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一部關於時代中普通人抉擇的影片-《十月圍城》

2009年,有一部串燒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零片酬)的大片,叫《建國大業》。同一年,還有一部動作歷史大片,很多人都已經淡忘了——《十月圍城》。

一部關於時代中普通人抉擇的影片-《十月圍城》

毫不誇張地說,作為華語電影,《十月圍城》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在看宏觀題材的電影時,我們通常會有一種感覺:裡面的歷史人物太空洞。人物形象像紙片一樣單薄,缺乏張力。如果這位歷史人物是由某個大腕飾演,人物會更加黯淡無光。因為,本來人物塑造就缺少特質,明星光環卻一直在刷存在感。

那麼,歷史人物應該如何塑造呢?

大神級編劇劉和平(代表作《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曾說過一句話:國事往家裡寫、家事往國家寫。

《雍正王朝》裡有個情節,老十三和老十四打架,劉和平老師先是寫了一千多字的臺詞,給別人看,都說寫得特別棒。但第二天起來,他全刪掉了。為什麼?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我們在電視劇裡找到了答案:病倒在床上的康熙大帝坐起來,只對皇后說了一句話:“你這兩個兒子啊。。。。。!”

關係到王位傳承、江山社稷的大事,最後卻落在了父親對孩他媽的一聲無奈的嘆息上。一下子拉近了觀眾與劇中人物的距離,而且意味深長,越品越有味道。這就叫:國事往家裡寫。

《十月圍城》也有一個宏大的背景——孫中山來香港,一方要暗殺,一方來保護。編劇並沒有把戲放在孫中山如何來、如何躲上。而是落在了一個個小人物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鮮活、豐滿的個體。不僅有個人對國家民族的赤誠之心,還有父子情深、師徒恩怨,兒女情長。歷史是凝重的,這群小人物卻是有溫度的。

這種溫度,不僅表現在情節、臺詞上、也滲透進動作場面裡。

《十月圍城》裡面有很多動作戲。別的電影裡的動作戲,觀眾看完只覺得痛快;《十月圍城》卻讓人看的心痛!

一部關於時代中普通人抉擇的影片-《十月圍城》

《十月圍城》更體現藝術水準的地方在於,它還原了人物的深層動機、釋放了人物的真性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話有道理,但捫心自問:它是一句空話、假話。我們嘴上承認,心裡未必承認。這沒什麼丟臉的,正相反,這才是最純淨的人性體現。

作家阿城說過:匹夫有什麼責?責在權力者手上。只有你有權力,弄興了弄亡了,當然是你的責任,要大家來負責?這就像賣國,我就賣不了國,國家不是我的,我怎麼賣?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我們的責任是吃飽飯、是讓全家吃飽飯、是為心愛的人付出。當然,一定也有人,把天下興亡作為自己的責任。條件不同,因緣不同。

《十月圍城》是一部群像戲,每一個都有自己的使命。人人都想去救孫中?作為平民老百姓,孫中山跟我有毛關係。但17歲的李重光想救,作為熱血愛國青年,他早已堅定了為革命流血的決心,所以,保護孫中山是他的責任。

一部關於時代中普通人抉擇的影片-《十月圍城》

李重光家的車伕阿四(謝霆鋒飾)大字不識一筐,他並不知道孫中山有多重要。在他心裡,少爺的安危才是天大的事。當阿四與少爺一起去冒死掩護孫文時,阿四的戀人問他:你知道要保護的人是誰嗎?阿四憨厚地笑了笑說:不知道!

身為車伕,他不識孫文,更理解不了國破人亡的緊迫感,他只知道要保護少爺。這種動機,反而更加令人動容。

一部關於時代中普通人抉擇的影片-《十月圍城》

最後再提一句:《十月圍城》劇本前後寫了14年。

事實證明:經典是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被誤解、被埋沒是藝術作品的宿命,

高估低估都是相對的,

有人記得有人懂,就足夠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