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一套令我獲益頗多的生活模式

一套令我獲益頗多的生活模式

本文共有 6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下定決心,做好計劃,打算作出一些改變。

但堅持了兩天,卻又故態復萌,回到舊的模式裡。彷彿有一種力量把你往回拉扯,強迫你重複著過往的生活,似乎做出一點改變都要耗費巨大的力氣。

比如:

學了一門課,當下躊躇滿志,下定決心要落實到生活中。堅持了兩天,熱情就慢慢淡下去,沒有動力再去思考和改變;

想培養一個好習慣,堅持了一陣子,卻總是因為種種因素被中止、打斷,慢慢地就失去了興致,乃至於淡忘;

告訴自己「不能再荒廢下去了」,制定好了詳細的計劃,才開始了兩天,就敵不過自己的惰性,把生活變成一場拉鋸戰……

這種熱情的消退、生活的拉鋸,會造成什麼結果呢?你會把大量的精力和認知資源,都耗費在這種沒有意義的內耗上面,難以寸進。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一直都在原地打轉,沒有真正邁出過一步。唯一的不同,是你多了一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我是不是很沒用?

我是不是一點都不自律、沒有行動力?

我是不是隻能這樣了,沒法改變?

……

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那麼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一點啟發。

一套令我獲益頗多的生活模式

首先,讓我們先對「舊模式」做一個分析。

這種把你往回拉的力量,究竟包括哪些要素呢?

認知吝嗇:

大腦有節能的需求,因此,能不動腦就不動腦,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路徑依賴:

採取過往已經被證實有效的做法,即使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最具價效比的。

全有或全無:

培養新的習慣時要求自己不能打斷,哪怕只是斷了一天,也會感覺自己「失敗了」。

過高標準:

嘗試新的做法時,希望能夠在指標上達到跟以往一樣的結果,稍不如人意就很容易放棄。

計數器陷阱:

用外在的數字來衡量自己的成果,只看自己是不是「打卡成功」,忽略過程中自己實際的進步。

……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我們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

面對相似的問題,總是習慣性地用舊模式去處理,難以把思維轉換過來;

偶爾一兩次轉換過來,也因為過程比較麻煩、難以得到理想的結果,很難堅持下去;

就算堅持了下去,碰到一兩次被打斷,就特別容易氣餒,從而放棄;

最後,就算完整堅持了下來,由於目光過多地聚焦在「數字」上,也未必能感受到這種新模式對自己的價值,從而失去熱情和動力……

這就是使得我們不斷「在原地打轉」的一整套背後的機制。

那麼,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

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傳統的思維模式是:生活中,一切的問題和挑戰都是一種「任務」,它們會提高我的耗能,打破我預設的「低耗能」狀態。因此,我要用最小的成本把它們全都搞定,讓它們儘量不要影響到我。

我把它叫做

「任務心態」

。在這種心態的驅動下,我們就很容易奔波在「救火」之中,總是想著要把一切不穩定的因素變得穩定,難以有閒暇真正去思考和反思,一心想著「把手頭的任務做完,讓自己恢復低耗能狀態」。

這種心態的問題在於:它會讓你一直停留在目前所處的狀態和圈子裡面。如果你能夠接受這一點,那也好;但如果你將來面臨新的、未知的挑戰,或是企圖邁出這個狀態,因為你一直沒有「鍛鍊」過大腦,你就很容易遭受風險的衝擊。

那麼,一種更好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呢?

如同我在 生活缺乏安全感,怎麼辦?中所說的:更好的心態,是讓大腦從習慣「低耗能」變成習慣「中耗能」,讓大腦接受一個事實:

生活是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我的任務不是偏安一隅、得過且過,而是透過一切的機會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樣,當以後面對新的場景和挑戰時,才能讓自己持續處於穩定的「中耗能」狀態。

我把它叫做

「實驗心態」。

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以「讓自己變強」為目的,把生活中一切的問題和挑戰,都視為一個「實驗」的機會,從中獲得經驗,作為大腦成長的養料,不斷哺育和充實大腦。

你可以理解為:前者是按摩,它可以讓你舒服,但無法讓你得到成長;後者是鍛鍊,一開始會困難一些,但只有它才能真正幫助你成長。

一套令我獲益頗多的生活模式

那麼,如何才能踐行「實驗心態」呢?

