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永恆時刻》:女性意識覺醒下,家庭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小眾

高分影片《永恆時刻》是著名導演揚·特洛爾指導的一部女性瑞典電影。

講述了家庭主婦瑪利亞操持著一個並不富裕的家,丈夫西格一直酗酒家暴。她與當地照相館老闆佩特森透過相機相識,最終兩二人產生淡淡的情愫。

該片上映第2年,就獲得金球獎提名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提名。

瑪利亞是一個依附著丈夫的家庭主婦,丈夫是個酒鬼,喝醉之後就會打人,她想離開但卻沒有錢。無意中在家裡找到了一個因彩票而贏來的照相機。她本想賣掉,但在照相機老闆佩特森的教導下,她學會了使用相機。她開心地給孩子、死去的小女孩、身患殘疾的艾爾莎拍照。

瑪利亞在拍照中,宣洩著內心的不滿與苦悶。

瑪麗亞每次都會去照相館洗照片,佩德森總是會鼓勵、讚賞她的天賦,兩人在相處之中逐漸產生了情愫。丈夫與情人在路上看見了照相館擺出來的瑪利亞的照片,回去想要砸掉照相機,但是瑪利亞拼死也不答應。

後來佩特斯離開,而瑪利亞也捨棄不了做母親的責任。在強烈的思想鬥爭後,她迴歸了家庭。後西格出獄後變得越來越好,開了自己的公司,甚至支援瑪利亞的攝影事業。

在我看來,從要賣掉照相機到誓死保衛照相機,從一個唯唯諾諾依附他人的家庭主婦,到勇敢自由堅持夢想的女人,瑪利亞的經歷其實是在表達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如果單單從電影內容解讀這部片子,很難領會這部高分影片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將從“創作方式、鏡頭語言、主題呈現”三個方面,一一來為大家進行深度解讀:

創作方式:

透過瑪利亞女兒的講述、按照時間線來回顧母親的一生,凸顯主題。

鏡頭語言:

影片畫面整體壓抑且細膩,襯托出了瑪利亞內心的壓抑與苦悶。

主題呈現:

獨具特色的小鎮設定,更能凸顯出女性在自我覺醒後作出選擇的艱難。

《永恆時刻》:女性意識覺醒下,家庭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01、創作方式:透過女兒的獨白,按照時間線索講述母親的一生,更顯真實性,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永恆時刻》這部影片是一部具有真實性的紀傳體影片,透過女兒的講述,按照時間線將瑪利亞一生緩緩道來。她的每一次拍攝、與丈夫的每一次對抗都是導演對於女性思想的吶喊與呼喚。

導演的創作手法極其獨特,為了體現這部電影的魅力,他透過瑪利亞女兒的獨白,按照時間順序將瑪利亞突破自我、尋求自我的過程展現在觀眾面前。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我們可以從影片中很多細節看出來:

①透過瑪麗亞女兒的回憶與獨白,展現母親的一生,使觀眾更有代入感,產生情感共鳴。

“遇到我父親一週之後,我母親中了彩票,贏了一臺相機。爸爸認為相機應該是自己的,因為是他出錢買了那張彩票。媽媽說爸爸要想拿相機,就得跟他結婚。於是他們真的結婚了。”

導演用瑪利亞女兒的獨白來開始講述瑪利亞的婚姻。父母的結合並不是因為相愛,而是因為一臺相機,為之後母親瑪利亞婚姻的不幸埋下伏筆。

母親任勞任怨操持整個家庭,父親工作辛苦,但酗酒揍人,不問青紅皂白就打孩子。家庭貧窮、父親脾氣暴躁,唯一能給他們溫暖的就是母親。母親透過照相機逐漸變得開心,照相機留下了很多愉快的記憶。

在我看來,導演用女兒的獨白開始講述母親的故事,不僅能吸引觀眾看下去,讓觀眾想要知道瑪利亞到底經過了怎樣的一生,使觀眾更有探究慾望。更能經過獨白,觀眾更能體會到電影的主題。女兒的獨白既講述時間的經過,又使得劇情更加連貫。

《永恆時刻》:女性意識覺醒下,家庭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②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來講述故事,將瑪利亞自我意識的覺醒,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

丈夫家暴酗酒情況略有改變,瑪利亞也繼續用拍照來追尋自己心中的自由與想要的生活。她拍陽光下的貓、街道經過的佇列、拍生活中的美好,她以為生活會越來越好。但是丈夫坐馬車帶全家出遊,他醉酒駕車狂奔,幸虧瑪利亞抓住了韁繩。她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並不會因為拍照而有什麼改變,她放棄了拍照5年。

