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救救這部電影!

關於《1950他們正年輕》,我有三個觀影建議。

一,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排片,去看一看吧。

二,記得帶紙。

三,如果有條件,挑一個安靜的、遠離其他正在放映商業片的影廳。

這是一部紀錄片,透過26位老兵的口述,還原了71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

敘事節奏是緩慢的,講述過程中,老人們總是陷入沉默。沉默地回憶,沉默地哽咽,沉默地獨自消化著洶湧而來的戰場往事。

那樣沉重的、極具壓迫感的沉默幾近將人淹沒。

老人講得出來的故事僅僅是一部分,更多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藏在他們沉默時皺起的眉頭,落下的清淚和止不住顫動的下頜裡。

救救這部電影!

▲《1950他們正年輕》預告片片段,老人眼含淚水講述過往

然而,每當這樣的時刻,隔壁影廳轟烈的音效聲便隱約傳來,打破這一意境。

或許,這也是某種現實的映照吧。戰爭年代離我們遠去,生死搏命已變成電影刺激觀感的賣點。

而真正經歷過戰場的人,卻長久沉默地處於公眾視野的邊緣、甚至視野之外——至少,從《1950他們正年輕》目前的排片和票房來看,是這樣的。

救救這部電影!

▲票房排名(圖源:貓眼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排片佔比僅0。8%

實在太遺憾了。

救救這部電影!

他們就是歷史

看這部紀錄片,有點像是在聽“爺爺奶奶講故事”。

▲《1950他們正年輕》預告片

老兵們的自述,配以老照片、戰場影像資料以及空鏡穿插其中,拍攝手法簡單、樸素。導演宋坤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視聽上他們並沒有做過多的加法,反而做了很多減法,“讓影片儘可能保持單純”。

如此處理,恰如其分。因為,老人們的故事無需矯飾,已然足夠震撼人心。樸素的視聽手法,反而可以讓觀眾的感受力更專注地聚焦在講述者身上。

87歲的任紅舉,是紀錄片裡第一位出場的老人。

救救這部電影!

▲中國人民志願軍12軍31師文工團文藝兵任紅舉

當年,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12軍31師文工團的一名戰士。他說,戰爭電影都是拍出來的,真正的戰場上還有好多細節,除非經歷過,無法體會。

任紅舉老人描述了他在戰場見過的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他們抵達朝鮮以後,文工團裡第一個犧牲的女孩。

“一個特別好看的女孩子,那是我們的白毛女啊,第一炮就沒了”。

任紅舉從河裡找到她的兩根辮子,撈起來,辮子上都是碎肉,身體的其他部分都炸沒了。

救救這部電影!

▲《1950他們正年輕》預告片片段

一位小提琴手,在炮彈轟炸過後,只剩下了一隻手臂,手裡還緊緊攥著琴弓。

任紅舉為他寫了一首詩,

“等我老了,我的白髮搭在你的琴絃上,我們還演奏,我們還歌唱。”

第三次,是一位指導員。任紅舉見到他時,他的腸子都流了出來,白花花一片,失去了血色。他掙扎著用頭去撞牆,試圖儘快了結自己的生命。

任紅舉將手臂伸到他頸後,墊起他的頭,聽他最後的囑託,陪他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後一程。

後來,任紅舉跑到山上找人幫忙,將他葬在了一間水磨坊旁。又削下一塊樹皮,用鋼筆寫上他的名字,插在墳上。在戰場上這沒什麼用,“但人總要做這些事才會安心。”他說。

戰爭的場面是極度血腥殘忍的,但老人平靜地敘述著。

救救這部電影!

我坐在影院裡,淚流不止。

感謝電影技術的發展,如《八佰》《金剛川》等戰爭電影,讓人們具象地看見“戰場”,那些宏大的場面、逼真的特技,讓我體悟到戰場的可怖、驚心。

《1950他們正年輕》對戰爭的描繪沒有故事片那麼直觀、激烈,卻因真實、親歷,

而使人更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悲傷。

演員們的演技再精湛,也是扮演者。他們的言語、行動,都是編劇筆下的產物。所以,刻畫得再細微,角色也是角色,與現實有一定距離。

而老兵們,作為戰爭的親歷者,他們就是那段歷史。

救救這部電影!

▲《1950他們正年輕》中的老兵們

71年過去,戰爭在這些耄耋老人身上留下的痕跡依然是深刻的。

最直觀的,是軀體上:有人失去了手臂,有人失去了雙腿,有人的頸部還留有被子彈穿過的傷痕。他們的內心同樣千瘡百孔,講述時,有人在痛哭,有人在後怕,有人永遠記得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戰友的名字,

無需回憶,脫口而出。

看見他們身上的痕跡,

聽著他們的講述,熒幕上沒有血流成河的高畫質影像,我卻覺得自己從未與戰爭距離如此之近。

救救這部電影!

救救這部電影!

救救這部電影!

復調敘事

拉近人們與歷史之間的心理距離,正是口述這一形式的魅力所在。

現代口述史先驅、英國社會學家保羅·湯普森教授認為,

人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那些抽象的、高度凝練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記錄之中,而不去親身體會這些歷史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產生了怎樣實際的影響。

說來慚愧,在觀看《1950他們正年輕》之前,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部印象,完全由那首耳熟能詳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高中歷史課本以及韓國移交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的新聞組成。

救救這部電影!

