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潮劇吉祥戲《五福連》的由來

【導讀:潮劇開臺吉祥戲俗稱“五福連”,亦稱“十仙慶壽”。五福即“功名財子壽”,《五福連》包括《淨棚》、《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會》、《八仙慶壽》等五折,寓有祈福、吉祥、祝願之意。是潮汕民間每逢喜慶、節日等盛事時必演的傳統劇目。“五福連”既表達了人們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也體現出人們對“神仙”的敬仰和崇拜。】

潮劇吉祥戲《五福連》的由來

影片截圖

潮劇開場吉祥戲《五福連》,在1962年春天之前,並沒有這個戲名,而是叫作《扮仙》,它包括《淨棚》、《跳加冠》、《十仙慶壽》、《仙姬送子》、《京城會》五出,是以慶壽、祝福、團圓為主要內容。解放前每個潮劇戲班不論到哪一個演出點,每個開場,它都是必演的劇目,意在招來吉祥。十多年來潮汕所有潮劇團多演“廣場戲”,亦必須在開場時先演,甚至在戲演出中間插演此劇目,有時應主人的要求,還多次插演,但自解放後到1962年之前,此劇目被認為思想內容屬於封建迷信,而沒有演出。

1962年春天,一貫熱愛潮劇藝術的領導人吳南生同志來住澄海,帶領潮劇院幾位編劇人員進行《續荔鏡記》(《陳三五娘》下集)的劇本整理工作,同時鼓勵潮劇院一團排練《扮仙》這個劇目,在演出之前,藝人們有所研究,認為如依叫《扮仙》,顧名思義,易於直接招來非議。吳南生同志看了內部彩排之後,根據其內容,提出改名為《五福連》的建議,得到藝人們的贊同而定下來並公開演出。當時《五福連》之名雖定,但因大氣候的影響,各潮劇團還不可能放膽演出,直至改革開放之年,遍城鄉的各演出點,才能逐漸聽到《五福連》的鑼鼓聲。國際潮劇節期間終於正式奠定了《五福連》的思想、藝術地位,命名為潮劇開場吉祥戲。

潮劇吉祥戲《五福連》的由來

《五福連》音像片封面(黃恩攝)

1992年底為了迎接翌年初在汕頭舉行的國際潮劇節,和汕頭市第六屆迎春聯歡節,以潮劇院為主體,選定了《五福連》進行大幅度的藝術加工,劇本方面除了作必要的文學加工之外,還把層次重新排列,以《十仙慶壽》這一折作為壓軸,把整齣戲推上高潮。演出方面突破舞臺的侷限,改在四面有觀眾的潮汕體育館,參演人數增至兩百人,演出當晚,美國、法國、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席國際潮劇節的潮劇團都出臺參演,一折《京場會》,各潮劇團都有一對生旦扮演呂蒙正和劉翠屏,同步演唱,濟濟一堂,煞是熱鬧壯觀,加上此次演出,在音樂唱腔、舞臺美術、燈光服裝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創新提高,使整個潮汕體育館充滿祥和歡樂的氣氛,博得海內外嘉賓、觀眾的高度讚賞,掌聲經久不息。

潮劇吉祥戲《五福連》的由來

網路圖片

《五福連》的這次大型演出,是潮劇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現場由汕頭電視臺錄影,事後結合國際潮萬里節的各項活動實錄,由韓江影視公司出版專輯,名為《五洲潮曲共鄉情》,發行海內外。《五福連》的劇本則發表於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的《潮劇研究》第一輯,同時還發表原廣東潮劇院副院長林淳鈞的《潮劇開臺吉祥戲“五福連”摭談》一文,詳談《五福連》的來龍去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