但5年後在丈夫要求下,她找出相機去給丈夫和朋友拍照。因為膠片與特納森又見面了。5年的時間,他們兩個人之間微妙的情感並未減少。她心中又燃起了對拍照的渴望與追求。在照片上報之後,她的信心與勇氣倍增,敢於反抗丈夫。丈夫讓她賣掉相機,她卻拒絕了丈夫,即使丈夫用刀卡著她的脖子。

在我看來,導演透過時間線來講述瑪利亞的生活,雖顯平淡單調但卻脈絡清晰,不會讓觀眾產生凌亂感。而且在時間的線索之下,增加了丈夫與情人、瑪利亞與佩特森以及女兒的線索,使得故事抑揚頓挫,更加吸引觀眾。

《永恆時刻》:女性意識覺醒下,家庭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02、影片畫面整體壓抑且細膩,表面在襯托瑪利亞內心的苦悶,其實也在傳達明確的女性自我思想。

作為一個影迷,看完《永恆時刻》之後,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感到前所未有思想的碰撞。雖然女主瑪利亞前期表現得很唯唯諾諾,但她後期每一句反抗、每一次拍攝、每一張照片都是一聲聲強有力的呼喊與呼喚。

瑪利亞為了自己的自由與夢想,為了自己的心裡的那道光,她在這些呼喚中慢慢掙脫與反抗。這些反抗的鏡頭語言與畫面,我們可以從影片中很多細節中看出來:

①以暗淡的黃色為主色調,加上照相機的黑,渲染了壓抑沉重的氛圍。

導演用一種很暗淡的黃色調開始電影:

從逼仄窄小的小房間到工作地點,從西格的面板到暗淡的燈光。西格每次喝酒的時候,整個電影畫面就是暗淡的黃色。整體上電影的這種色調給人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

電影中女性受到壓抑的情感在暗黃色中徹底爆發出來,濃郁且深厚。

另一方面,照相機的黑,主體上呈現出的黑黃兩色,其中既是片中人物的真實所處環境,也是現實生活中人性情感的複雜的暗示。有人說這也是導演揚·特洛爾壓抑情緒無聲的表露,可見電影深沉的主題就是導演抑鬱思想的外向性表達。

《永恆時刻》:女性意識覺醒下,家庭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②鏡頭畫面極為細膩,表現出了女性內心豐富而又複雜的多重情感。

影片中人物細膩的內心情感變化的表達,也有賴於清晰而又準確的鏡頭畫面。影片的開始光影灑落,瑪利亞幹著家務,丈夫也沒有喝酒,整個家庭溫馨和睦。這也是導演在暗示,瑪利亞是希望家庭和諧、丈夫體貼的。

影片用遠景鏡頭拍攝了瑪利亞一家幸福時光的場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聚攏在一起這個鏡頭,其實就是在傳達,他們的內心也是慢慢地靠在一起、慢慢融合。

最後瑪利亞看著鏡子裡面的自己,笑著拍下了她的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自拍。她看著窗戶外的蝴蝶,觸控著她,彷彿想起了第一次佩特森教她“什麼是拍照”的場景。陽光穿過樹葉撒在臉上,她微笑著面對太陽,瑪利亞此時心中的自由與快樂真切地表現了出來。

在我看來,用這種細膩無言的鏡頭語言來表現女性某一時刻的內心情感,或是隻有經過歲月薰陶與經過時間沉澱的揚·特洛爾導演才能想到。

相較於我以前看過的電影,我覺得這部文藝片的鏡頭畫面更加細膩、感觸,表達出了人物情感的多重性與豐富性。

③根據人物內心思想與氛圍來調整色調和鏡頭,使觀眾更明顯的感知導演的情感態度。

影片中每次瑪利亞拿起照相機的時候,周圍的色彩都會變成明亮的黃色。瑪利亞去第2次去小照相館,佩特森教她用鏡頭在太陽下折射出蝴蝶的影子。陽光明媚,太陽照射,周圍一片亮黃色,

凸顯出了瑪利亞心中的明亮,對新生活的嚮往。

而每當鏡頭掃過西格的時候,色調就會變成冷褐色。當他讓瑪利亞交出照相機的時候,瑪利亞掏出孩子的照片,西格看了之後很開心,那時候畫面開始轉向明亮,

表現出了西格心中對孩子們的愛

西格駕著馬車帶全家人出遊,他卻喝醉了,馬車速度越來越快,而鏡頭也透過抖動來

凸顯當時情況的緊急

,使觀眾更能感受到當時的那種狀況。

在我看來,導演透過這種色調的轉化與鏡頭的抖動,來顯示人物的心理狀態與環境的複雜,使得觀眾更能深切瞭解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使得觀眾能更好地體會主題。