▲圖源:央視新聞

除了宏觀意義,著名戰役和最終結果以外,我不知道戰場上都發生了什麼,不知道赴往前線的志願軍們都面臨著什麼。

我不知道,有位本來夢想成為手風琴演奏家的年輕人,在戰場上不幸失去了右手,被炮彈奪去了夢想。

我不知道,有位衛生員在轟炸來襲時總是用身體護住傷員,

他知道,自己的肉體擋不住炮彈的炸裂,但他依然堅持這麼做,為了讓傷員安心。

偵察兵、炮兵、衛生員、文工團、話務員……參與口述的老人們,來自戰場上不同的位置,擁有不同的經歷,但見證了同一種殘酷。

諾貝爾文學獎為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頒獎詞是,“她復調式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築起了一座豐碑。”

我也想借用“復調”這一音樂術語來形容《1950他們正年輕》的敘事結構。

復調是由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所區別的聲部所組成的旋律。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係。這一概念挪用於文學手法,形容創作者打破單一的敘事視角,

保留不同親歷者的不同聲音。

在我看來,《1950他們正年輕》正是在實踐這一敘事理念。

它將不同志願軍老兵的講述化整為零,以一個故事為一個單位,打亂順序,重新組合,試圖透過多元的、個體的敘述,還原一個真實而富有生命力的歷史。

救救這部電影!

▲《1950他們正年輕》海報

不過,從觀眾的反饋來看,這一嘗試並不成功。觀眾對這部紀錄片提出的為數不多的批評,幾乎全部指向它結構散亂,缺乏邏輯,批評的聲音認為,主創團隊的創作能力不足以展現如此沉重和珍貴的題材。

我倒覺得,

問題不在於敘事手法,而在於內容體量。

《1950他們正年輕》歷時四年拍攝製作,

採訪了近50位志願軍戰士,但不知道出於怎樣的考量,最終僅選取了26位收錄片中。

老兵們的故事個個彌足珍貴,但作為24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代表,26人仍然難免太過微觀了。影片向觀眾呈現的所有素材,尚不足以形成“復調”,將個體命運與龐大的歷史程序緊密聯結起來。

救救這部電影!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英國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同樣以士兵口述作為內容主體,其素材庫超600小時,訪談人數覆蓋250至300人。

故事數量和密度,都遠超《1950他們正年輕》。

這便造成二者在觀感上的不同:《他們已不再變老》是一部個人口述的一戰歷史,而《1950他們正年輕》,是一部抗美援朝老兵的個體訪談錄。

當然,也可以說,前者是從個人窺見歷史,後者是從歷史窺見個人,思路並不相同。但一部亂序的、片段化的個體訪談錄,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一題材本應具有的力量。

救救這部電影!

搶救式拍攝

作為一位被感動的觀眾,我希望在這部影片裡看到更豐富的內容,希望它可以達到文獻紀錄片的高度。

救救這部電影!

▲《1950他們正年輕》片段

但我也理解,這樣的題材,在拍攝時會面臨太多現實困境。

導演宋坤儒接受採訪時談到拍攝《1950他們正年輕》初衷,說,2018年,他在和有關部門合作一個以英雄為主題的短影片過程中,意外認識了一些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兵。

宋坤儒說,“他們說的事都特別有意思……很有溫度和情感。

跟這些老兵接觸後就會發現,他們在當時也有煩惱,也愛美,甚至會跟戰友鬧彆扭……這讓我對志願軍戰士有了一個更立體的認識。

我也慢慢明白,為什麼當年裝備那麼落後,我們還能打贏這場戰爭,所以我想把那些老爺子的話記錄下來。”

救救這部電影!

然而,他是一個廣告片和劇情片導演,從未接觸過紀錄片。

一開始,宋坤儒想找一位紀錄片導演來幫他完成這個心願,“但因為各種原因,最後也沒有人幫我,所以我自己來吧。”

說服老人出境接受採訪,是第一道難關。那位在影片第一位出場的任紅舉老人,一開始並不願意接受拍攝。宋坤儒特意跑去上海,和老人拉家常,用誠意打動對方,才得以記錄下老人的動人講述。

還有一位女兵劉素謙,到正式採訪時,頭腦突然不清醒了,問什麼都答非所問,沒法正常進行下去。

片子裡,老人對他們說,你們來得巧,如果再過一段時間,我估計已經不在了。

▲女兵劉素謙

後來,我注意到,

片尾的滾動字幕裡,“劉素謙”這個名字,多了一個框。

四年裡,這樣的情況常有發生,有時約好了拍攝,還沒等到那一天,老兵便突然離世了。

宋坤儒覺得自己是在和時間賽跑,身上莫名有了責任感。有人評論,

形容這部影片是在進行“搶救性拍攝”。

9月5日,也就是幾天前,《1950他們正年輕》片方在微博釋出一則公告,決定將目前所得票房歸屬片方分成的22。7萬元全部捐贈給幫扶志願軍老兵的公益組織。

他們寫道,“這是我們的初衷,更是這部影片的現實意義。”

救救這部電影!

▲9月5日,片方宣佈將票房歸屬片方的分成全部捐獻給老兵

影片裡,有一位開了一家民間抗美援朝紀念館的老人。他平日裡種地、撿破爛,到處收集與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的老照片、舊軍裝,擺進自己租來的一家鋪子裡。

空餘的時間裡,老人換上當年的軍裝,努力筆挺地坐在門口,倔強地獨自守護著那一段歷史。

然而紀念館冷冷清清,鮮有遊客光顧。

救救這部電影!

這一幕,也是《1950他們正年輕》這部影片的在院線市場之中的處境。

一家偏僻的,破舊的,沒有機槍大炮的紀念館,值得去看嗎?

一部節奏緩慢,沒有全明星陣容,題材早遠的紀錄片,值得去看嗎?

值得。他們值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