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玄齡伯樂寬大平和

房玄齡,齊州(今山東)臨淄人。早先是隋朝隰城(今山西汾陽)縣尉。後來,因事獲罪被撤職流放至上郡。唐太宗率兵攻下渭北的時候,房玄齡拄著柺杖到軍營中求見。唐太宗與他一見如故,當即賜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遇到了知己,感到非常高興,於是就竭盡全力為唐太宗效命。那時,每平定一方賊寇,大家紛紛爭搶金銀珠寶,唯獨房玄齡首先想的是招攬人才,送到唐太宗的幕府。只要碰到謀士猛將,房玄齡都會暗中與他們結交,說服他們歸順唐太宗。後來,經過多次提升,他被任命為秦王府記室,兼陝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

房玄齡在秦王府任職長達十幾年,長期主管記室工作。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見房玄齡和杜如晦極受唐太宗的禮遇,對他們恨之人骨,於是在高祖面前盡力詆譭他們。因此,房玄齡和杜如晦一起被貶斥。在太子李建成發動奪權政變前夕,唐太宗緊急召見房玄齡、杜如晦,讓他們穿上道士服裝,偷偷潛人秦王府以密謀對策。事變結束後,唐太宗被立為太子,房玄齡被提拔為左庶子。貞觀元年,房玄齡升為中書令。貞觀三年,又升為尚書左僕射監管修國史,後又被封為梁國公,賜封一千三百戶。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任職百官之首的宰相之後,房玄齡更加謹慎謙恭,日夜操勞,盡力為國家效勞,不想有一件事情處理不善。聽到別人的美德,他就好像自己也擁有一樣感到高興。在處理朝政和管理百官方面,房玄齡非常通達,說話也非常妥帖,審定法令,總以寬大平和為原則。對待別人,房玄齡從來都不求全責備,也從不用自己的優點來衡量別人。用人方面,他根據能力大小來分別任用,而不論他們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以及與自己的親疏遠近。人們談到房玄齡,都認為他是個好宰相。

貞觀十三年時,房玄齡又被加授為太子少師。因為自己獨居相位十五年,房玄齡曾多次上表唐太宗要辭去宰相職務,但唐太宗每次都下詔表示反對。貞觀十六年,房玄齡又官拜司空,仍舊統管朝政、監修國史。房玄齡心生惶恐,又一次以年老為理由,請求內退。唐太宗派人對房玄齡說:“長期以來,您一直是國家的宰相,國家一旦離開您,就會像一個人突然失去雙手一樣。如果您精力還可以,請您就不要再推辭了。如果您確實感到精力不支,那再另外奏請。”於是,房玄齡就不再提出辭職的要求了。唐太宗追思自己創業的艱難,想到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輔佐自己的莫大功勞,於是作了一篇《威鳳賦》用來比擬自己。他將此賦贈送給房玄齡,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房玄齡是多麼地崇信。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如晦謀略決策千里

杜如晦,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臨潼北)。高祖武德初年,在秦王府任職兵曹參軍,不久就被提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唐太宗對於手下許多賢才都被高祖調走感到擔憂。這時,房玄齡對唐太宗說:“被調走的人雖然多,但大多不值得惋惜。杜如晦足智多謀、深謀遠慮,是輔佐帝王的不二人才。如果大王僅打算做一個藩王,碌碌無為,當然用不著這種人;但若想經營天下,那麼此人不可不用。”從這以後,唐太宗對杜如晦更加器重,把他當成心腹之人,並立刻奏請高祖,調任他為秦王府的屬官。

從此,杜如晦經常參與秦王府的決策。當時有很多軍國大事需要處理,他的決斷謀略,往往迅速而又恰當,深為同條佩服,官位屢升,最後至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太子李建成的陰謀挫敗,杜如晦和房玄齡居功至偉。因此,杜如晦升遷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升為兵部尚書,晉封為蔡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時,杜如晦又以兵部尚書兼任檢校侍中。貞觀三年時,他被授予尚書右僕射,兼管吏部選事,仍舊與房玄齡共同治理朝政。朝廷基本機構的架構設定、典藏文物,都是二人共同制定。由於聲譽崇高,他們兩人被人們合稱為“房杜”。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魏徵剛正深謀遠慮

