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陶淵明:兄弟不和禍害大(二)

陶淵明:兄弟不和禍害大(二)

當然,以陶侃曾經的輝煌事業,他的後代即便是隱居,也是大不同於尋常人家。事實上,祖父是歸隱到了陶侃同姓族人陶回的地盤上。在那裡,一家人不僅維持了相當水準的物質生活,還有私兵護衛。

到了陶淵明的父親陶敏時,情況便有些變化。這個父親雖然也做過太守,但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寄跡風雲,寘茲慍喜”,也就是隱居於山水田園之間。做隱士是好,但隱得太深,就容易忽略了其他事情,比如家業經營。從父親於他八歲去世之後,這個家庭就處於窮困破落狀態來看,家業經營方面可謂相當失敗了。

如此一來,陶淵明似乎又回到了先祖陶侃當年的狀態。他也以此為鑑,心懷雄心壯志,要效法先祖,再創一番事業。白他也有那個自信,與主要從武的先祖陶侃不同,與那些自相殘殺的先輩更不同,他是一個有著高度文化修養的人,特別是對道家玄學造詣很深,倒頗有些“士族”的風範。但在真正的“士族”看來,陶淵明依然是一個“庶族”,而且是貧窮沒落的“庶族”,結果他的仕途之路艱辛異常。

陶淵明:兄弟不和禍害大(二)

最初陶淵明做過許多低階官吏,雖然他自認為才高八斗,卻總是被朝廷冷待,尤其是得知此人乃陶侃的後代用起來更是提防有加。因為在“士族”集團眼中,陶侃當年是一個要謀反的人,陶侃死後兒子們的自相殘殺更惡化了這一家族的形象,“不忠不孝”之徒的後代是無人想用、敢用的。

此後,碰上東晉權臣桓玄叛亂,陶淵明審時度勢,轉入名為劉裕的人物麾下,參加平叛戰爭。劉裕獲勝之後,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陶淵明還以為終於得遇明主。誰知這個劉裕是有篡權企圖的又一個野心家,對於陶淵明這樣的人,他只是表面上客套,根本不會加以重用。再加上劉裕為了控制權力,展開了一系列對異己勢力的屠殺,屬下親信也是胡作非為。身處於其中的陶淵明實在難以忍受,只有棄官而去。

後來,他又斷斷續續在不同的地方做過一些官職,但所遇到的環境,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官場的渾濁、權力爭鬥的陰暗,讓他逐漸失去了信心,越來越嚮往歸隱田園的淡泊生活。的大約五十來歲時,他辭去了最後一個官職,並留下了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其實此刻的陶淵明,也早就沒有了“兼濟天下”的雄心,他之所以勉為其難地做官到現在,都是為了多積累點錢財,為以後失去生計的隱居生活作準備。他在辭官之時寫就的《歸去來兮辭》中,就坦白說道,自己家中人口眾多,僅僅靠耕田所得是難以自給自足的,所以家人長時間以來都堅持讓自己出來做官,求點錢財。

陶淵明:兄弟不和禍害大(二)

對於他的這樣一番追求,後人難以加以苛責,因為他只不過是出於養家餬口的目的,將做官當做一份工作。失去為國為民的胸懷,卻至少沒有失去基本的為官之道,貪汙腐敗一類的事情,他便沒有去做。但對於他隱居之後的家庭教育,就讓人不得不加以苛責了。

後世記載的都是關於他隱居之後一天到晚優哉遊哉、無拘無束的生活,那些關於隱居生活的詩句,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是早就名揚千古了。但他畢竟是一家之主,五個兒子的父親,如此逍遙快活,家人的生計是怎麼安排的呢?兒子的教育是如何安排的呢?

從一些詩文中來看,陶淵明對兒子似乎還很是上心,寫了不少鼓勵兒子的詩句。但在行動上呢,這位父親從來都不關心兒子的成長,甚至在自己外出做官時,都不會帶一個兒子在身邊,自稱“不以家累自隨”。在歸隱田園之後,本來是有大把時間可以陪伴兒子的,他卻用來自娛自樂。

陶淵明:兄弟不和禍害大(二)

尤其是他對於酒這種東西有過度的嗜好,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吃飯時要喝、睡覺前也要喝,他的詩文中,有大量關於飲酒之妙的內容,他也自稱如果不喝酒的話,那自己就晚上睡不著覺,早上起不來床。最荒唐的事情,還在於他以前做官時,竟然為了飲酒之便,要將朝廷分給自己的公田統統種上高粱來釀酒。晚年他窮困潦倒,家人都餓得東倒西歪時,有故交好友送來一筆錢財救急,他也是先全數拿去換作美酒,喂下肚去了。

完全就是一個酗酒之徒。當然,對於他的酗酒,有許多美化解釋,諸如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一種反抗,一個詩人憤懣的抗爭。這些解釋或許都有其道理,但若放到家庭教育這個層面上來看,那麼便統統都沒有道理了。一個酗酒的父親對於家庭的損害,不用說也知道。而陶淵明對兒子們的最大傷害,則在於酗酒之後生出的他們,盡皆智力低下。他曾在詩文中頗為懊惱地談到,為什麼自己的兒子個個都很愚鈍,十多歲了還不識數,更談不上對儒家典籍、詩詞歌賦什麼的有一點點興趣。

陶淵明:兄弟不和禍害大(二)

至於陶家的家境,也早在這個自己隱得自由自在的家長帶領之下,窮得叮噹響了。

到此再回頭去看陶淵明的家訓,就很有些費解了。他的人生際遇,當然與先祖家教無方,導致子孫後代互相殘殺有關,但更多的原因卻在於他的脆弱。一遇到不如意的世道,便要躲到酒杯中去,不僅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害了後代。不在家訓中點明自己的責任,卻要教導五個誕生於酒精中毒情況下的痴呆兒,不要重蹈當年兄弟相殘的覆轍,這種家教的意義實在不大。

陶家已經在他手中破敗得不成樣子,兄弟想爭,也沒有可爭之物。作為一個貪念杯中之物,誤人誤己誤家庭誤子孫的所謂詩人,陶淵明的家訓,應該更多地反省一下自己,發揚一下先祖陶侃艱苦奮鬥的傳統。若當年陶侃也像他這般弱不禁風,怎麼可能從“士族”的仇視中拼殺出來,建立一番功業?陶淵明的家訓故事,實在是一個絕好的反面例子。

陶淵明:兄弟不和禍害大(二)

文章到這就告一段落了,大家有要補充的可以給小編留言!感謝閱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