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我知道我一無所知

《知魚之樂》

1。智慧絕不是與眾不同值得炫耀的“奢侈品”,反而是人類維繫自身弱態生存的無奈選擇。人類的智慧程度必與自身的生存力度成反比。

2。笛卡爾開始懷疑人感知的物件,從物質向精神追問,從存在向感知追問。唯一可以確證的存在就只剩下了承載著我的懷疑精神的思想本身——即“我思故我在”。

我知道我一無所知

3。人的視覺大約佔據人感覺資訊量的70%~80% ,但人的視網膜只對400~700奈米之間的光波可感。世界本無顏色 ,所謂顏色,只不過是可見光波中不同波長光波作用於視覺系統的感覺轉換產物。世界本無聲,所謂聲音,不過是16~20000赫茲的機械振動波刺激聽器官所引起的“錯覺 ”。並且人的其他感官和感覺(如味覺 嗅覺 觸覺等)也同樣都在扭曲的世界的本來面目。但恰恰是這種物態的感知扭曲過程 ,才最有效的建立了我們生存所需的識辨系統。

4。人類理性的三種用智方式都不可靠。純邏輯推演,凡是你能提出來作為證據的東西 ,恰恰是你要證明的東西。因此哲學史上的唯物和唯心之爭在邏輯上沒有意義。歸納法,藉助於感覺和經驗來積累知識的渠道,但只能更為不能證明,因為它是把以偏概全之知作為驗證所知的根據。演繹法 ,借用理性來判斷和推理的邏輯通道,只能證明不能證偽 ,因為藉以進行推演的根據恰恰來自於有限的歸納(前提無法判定為真)。

5。一切不可知。因為人類天然“形而上學的禁閉”,所以恰恰是“以無知為知”才成全了“知”。從一般概念上推論 ,“知”不成立 ;但不可否認的是 ,人們歷來覺得自己卻有所“知”,而且因應有“知”,才得以生存 。那什麼叫作“知”呢?

6。外界的“真”一旦經過“感”(感覺感官感性 )和“理”(邏輯推理理性 )的過濾 ,馬上“失真”。人的 “感知 ”發源於理化物類的“感應”,如同人類本身發源於原子、分子和生物的一路進化那樣 。感應或感知過程必然使“客體”轉化為“物件”,而“物件”的“物件性”有必然受制於主體感應屬性的規定或侷限 。“物件”已不是 “客體”,他一開始就註定是人主觀化的產物 。

我知道我一無所知

7。主體的感應屬性必將隨著自然物演弱化程序的發展而相應增益。主體的“主觀性”必然越來越膨脹 。主觀性的增加 ,只能使物件遭到扭曲的程度加重 ,儘管主觀性的增加,也會使物件給出的資訊量相應增加 。“資訊增長 ”是自然分化程序中必然導致的感應增益性效應。資訊一開始就帶入人的主觀因素,而使資訊失真。我們在認識世界的程序中,根本不知道自身的知覺本就失真,這叫做“形而上學的禁閉”。

8。所謂“善”不過是 “利他行為”表現形態,“善”一開始就抱有一個 “不善”的動機,利他是為了更好的利己,善惡因此而註定要歸於一體 。

9。“分化 ”就是“殘化”,“殘化”就得“構合”。“結構化 ”殘化程度隨著自然分化程度的加深而愈發加重 ,它的內在依存要求隨著殘化程度的加深而愈發迫切 。這就是善的源頭,善的本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