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在三國故事中登場較早的王允,是一位傳統概念中計程車大夫,他身上展現了所處階層的優點,但也體現出了人性固有的弱點:

作為東漢後期的名臣,王允身上帶有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高貴品格,敢於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匡扶社稷而努力;

面對兇蠻無理的強權人物時,他能極盡忍讓、委曲求全,並尋找曲線救國的機會;

但當他終於扳倒了“惡人”、把對方手裡的權力收歸己有時,卻把以往的隱忍拋諸腦後,甚至變得跟當初的“惡人”極為相似,併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這就是所謂的“屠龍者終成惡龍”。王允確實是敗於李傕、郭汜的圍攻,但如果他保持當初與董卓博弈期間的堅忍,而不是體現出諸如殺害一代大儒蔡邕的“惡”,結果很有可能會有所不同。

王允家族世世代代擔任州郡長官,堅實的底蘊、優越的教育,讓他自小就獲得“王佐之才”的評價。

成年後,王允繼承祖業進入仕途。彼時漢桓帝在位,宦官亂政、政治黑暗,甚至還發生了針對士大夫的“黨錮之禍”。王允性格剛直、不畏權貴,由此得罪了宦官,甚至還連累了自己的上司丟了性命;罷官三年再度出仕後,卻又因為得罪太守差點人頭落地。

在那個時期,出於對黑暗政壇的不滿,像王允這樣敢於硬剛權貴計程車人往往會得到士大夫階層的讚賞。因此,雖連續兩次遭遇仕途坎坷,但王允卻由此聲名鵲起、逐漸被視為新興的名士。而他自己也一直對自己保持較高的要求,不僅持續苦讀儒家經典,還經常練習騎射,立志建立一番功業。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正式敲響了東漢帝國滅亡的喪鐘。此時的王允以豫州刺史的身份參與平亂,同時還與愈演愈烈的宦官一黨作鬥爭。但在中常侍張讓的迫害下,他毫無意外地敗下陣來,還連續兩次入獄、距離被誅殺僅有一步之遙,在朝廷三公(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的力保下才保住了性命。

為了避免不明不白地死在宦官之手,隨後王允改名換姓,活動在河內、陳留之間,直到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才趕回京師奔喪,被掌權的大將軍何進重用。

隨後,隨著何進被殺害、袁紹等人將宦官集團誅殺殆盡、董卓進入洛陽,東漢朝廷一片狼藉、混亂不堪,隨之進入了軍閥亂權時代。

在這個百年不遇的時代節點,已經身居三公之列、擔任司徒的王允保持了頭腦的清醒,他沒有像年輕時那樣血氣方剛、直來直去,而是對董卓“矯情屈意,每相承附”,說白了就是奉承、拍馬屁,由此得到了這位以殘暴聞名的軍閥的信任,將朝政悉數委託於他。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東漢朝廷才得以勉強維持;無論漢獻帝,還是朝野群臣,都對王允極為依仗。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正是這樣一邊委曲求全、虛與委蛇,一邊暗中策劃、清除漢賊,王允成功地拉攏了呂布的支援,上演了一出堪稱經典的宮廷政變,一舉誅殺暴虐成性、天怒人怨的董卓,讓人們看到了東漢王朝再度振興的曙光。

元兇雖已伏誅,但要消除多年動亂帶來的危害、將東漢政權帶至正軌,可能並非王允一人力所能及;但是,假如他保持之前那種務實、堅忍,利用人們對禍亂的痛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有計劃、分階段地處置董卓餘黨,將東漢的中樞引至正常狀態、從而創造為王朝續命的機會,其實並非不可能。

可惜的是,此時的王允與之前完全判若兩人。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按照《後漢書》的解釋,“性情剛烈,疾惡如仇”才是王允的本性,他之前與董卓虛與委蛇,主要是因為對方確實太殘暴了,沒有給任何人任性的機會。

但這種說法有個BUG:假如王允對董卓只是懼怕,他怎麼可能冒著巨大風險發動政變?所以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他太驕傲了,而且經過長期的壓抑後,也需要釋放自己的本性。

因此,在扳倒董卓後,王允完全拋棄了之前的風格,儼然一副“權臣”的模樣:

首先,有“過河拆橋”之嫌

。王允雖然依仗呂布才掀翻董卓,但在他的內心,一直把這位功臣當成了一個打手而已。說白了,他認為自己是個文化人,跟呂布並非同一階層。因此,雖然呂布久經軍旅、洞悉董卓部將心思,但王允對於他提出的一系列拉攏將士的方案全盤否定,如同為局面的穩定埋下了一顆巨雷;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其次,剛愎自用、悍然誅殺一代名儒蔡邕。

蔡邕的經歷與王允有些許相似。他出身儒家名門,在桓帝時即已名動天下;宦官亂政期間,也曾險些遭受毒手。而董卓掌權後,在“滅族”的威脅下,蔡邕不得已出仕,和王允一樣在朝廷中服務。

但蔡邕並沒有助紂為虐,他利用董卓對自己的敬重,多次成功打消了對方的僭越念頭。比如他曾勸阻董卓自稱尚父的想法,還以天象為由勸說董卓降低車馬規格。在注重君臣之別的封建倫理下,這些看似務虛之舉對阻止董卓更進一步篡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當誅董事件後,蔡邕曾在談起董卓的過程中表達過一絲嘆息之意,就被勃然大怒的王允逼死在獄中。

更讓人心寒的是,蔡邕曾苦苦哀求、請求“黥首斷腳”之刑,以便自己能完成自己正在編撰的《後漢史》,一眾朝臣也極力說情。但王允身為儒生、名士,竟然聲稱“昔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才導致他寫出了誹謗之書”(指《史記》),堅決將蔡邕迫害而死。

這是對文人階層的否定,幾乎等同於文化毀滅之舉,跟當初推行黨錮的宦官有何區別?因此,在蔡邕死後,天下士大夫莫不流淚惋惜;失去了儒生、世家階層支援的王允,想要有所作為談何容易?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其三,錯判形勢、逼成了亂軍。

董卓死後,雖然餘部勢力不小,但自其女婿牛輔被部下背叛、殺害後,西涼軍其實已群龍無首,如同一盤散沙;他們害怕關東諸侯的報復,無不戰戰兢兢。

為了消除隱患,同時制衡居心叵測的關東諸軍,有人建議由董卓的老上司皇甫嵩安撫西涼軍,將其作為威懾袁紹等人的有生力量。

但王允卻在迷之自信下作出了巨大誤判,犯下了幼稚病:他認為關東“義軍”都是自己的門生,不會有壞心思。因此,他反對循序漸進,主張以強硬的舉動一舉解除董卓將校的兵權。

在以上多重錯誤的疊加下,西涼軍被逼走向了叛亂之路。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連蔡邕那樣德高望重的大儒,只是因為被董公敬重過就遭受毒手;我們這些人既沒被赦免,如今又要被強制解散,豈不更成了案板上的魚肉?”

於是,為了自保,董卓餘部在李傕、郭汜的帶領下攻下了長安,王允功敗垂成、宗族慘遭誅殺,原本漸趨穩定的東漢政權也隨之陷入了更加看不到邊的黑暗之中。

王允能扳倒董卓,為啥敗給了董卓部下?屠龍者變惡龍,就在一念間

假如王允沒有剛愎自用,繼續保持在董卓手下的隱忍與腹黑,極有可能躍升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名臣而流芳千古。然而,性格決定命運,自以為是帶來的一系列錯誤決策,不僅斷送了他自己,更禍害了天下。

這不禁讓人感嘆:成年人的字典裡沒有任性倆字,越是看似風光時,越是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