們共有的情緒通常是孤獨、消極和失落。多個有關時間的鏡頭(如數字、時鐘的走針等)都標誌著歲月的流近。而空間的狹小和侷促,也正反映了現代化大都市中人的生存壓力和生存境遇。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其次,作品在傳統道德的展現方面,除了人物外,還有一個讓人難忘但也容易被人表象化的角色—旗袍。旗袍是民國時期女性的常見服裝,此時旗袍成為最具時代感的載體,承載了60年代香港的時代風味。就旗袍的形式來看,它呈現出矛盾的一體化—“保守”與“解放”的合一。

旗袍

表面上看是保守的,

密不透風

包裹著身體,但是卻能看到女性優美的身體線條,這兩種既矛盾又統一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正是保守與解放的完美融合。

正因如此,從清朝到民國初,再從20世紀50、60年代到當下,旗袍不但沒有成為歷史文物,反而不斷地在改良和變化,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可以說,“保守”與“解放”的兩相對時在旗袍這一裝束上被奇妙地結合了起來,它將東方女性的形體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在《花樣年華》所展示的情感故事裡,它成為女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傳統旗袍是用一種“極為保守的方式在解放”,而《花樣年華》的旗袍不但承襲了這個傳統,而且更透過新潮而耀眼的圖案,突顯出這種極為保守的解放。因此在欣賞這部感性電影之餘,一定要考慮電影背後理性的元素,考慮到保守與解放這兩個重要對立的融合。

07

無奈逃避,選擇別離

最後,從情節設定和故事結局來看,影片中的情感線索一明一暗,故事也就在這樣的撕扯與糾纏中變得柔情似水;在看穿了婚姻的無情與無望之後,為了不重蹈覆轍,他們選擇了逃避,也就選擇了別離。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20世紀60年代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依然緊緊束縛住人們的心靈,

實際上仔細分析角色的名字,我們是不難發現一些玄機的。

男主人公周幕雲的名字既隱含了“周公”指涉的老莊思想又以“羨浮雲”表明追尋自由的內心渴望,但在看清了感情的千瘡百孔之後,他難以容忍現實中情感的空虛與無依,於是以作家的身份,在虛幻的武俠世界中暢快淋漓地揮灑真情。

為了標明自己“不會與他們一樣”,為了維護婚姻完美和完整的虛假的表象,因此,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對主人公進行規約,使他們的交往慎之又慎、志忑不安;他們在雨中想象和演繹曾經在他們另一半身上可能發生的故事,他們也在為自己的未來做著這樣那樣的打算。片中情節和場景虛虛實實,讓人無法分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想象和演戲,這樣的意境無疑是極為高明的。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08

與佳片《廊橋遺夢》的比較

有評論者提到《花樣年華》與《廊橋遺夢》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演繹了一場無疾而終的唯美愛情。但透過分析,

我們會發現,其實看似結局走向相同的兩部作品,其思想主旨卻有著極為明顯的中西方觀念的差異。

在《廊橋遺夢》中,“婚姻”與“責任”聯絡在一起,無婚煙形式的情感和“責任”是以矛盾的面目呈現的,所以兩人情感的結局歸於“對責任的維護”:而在《花樣年華》中,主人公並未將婚姻與情感並置去進行兩難選擇,也未出現“婚姻”與“責任”的聯絡,而是單一地用“道德”作為約束情感的利器,最終,主人公不是因為選擇婚姻而放棄情感(因為兩人各自的婚煙只剩下軀売,名存實亡),而是在強大的道德力量影響下,選擇了隻身逃離,體現對情感的拒絕和逃避。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後現代”電影,被傳統文化道德壓抑的情感

09

結語

從某種角度來說,《花樣年華》不完全是東方的《廊橋遺夢》,它的情感始終處在壓抑之中,更多體現了道德對人性的傷害,展示出傳統道德崇尚理性的一面旗的張揚熱鬧也,孤芳自賞也罷,有幾人能瞭解她的孤獨和寂寞?蘇麗珍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成為對於中國儒家道德規範的一個絕妙的註釋。對傳統道德的深刻審省,對兒時上海的模糊記憶,王家衛借這部情節簡單情感內斂的作品,獲得了更多觀眾的理解與認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