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慈禧臨終前做了哪些準備來應對自己的死亡?臨終時又說了什麼?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夏天,慈禧的腸胃病加重,經常覺得渾身疲軟,頭暈耳鳴。也許是人天生的第六感,74歲的慈禧,預感到是時候安排身後事的時候。

十月初十,慈禧雖然不時腹瀉,卻還是滿心歡喜地和宮女太監們歡度自己的74歲生日。

不過幾場慶典下來,慈禧明顯感到身體有點吃不消了,又吃了些不消化的乳酪和水照相機後,病情加重,據《內起居注》記載,自十月十六至十幾日,慈禧都沒有參與政務活動。

慈禧臨終前做了哪些準備來應對自己的死亡?臨終時又說了什麼?

慈禧

雖然這個一向野心十足的女人,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力,但是她也深知自己已經是一個一腳踏進閻王殿的暮年之人,是時候要為自己的身後大事做一些必要的安排。

最重要的一件身後大事就是皇位的人選,因為此時的光緒帝的病情已呈危象,光緒帝又沒有子嗣,此時不管是皇室宗族還是以張之洞、袁世凱為代表的實力派,都希望在皇權交接的關鍵時刻抓住機會。

雖然大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是慈禧,肯定不能慈禧說立誰就立誰,有支援的聲音自然也會有反對的聲音,一個處理不好,就有可能發生政變。

為了控制局面,慈禧強忍著身體的不適,拿出了一貫雷厲風行的手段,果斷地採取了兩個措施:

第一,將大權在握的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支出北京,派他前往河北遵化檢視自己的陵寢。

第二,將段祺瑞所轄的北洋第六鎮官兵調離京城,同時把鐵良統轄的北洋第一鎮調入京城接防,用來防袁世凱。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慈禧最怕奕劻與袁世凱會聯手發生政變。從後來袁世凱重組內閣,逼退清帝溥儀退位,我們也能知道,慈禧並不是杞人憂天。

做了這兩件事後,慈禧就秘密召見軍機大臣世續和張之洞,徵詢為光緒帝立嗣的意見。雖為徵詢,但其實也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她心中早有人選了。

張之洞擔心再立一個小孩,建議立時年25歲的載灃,也就是光緒帝同父異母的弟弟,溥儀的生父,算是光緒帝這一輩中最年長的,“立嫡立長”的說法也合理。

慈禧卻說:“不為穆宗(同治帝)立後,終無以對死者,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兩方面都沒有遺憾了。”

慈禧為什麼選擇溥儀?其實就和當初冊立光緒的理由是一樣的。溥儀是醇親王奕譞和慈禧太后妹妹的孫子,又是她的養女榮祿之女的兒子,在慈禧看來,愛新覺羅家族的血統也必須有葉赫那拉氏的血液。

張之洞知道慈禧主意已定,再多嘴也沒有意義,就進言溥儀”兼祧“同治和光緒帝。”皇帝臨御三十餘載,不可使無後。古有兼祧之制,可效仿之。”

在古代,成年男子沒有子嗣就亡故,是很不吉利的,稱為”吃絕戶“,慈禧考慮到自己的兒子同治沒有子嗣,卻沒有考慮到光緒也沒樣沒有子嗣,張之洞的這一建議考慮很周全,自然就被採納了,也不過就是一個說法罷了。

慈禧臨終前做了哪些準備來應對自己的死亡?臨終時又說了什麼?

小溥儀

決定後,慈禧就在十月十九日(距離慈禧去世還有三天)召開了御前會議,討論了這件事情。

第二天,就接連下了兩道諭旨。第一,命載灃為攝政王;第二,把溥儀接到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二十一日,光緒帝去世,慈禧又連續頒佈了三道懿旨,

一是宣佈溥儀為嗣皇帝,二是宣佈溥儀”承繼毅皇帝(同治)為嗣,並蒹承大行皇帝(光緒)之祧“,三是宣佈自己的主權,說嗣皇帝年紀小要好好學習,著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意思是說,軍國大事還是要來跟我報告。

從這裡可以看出,慈禧到底有多貪權了。都已經沒幾天活頭了,都還不願意把手中的權力讓出來,這三道懿旨頒下來,溥儀不過是又一個光緒帝,而載灃的監國也不過是徒有虛名。

慈禧臨終前做了哪些準備來應對自己的死亡?臨終時又說了什麼?