魏徵,鉅鹿人(今河北鉅鹿)。後來搬家到相州內黃(今屬河南)。武德末年時,官居太子洗馬。身為太子的幕僚,他看到唐太宗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暗中爭奪帝位,幾次勸太子早做打算。唐太宗挫敗李建成之後,召見魏徵,責備他道:“你為什麼要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呢?”眾人都替魏徵感到不妙。魏徵鎮定自若地回答道:“如果當初皇太子聽了我的建議,他就不會有現在的下場。”唐太宗聽到這話,馬上怒容消失,態度轉變,對魏徵以禮相待,並授任他為諫議大夫。

唐太宗曾多次召魏徵到他的寢宮,向他討教施政治國的道理。魏徵胸懷經世治國的才能,性格耿直、剛正、無所屈從。唐太宗每次和他談話,都由衷地感到歡欣喜悅。魏徵也為遇到聖明的君主而感到高興,盡力為唐太宗效勞。唐太宗曾經對魏徵說:“你對我的勸諫,前後超過二百多件事,都非常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一心為國,怎麼可能做到這樣呢?”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貞觀三年時,經過多次升遷,魏徵官至秘書監,參與朝政的決策。魏徵深謀遠慮,為國家的治理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唐太宗曾對他說:“你曾經有比射中齊桓公帶鉤更大的罪過,但我信任你超過齊桓公信任管仲。近代以來,君臣彼此信任的程度,有像我和你這樣的嗎?”

貞觀六年時,唐太宗駕臨九成宮,宴請諸位大臣。長孫無忌說:“王珪和魏徵以前曾協助過李建成,當時我看見他們,就像見到仇人一樣,沒想到今天卻和他們出現在同一個宴會上。”唐太宗說:“魏徵確實曾經是我們的仇敵,但他盡心盡力侍奉他的主人,有值得讚揚的地方。我能提拔而且任用他,和古代的聖君明主相比,可謂毫不遜色。魏徵每次都能大膽直諫,不讓我做錯事,這就是我重用他的原因。”魏徵向唐太宗拜了兩拜,說:“因為有陛下的引導,我才敢斗膽直諫。如果陛下從一開始就不接受我的熱飛公餅面的規諫,我怎麼還敢違逆陛下,觸犯龍鱗呢?”唐太宗聽後非常高興,於是賞賜魏徵和長孫無忌各十五萬錢。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貞觀七年時,魏徵取代王理任侍中,後又多次加封,最後官至鄭國公。不久,他以生病為藉口,上表請求離職,要求改任為有名無實的散官。唐太宗說:“我把你從仇人提拔為大官,委任你重要的官職。你每次見我的過失,沒有不對我加以規勸的。我們看礦石中那些沒有提煉過的金子,它有什麼可珍貴的呢?只有龍經過冶煉和鍛造的金器,人們才會認為是珍寶。我就好像是礦石中的金子,而你就好像是將金新子從礦石中提煉出來並鍛鍊成形的名匠。你雖說身體有恙,但你還不算衰老,怎麼能就此辭盜職呢?”魏徵只好放棄。後來魏徵又再次堅決要求辭去職務,唐太宗只好由著他辭去侍中職務,改授他為特進(文散官的第二等),但仍然主持門下省的事務。

貞觀十二年時,唐太宗喜得皇孫,於是大宴群臣。唐太宗興奮地對群臣說:“貞觀以前,跟著我打拼天下,歷盡千辛萬苦的,房玄齡功勞最大,無人能及。貞觀以後,全心全意、忠誠不貳地進獻良言,利國利民,使我能擁有今日功業的,就只有魏徵了。古代的名臣如何能超過他們呢?”於是,唐太宗親自解下身上的佩刀,賜給魏徵和房玄齡。能斷資煲已經被廢為庶人的太子李承乾,在宮裡不修養德行;這時候,魏王李泰日益受到唐太宗的寵愛,朝廷內外百官紛紛議論,懷疑唐太宗要另立太子。唐太宗聽到傳聞後非常不悅,對身邊的大臣說:“朝廷眾臣裡,論忠誠正直沒有一個人能超過魏徵。我要委任他做太子的老師,以便斷絕天下人的非分之想。”