可以看看這張圖。這是實驗心態的6個要素。

一套令我獲益頗多的生活模式

接下來,讓我們一一來探討。

1. 問題與假設

實驗心態的起點是什麼呢?是對我們每一天日常生活的審視、質疑和思考。

你首先要發現,生活中哪些地方,是「不夠好」的,你才會有動力和空間去思考「如何做實驗」。

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容易感到無聊 —— 這本來就是逼迫你去思考「為什麼會無聊」「哪裡令我不夠滿意」的機會。但很多人是如何對抗無聊的呢?用「填充性活動」,來填滿自己的「無聊時間」。(參見: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

感到無聊了,就刷劇、看電影、打遊戲、看小說,要麼就是跟朋友出去聚會、喝酒、聊天,想辦法來「消磨時間」。而從來不去思考:

造成無聊的根源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對我來講才不會是「無聊」的?

這實際上是一種浪費。

你白白耗費了大腦對你的提醒,浪費了一次反思和審視的機會。

因此,一個建議就是:慢慢縮短和減少自己「填充性活動」的量。當你感到無聊的時候,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不要急著去尋求外在的刺激,而是讓自己沉浸入這種狀態,問一問自己:

我對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

我有什麼隱藏在心裡的想法還未實現?

我希望獲得一種怎樣的、充實的體驗?

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去做一些延伸思考:如果我稍微作出一些改變,會怎麼樣?

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的工作都是事務性、機械性的,那麼可以想一下:如果在這個基礎上,讓我的工作變得更貼合業務,有一些不那麼機械的事情,我會有什麼感覺?

如果你每天都坐在電腦前一動不動,從來不跟別人交流,可以想一下:如果我每天多一些交流,比如跟跨部門的同事有一些溝通和對接,我會有什麼感覺?

如果你每天都被一系列瑣事佔滿,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做一些自己的愛好,可以想一下:如果我每天能有半小時的空閒,那麼有沒有什麼愛好和活動,是可以在這個時間裡面去發展的?

……

諸如此類。

如果你每一天都在重複自己的上一天、上上一天……那你這種狀態是永遠都不可能得到改變的。因此,第一步就是去找出:

我為什麼會感到「不夠好」?

這種「不夠好」的根源是什麼?

我也許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2. 嘗試和對照

找到了問題所在之後,下一步就是有意識地去制定一個「實驗計劃」。

什麼是實驗計劃呢?簡單來說,它需要包含這麼幾點:

設計目標:我要調整的是什麼,哪個地方是我可以去作出改變的?

實驗對照:我可以嘗試著採取什麼樣的做法,讓它跟原本的做法形成對比?

觀察引數: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哪些因素是「重要的」,需要我去留意和關注?

這一整個過程,就叫做「嘗試和對照」。它可以有效地幫助你用新的模式去替代舊的模式,並透過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慢慢地讓自己逐步適應新的模式,成為新的自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是一個社恐患者,每次跟別人聊天時,都不敢跟別人直視,那麼可以試著做這麼一個實驗計劃:

設計目標:我想試一試,下次跟別人談話時,和他直視,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實驗對照:嘗試:當對方說話的時候,鼓起勇氣看著他的眼睛,然後點頭表示應和。

觀察引數:觀察一下,看看我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心理感受,以及對方給出的反饋,跟之前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控制變數,也就是一次採取一個新的行為就可以了,著重去觀察這個新行為跟以前舊行為模式下,你的心理狀態有什麼不同,你又會獲得什麼樣的反饋。

同樣,你學了一門課程,想改變自己日常的工作模式,那就不妨先從課程裡面拎出一個具體的知識點,然後找到一個具體場景(設計目標),有意識地用新的做法代替自己舊的做法(實驗對照),再觀察看這個新的做法做起來感受如何、結果如何(觀察引數)。

諸如此類。這就是一個讓自己獲得有效的成長和改變,非常好的方式。

我自己也經常經常採取這個做法。比如:每一期智識營,大體上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在執行的細節上,我其實每一期都會加入一些新的做法,採取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做一個簡單的「嘗試和對照」。

這樣,我就可以更加明確地判斷出:我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有可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把它們之間做一個邏輯上的聯絡,充實自己的經驗庫。

一旦你適應這個模式,你就會發現:生活和工作中,其實有非常多的地方,都可以採取這種「嘗試和對照」的做法。

比如:你的工作流程已經非常固定,它不壞,但可能也不夠好。那麼有沒有可能,針對具體的某個環節,想辦法採取一個新的措施,再對比它跟舊模式的優劣、差異,透過這種方式,不斷迴圈,最終優化出一個最好的工作流程?

