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中國版宮崎駿,百萬播放量背後的中華傳統匠人

59歲的阿福爺爺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前半生習以為常的技藝,會因為百家號而倍受關注,甚至成為很多年輕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小小視窗。

中國版宮崎駿,百萬播放量背後的中華傳統匠人

時光雕刻出的匠人精神

“我父親就是木匠,我很小的時候就看著他做這些,8、9歲的時候開始刨木屑,12歲我已經學會削板,13歲給一些小東西打眼鑽孔,14歲就可以自己做一些臉盆之類的小物件。再大一些就去我們這裡最有名的師傅那兒學習木工技藝。”木工技藝似乎從阿福爺爺有了記憶之後,便成為了他的「玩伴」。

中國版宮崎駿,百萬播放量背後的中華傳統匠人

卯榫手藝展示

阿福爺爺始終記得父親很小的時候和他說過的一句話,“做什麼都要心靜,心不靜就亂套了 ”這句話也成為了他後來在做木工的過程中一直秉持的原則。時間久了,原本有些枯燥的學習木工技藝的時間也變得有生氣起來。現在,對於已過不惑之年的阿福爺爺,木工技藝的珍貴之處在於,它讓阿福爺爺在專注中獲得簡單純粹的快樂。只要開始做,便心無旁騖,好像整個紛雜世界都與自己無關。

實際上,學習木工技藝並不如想象中輕鬆愉快,早在阿福爺爺做學徒的時候,他就要面臨著“淘汰機制 ”。學徒之間的暗自比拼和每隔一段時間師傅的定期考核,足以讓人焦慮到睡不著覺。阿福爺爺整整堅持了7年,才順利出師,成為了一位有經驗的工匠。

中國版宮崎駿,百萬播放量背後的中華傳統匠人

卯榫手藝製作可拆卸凳子

再後來,如此日復一日,從小小的鑽孔到卯榫的拼接,從製作小玩意到完成實用傢俱工藝,阿福爺爺一做就是50多年。中國傳統木工的智慧和技藝在時光裡被累積和傳承。

科技與傳承的奇妙碰撞

阿福爺爺談及把自己做木工的過程拍成影片,在百家號分享給大家的時候,說道,“ 如果拍不好,我每次都會很懊惱,因為你這個東西做完就是做完了,沒辦法重新拍,不然就要重新做。所以一些細節和手藝沒有拍到,我就覺得很遺憾”,阿福爺爺語調突然也變得激動起來。他總覺得可惜,可惜機械化代替了手工技藝之後,沒有人願意學習甚至瞭解這些前人留下來的智慧。

中國版宮崎駿,百萬播放量背後的中華傳統匠人

純手工製作「福祿」飾品

阿福爺爺把這個手藝以影片的形式在百家號分享給大家,令他沒有想到的是 “居然有那麼多人看,我就想著如果在百家號分享影片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木工技藝,那我很高興可以以這種現代的方式來讓人們瞭解,就是我不太會用電腦。”

阿福爺爺現在除了日常的農活,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做木工拍影片。“ 沒有時間發我也要做,並不是為了賺錢,就是想著要是有人感興趣,我能教他們就很好,可惜我也不太會打字。”這樣的狀態,能夠一邊練手藝,一邊把手藝分享出去,讓感興趣的人瞭解甚至學習,都讓阿福爺爺覺得很安心。

中國版宮崎駿,百萬播放量背後的中華傳統匠人

偶然中的必然,在百家號,影片分享讓中國傳統技藝傳承多了一種可能性。

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會好奇,59歲的阿福爺爺是什麼契機來百家號做影片。其實,這都依賴於阿福爺爺的兒子。“ 我爸年紀也大了,我不希望他很辛苦,他自己對自己的手藝又很放不下,我就想著那不如試試把它拍成影片。”於是,在阿福爺爺兒子的幫助下,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影片。

中國版宮崎駿,百萬播放量背後的中華傳統匠人

阿福爺爺百家號首頁

當聽到這個理由的時候,我想起最近常常談論的話題——老年人的歸宿是什麼?只是老有所依嗎?退休之後,老人如何從生活中獲得樂趣?我覺得阿福爺爺似乎給了社會一個良性反饋。

透過百家號這樣的內容創作平臺,讓老年人把那些年輕時候因為種種原因而暫時擱置的愛好重新拾起,把那些快要被時代忘卻的技藝重新傳承,讓老人在自得其樂的同時影響到更多人。這是一個內容創作者平臺的價值之一。

尾聲

這個戴著紅框眼鏡的酷酷的「大兒童」,固執地堅守著時間留給他的木工技藝。在一次一次的線條流暢度的調整中,在一塊一塊木頭的打磨中,在一個一個圓孔的鑽研中,阿福爺爺沉浸於他的國,並透過百家號把他的國真摯坦誠地分享給每個中國傳統木工技藝愛好者。

想了解更多請持續關注百家號創作者@拓木者阿福爺爺專訪

https://mr.baidu.com/r/8VzB8B58Ji?f=cp&u=46f9c1f6ef44bae9

大咖請回答文字欄目簡介

一檔聚焦於百家號創作者個人創作故事的人物專訪。我們將在對話裡尋找創作者們的堅持和價值,在探討裡發現他者對人生和世界的影響力,在文字裡尋找中國創作者的力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