《永恆時刻》:女性意識覺醒下,家庭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03、主題呈現:獨具特色的小鎮設定,更能突出女性在自我覺醒後作出選擇的艱難。

影片的背景環境很簡單,導演選擇了一座經濟不發達的小鎮,讓所有的一切都在這裡發生。在這種簡單環境下,才更能彰顯出女性命運的坎坷與反抗。

家庭主婦瑪利亞最終衝破世俗觀念,堅持了自己的理想,拿著相機拍攝自己想要拍攝的景物,追求到了自由與幸福,其實就是本片最想要表達的主題。下面我就分3點談談這部電影中是如何呈現女性自我意識覺醒,追求自由與夢想的:

①將背景環境簡單化,更突出在簡單的生活環境下,情感的多面性與豐富性。

導演選擇了將整個故事放在一座貧窮的小鎮,甚至是他們居住的貧窮小屋內,讓所有事情都在裡面發生。所有人的內心都在這裡得到釋放,都展現出了最真實的自我,人性得到不受束縛的發展。

貧窮的家庭中,所有人都要面對倫理,面對內心的掙扎、疑惑與愛恨糾葛。

其中女性如何自主選擇,在影片中被反覆闡釋著。

比如,西格讓拿刀逼迫瑪利亞放棄照相機,面對死亡,瑪利亞仍然堅持內心的自由,堅守自己的夢想。西格坐牢,家裡缺乏經濟來源,房東想她賣掉丈夫的馬,但她最後卻沒有賣,而是靠拍照換取了房租。

在我看來,面對丈夫的理想,她想起自己堅持的理想,她最終選擇用自己的理想去保住丈夫的理想,最後西格倍受感觸,逐漸變好,也因為這個而理解支援她。

②將影片人物放在兩種極端的選擇之中,凸顯女性在意識覺醒之後,在進行自我抉擇的艱難。

這種人物內心的糾結集中體現在瑪利亞身上,她面對的是一道名為“愛情or家庭”的選擇題。

一個愛她的男人紳士溫和,給了她夢想的啟航,鼓勵、欣賞她,讓她知道自己還能有另一種生活。另一個是酒鬼丈夫粗魯不堪,甚至背叛自己,但他的背後卻有著自己7個孩子。

這兩種極端的代表人物,也許是導演故意為之。一個那麼優秀,一個卻那麼低入塵埃,用這種強烈的對比讓觀眾感受到這道題選擇的重要與艱難,並不斷用畫面語言向觀眾闡述著瑪利亞最終作出選擇的理由,瑪利亞最終放棄了一切顧慮,只為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態度。

女性對人生的自主選擇權在這裡就真正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永恆時刻》:女性意識覺醒下,家庭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③最後的結局設定為反轉,瑪利亞不僅繼續自己的照相機之夢,還擁有了幸福,凸顯出主題。

透過前面的解讀,我們都知道了瑪利亞已經將照相機視為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新生活的開始。而這一切都佩特森給予她的。

特納森要離開了,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想,到底瑪利亞該如何選擇?是會佩特森走還是留在丈夫身邊?因為她的丈夫真的劣跡斑斑。

但是導演卻給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結局:瑪利亞並沒有跟佩特森離開,她只是隔著手指親吻了他。

這正是這部電影的最大魅力所在。從要離開丈夫到最終留在丈夫身邊,我們都會接受這個結局。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在電影的播放之中所感受到的瑪利亞最真實的想法。她要自己選擇生活,而不是按照別人期盼的、規劃好的生活,不是別人認為的她“應該”過的生活。

現實生活不是隻有自己的理想世界,也要活在現實當中。在這個家裡面有她最愛的孩子,她仍繼續拍照。幸運的是最後西格支援她的攝影事業,並專門為她開闢了一個攝影場地。

在我看來,導演用這種反轉的結局超出所有人的意料,更凸顯這部片子平淡中的不平凡。告訴我們:理想世界很美好,但有時候我們還是生活在俗世之中。只要內心得到了追求,幸福也會隨之而來。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永恆時刻》並不僅僅是一部表達女性自我意識的傳記電影,其中也蘊含著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僅僅從劇情內容來解讀這部片子,未免顯得過於單薄。因此本文就從三個角度,深度展示了該片的獨特魅力。

電影的結尾也和開頭一樣,黑漆漆的皮質相機與紅彤彤的暗房,還是那群在草地上歡歌起舞的人,但是他們的內心都經過了成長與蛻變。這不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人生嗎?總覺得自己正在經歷著無法擺脫的困境與迷茫,

或許在生命終結那一刻,我們才會意識到,只要內心堅持與追求自由,什麼困難都會被超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