這可以幫助你,把重複的、日常的每一天,都過得非常有趣,非常充實。

3. 觀察心態

在「嘗試和對照」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你要具備一個觀察者的心態。

什麼叫觀察者的心態呢?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抽離出來,不要過度沉浸進去,也不要過於看重結果,而是關注過程中自己的感受、細微的變化、獲得的反饋,以及從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和結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學到了一個思維模型,你想把它用到生活中,那麼你應該怎麼做呢?

你首先要理解它,知道它是用在什麼地方的,然後在生活中去尋找對應的場景,並用它去代替掉舊的思維模式(嘗試和對照)。

隨後,在使用這套思維模型的過程中,你要做的是:

1)避免對結果的過分關注:你剛開始使用它,不熟練是必然的,一開始必然很難獲得你想要的結果。因此,要特別注意讓自己脫離「計數器陷阱」。

2)記錄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任何一個新的思維方式、技能,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地被你掌握,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讓你感覺不舒服、不適應、不理解的地方。及時把它們記下來,這就是你弄懂它們、掌握它們的關鍵。

3)針對問題作出自己的假設和猜測:針對第二步記錄下來的問題,不要停留在這裡,而是對它們作出自己的假設和猜測。基於你對這套思維模型的理解,你認為這些問題為什麼會產生,它們可以如何被解決?試著動手做一下,並把你的猜測和動手過程記下來。

4)反覆練習,檢驗有效性:針對第三步你採取的假設和行動,裡面必然有些是比較有效的,有些是錯誤的或者無效的,但你只通過一次的經驗,顯然很難判斷出哪些有效哪些無效。這時,就可以透過反覆的練習來實現。

每一次的練習過程中,都著重去關注每一個行為和它取得的結果(依然參考第二步:嘗試和對照),檢驗它的有效性。那麼,當你經歷了若干次的練習,你就最終可以總結出一系列有效的、針對問題的應對方式。

(當然,如果是智識營的話,也可以直接問我)

這個時候,這個思維模型才算真正地被你所理解。

當然,這個時候它在你手中,未必跟原來的那個模型一模一樣。但這沒有關係。我在很多文章裡都講過:不要去「複製」別人的做法,而是要去理解這些做法為什麼奏效、它們的原理是什麼,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微調這些做法,讓它們能夠切實地解決你自己的問題,這才是屬於你自己的工具。

總結一下,觀察心態的重點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關注過程而非結果」。這裡又有兩層含義:

1)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其中有很多可能是重複的、機械的、簡單的。傳統的思維模式,是用舊的路徑去快速解決它們,著眼的是「解決」。但這其實是一種浪費 —— 更好的做法,是把它們當成機會,拿它們來練手,訓練自己新學到的技巧和思維模式。

2)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很多時候,結果可能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這個時候,不妨分出一些注意力,去思考「這個方法為什麼能奏效」。一方面這能夠增進你對這個問題真正的理解,另一方面,這也是對自己思維和大腦的鍛鍊。

4. 經驗心態

除了觀察心態之外,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經驗心態。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切挑戰和困難,都看作一個提升經驗值的機會,不要去過度關注「我是否會失敗」,而是更多地關注「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這也是我踐行了很多年、對我幫助頗大的一個習慣。

你會發現,它跟

成長思維

其實是緊密相關的。許多人容易陷入固定思維裡面,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失敗只會給我帶來壞結果,讓我出醜,降低別人對我的評價。於是,很容易踟躕不前,被一丁點陌生的恐懼所嚇倒。

但事實上,人的能力並不是一直不變的,而是可以隨著你的訓練和刺激逐步加強、成長的。因此,採取成長思維的人,會把一切挑戰都視為一種契機 —— 一種為自己獲取經驗、讓自己變強的契機。

因此,採取這種心態,可以帶來兩個層面的變化。

一個層面,是可以把你的視角,

由「預防焦點」轉移為「促進焦點」

(可以參見:別多想,去行動),讓你卸下對於「我可能會失去什麼」的擔憂的恐懼,更多地關注到「我可能會得到什麼」,從而提升進取心和行動力,不容易被困難嚇倒。

另一個層面,是釋放你的潛力和可能性。一旦你不再抱著擔憂和恐懼,你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時,就越有機會去嘗試新的做法、採取新的行動,從而不斷化解和克服面臨的問題,讓自己對問題的思考方式變得更加靈活。