貞觀十七年時,唐太宗授魏徵為太子太師,並仍然主持門下省事務。魏徵上表唐太宗,說自己身體有病,無法勝任。唐太宗說:“太子是宗廟社稷的根本,必須有優秀的老師教導。因此,必須選擇公正無私的人輔佐他。我知道您身體不適,那您可以躺在床上教導太子。”於是,魏徵就擔任了太子太師一職。上任不久,魏徵就得了急病。魏徵家的宅第原本沒有正堂,唐太宗當時正打算建造一個小宮殿,於是就停下來了,用這些材料為魏徵蓋了正堂,只用了五天時間就竣工了。唐太宗還派宮中使節賜予魏徵布被和素色的褥子,以成全他崇尚簡樸的美德。沒過幾天,魏徵就去世了。唐太宗親自到魏徵的靈堂悼念哭泣追封他為司空,諡號“文貞“。唐太宗還親自為魏徵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在石碑上,特別賜予魏徵的家人食邑九百戶。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後來,唐太宗對大臣們說:“用銅來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來做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亡;用人來做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得失對錯。我一直保有這三面鏡子,以便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離去了,我損失了一面多好的鏡子啊!”唐太宗因此而流淚了許久。於是,唐太宗下詔說:“以前只有魏徵一個人,敢於指出我的過失。自魏徵辭世後,我雖然還是有不少過失,卻沒有人能幫我指出來了。難道僅僅是我以前犯錯,而現在做什麼事都對嗎?顯然是你們對我順承阿旨,怕觸犯我罷了!我願意虛心徵求他人的意見,用以掃清迷惑,幫助我看清自己。哪怕所進之言沒用上,我心裡也是喜歡的。我明明能納諫,你們卻不敢進言,這是誰的責任呢?從今往後,大家一定要表示出誠意來。一旦我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務必知無不言,勿要隱瞞。”

王珪廉明好善喜德

王,太原祁縣人。高祖武德年間,他司職太子中允,受到李建成的重用。後來因為李建成陰謀事變而受到牽連,被流放到嵩州。李建成被誅殺後,唐太宗即位,將王珪召回宮中,封為諫議大夫。他做事盡心盡力,經常進獻良言。他曾密書上奏,直言勸諫。唐太宗對王說:“你上書進諫所說的,都指明瞭我的過失。古往今來,沒有哪個君王不想使社稷長治久安的;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君王聽不到自己的過錯,或者即使聽到了,也沒有改正。今天雖然我有過失,但還好你能直言指出來,我由此知道自己的過失並得以改正。這樣我就無須擔心國家社稷不能長治久安了。”唐太宗又對王珪說:“你如果能長久做諫官,我必能永遠沒有過失。”自此,唐太宗對王珪更加推崇禮遇。

唐太宗是如何對待招攬到的賢才?

貞觀元年時,王理升任為黃門侍郎,參與處理朝政,並且兼任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時,又升至侍中。當時,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彥博、戴胄等人和王珪共同掌管朝政。有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理說:“你在鑑別人才方面很有眼力,尤其善於品評人才。不妨品評一下在座諸位各自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比一比,看看你和他們誰更優秀。”王珪答道:“孜孜不倦地為國家效忠,凡是做得到的無不盡心盡力而為,這方面我不如房玄齡;每次都敢於向陛下直言進諫,以陛下不及堯舜為恥,這方面我不及魏徵,文韜武略,出將人相,這方面我不抵李靖;上書論事,清楚明瞭,出令納言,稟報下情,正直公允,這方面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紛繁雜務,解決難題,辦事井然有序,這方面我不如戴胄。至於品評貪汙,宣揚清廉,疾惡如仇,好善喜德方面,我比以上各位略有所長。”唐太宗對他的評論深表贊同,群臣們也都覺得王講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認為他說得非常在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