載灃和兩個兒子:長子溥儀,次子溥傑

這一天下來,做了這麼多事,本就病重的慈禧耗費了蠻多心神的,脈象出現了加重的趨勢。儘管如此,慈禧第二天居然又一大早召見了軍機大臣、皇后、攝政王以及榮的女兒,以新帝之名諭示: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尊皇后為太后。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慈禧就突然暈倒了。醒來後,她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便以幼帝之名釋出了最後一道懿旨:

朕欽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懿旨。

至此,慈禧終於不得不把帝國的權力移交到載灃手上。

預感到自己快不行的慈禧,馬上命軍機大臣張之洞草擬遺詔。這時宮裡已經亂作一團,一天之內,大清帝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死去,實際統治者也沒剩下幾口氣。

這時,給慈禧診脈兩個醫生相持不下,一個主張要用藥,一個主張不用藥,因為藥是要煎的,等藥熬好了,也趕不上吃了,言下之意很明顯,慈禧不行了。

原來還想細細推敲遺詔的張之洞看這形勢迫在眉睫,趕緊同攝政王載灃、慶親王奕劻、袁世凱、鹿傳霖、世續等人,匆匆到了福昌殿而見慈禧。

此時的慈禧,意識還是清醒的,看完遺詔又加了幾句令人十分出乎意料的話:“以後勿再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意思就是說,以後大清朝女人不得干政,太監不得擅權。

慈禧臨終前做了哪些準備來應對自己的死亡?臨終時又說了什麼?

自己執掌帝國大權47年,寵信太監安德海、李蓮英,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政事,但不也是她的政治爪牙嗎?

添上這樣一句話,真的是啪啪打自己的臉啊。所以她又跟大臣們解釋了一番“謂餘垂簾數次,不知者或以為貪權,實則迫於形勢,不得不然也。”

意思是說,我雖然三次垂簾聽政,不知道的人以為我是貪權,但我實在是由於形勢所逼不得不這麼做。

貪權究竟是不是自己的本意,或許只有慈禧知道,但後人自有自己的判斷。這世界不會因為離開了誰,地球就不會轉。

中國曆朝歷代,也有誤國的掌權者,但沒有一個像慈禧這樣惡名昭著的。因為過去無論朝代怎麼變遷,無非換了一個姓氏當家,這國土終究還是中國的。

而慈禧則不同,在她手上,中國的土地丟了將近51萬平方公里。

在慈禧七十大壽時,時任上海《蘇報》主編的章炳麟就發表了一副”慶聯“,上聯是“今日幸頤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長安?億萬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下聯是“五十割交趾,六十割臺灣,七十更割遼東地,廿餘省版圖漸蹙,預期萬壽祝疆無。”

慈禧臨終前做了哪些準備來應對自己的死亡?臨終時又說了什麼?

這副對聯,把慈禧掌權做的一些荒唐事,說得明明白白。“幸頤和”“幸北海”,說的是慈禧每次遇到自己整旬壽誕,不顧國家的安危只顧自己享樂,“幸古長安”是諷刺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倉皇逃到古都西安。

50歲時發生中法戰爭,這一點原本清朝是打勝仗的,慈禧為了息事寧人,搞了個“不敗而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條約》,把”交趾“(現在的越南)割給了法國;60歲時,為了慶祝自己的壽誕,竟然挪用海軍軍費人修建頤和園,挖掘”福如東海“的昆明湖,堆壘”壽比南山“的萬壽山,還把臺灣割給了日本;70歲時,大清朝的老家東北成了日俄戰爭的主戰場。

在交待完了所有的後事之後,慈禧慢慢地閉上了眼睛,一個傳奇的女人,就這樣終結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給人們留下無盡的評說、遐想和演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