5. 覆盤和提煉

經過對問題的挖掘和假設,對行動的嘗試和對照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對結果的覆盤和提煉。

覆盤和提煉的目的是什麼呢?是進一步地榨取我們所採取的一切「嘗試和對照」行動的價值,是為了

讓我們的「過去」,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未來」。

也就是說:你要從前面的行動裡面,提煉、抽象出一套更加普適的,針對一系列同類型場景和問題能夠生效的經驗 —— 也就是專屬於你的思維模型和方法論。

具體如何操作呢?可以參考這套步驟:

1)記錄下,在前面的「嘗試和對照」行動中,你都採取了什麼行動,獲得了什麼反饋,總結成一系列「行動-反饋」的聯絡。

2)以這套聯絡作為原材料,把其中有效的做法拎出來,再串連起來,形成一條有效的

「行動-成果」

鏈條。

3)針對這個鏈條,向下挖掘,去思考:為什麼這個行動能夠奏效?它解決了一個什麼樣的子問題?它背後有沒有什麼可能性的原理在支撐?如果有能力,試著找出這些原理。

4)基於3,進一步去思考:這套「行動-成果」鏈條能夠擴充和拓展?在保持它的核心主幹不變的情況下,它對什麼樣的場景是能夠適用的?它適用的問題具備什麼特徵?

5)結合2-4,彙總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要包括:這套方案可以應對何種型別的情境?它包含哪些步驟?每個步驟的原理和要點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先彙總自己的行動和思考,作為主要材料;再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提取出它們的共性;隨後進行向下挖掘和向上總結,最終得到一套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到對應的原理來支撐,那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也可以自己試著去理清它(可能的)邏輯,這其實就是一個構築知識體系的機會。

我在很多文章裡講到的模型和方法,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長此以往,你一步步積累下來的這些模型,就會成為真正屬於你的、跟別人能夠完全區隔開來的核心競爭力。

這也就是我們去「做實驗」所得到的成果。

6. 探索可能性

最後,提一下:在這套流程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具備充沛的好奇心,讓自己保持源源不斷的外在資訊的輸入。

「任務心態」最大的危險是什麼呢?一旦你內化了這種「追求穩定」「追求低耗能」的規訓,你就很難真的走出去了 —— 因為,你每多走一步,就意味著多一分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也就意味著多一分的不穩定、高耗能。

於是,

你就會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任憑這個圈子越來越狹小

,不敢越雷池一步。

那麼,哪怕你對自己的生活不夠滿意,你能夠改變和調整的空間,也會相當有限。

所以,一個非常重要的鍛鍊就是:在你還沒有徹底內化的時候,儘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生活邊界,接觸更多的、不一樣的人,瞭解這個世界運轉的方式,知道除了自己之外,還可以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我會建議你先從社交開始。如我在前幾篇文章裡提到的,多參加一些能夠結識陌生人的機會,多認識一些人,去尋求各種潛在的「合作」的可能性,把自己放進一片更大、更浩瀚的海洋裡面,任自己浮浮沉沉,看到更大的世界。

然後,試著去做一些創造性的產出,對外部的世界輸出你的影響力,擴大你的干預圈。

簡而言之:把對於「不變」和「穩定」的追求,變成對於「干預」和「可能性」的追求 —— 不是由於一畝三分地而得到「安全感」,而是由於接觸到的資訊網路和資源網路越來越廣,有無數的可能性,從可能性之中來獲取「安全感」。

這才是開啟一個良性的「實驗心態」迴圈的不竭動力來源。

一套令我獲益頗多的生活模式

—— 閒聊時刻 ——

1)前幾天跟一位創業的朋友交流,意外地發現她在一些大方向上跟這個內容很一致,不過她把它叫做「遊戲心態」,也就是用演練技能、闖關打怪的心態去生活,也蠻有趣的。: )

2)這套生活模式我已經踐行十幾年了,切切實實給了我許多成長,幫我克服了許多恐懼和焦慮。也希望它能夠給到你一些啟示和動力,幫助你擺脫惰性。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歡迎點贊、在看、留言、分享,給我一些反饋喔。

一套令我獲益頗多的生活模式

我重新整理了「成長手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