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大約在讀了100多頁後,曾經一度擱置了下來,最近終於一口氣讀完。其實,由於對小說有偏見的原因,我在業餘的閱讀中,幾乎將小說排除在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還是小說居多。一方面應該是小說的受眾面更廣,另一方面是好的小說作品往往都是與特定的時代和背景結合,正如這本《追風箏的人》一樣。

《追風箏的人》有關友情,有關親情,有關人性的救贖,有關宗教和種族,有關國家的發展史,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背後卻是一個國家的災難史,這就是作品的偉大之處。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胡塞尼七年級必讀書英文版翻譯中文版

檢視

關於友情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作品中的出現得最多的,也是最讓人稱頌的主旨思想。作品圍繞著出生在阿富汗富裕家庭的阿米爾少爺和僕人的兒子哈桑的友情展開,兩人是從小玩大的親密夥伴,兩人有著同一個奶媽、而哈桑會叫出的第一個名字是“阿米爾”。哈桑雖然經常被阿米爾少爺捉弄,但他仍然願意為阿米爾少爺做任何事,他會替阿米爾背黑鍋,當阿米爾遭人欺負時為他挺身而出,被阿米爾冤枉時仍然替他隱瞞,為了阿米爾能贏得風箏比賽不惜犧牲自己。離開多年後,因為想到阿米爾少爺可能會回到曾經的家,而不惜放棄自己安定下來的生活,舉家遷到了阿米爾少爺曾經的家,又因為誓死捍衛阿米爾少爺的家不被塔利班佔領而最終兩夫妻雙雙命喪於塔利班的手下,最終兒子成為了孤兒。為你,千千萬萬遍,在作者筆下淋漓盡致地顯現。

關於親情

作者,即阿米爾少爺從小與父親的感情似乎是疏離的,據作者自己的猜測是因為自己的出生導致了媽媽的去世,所以父親對於奪去妻子的他有所怨恨,從小他就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可是,往往地他所表現的懦弱、膽小怕事和缺乏男子氣概卻常常令父親失望,唯一一次得到父親認可的是在風箏比賽中割斷了所有對手的風箏,並在“追風箏的人”——哈桑的幫助下,成功地拿到了風箏王,贏得了風箏比賽,那是年少的他讓父親感到驕傲的唯一一次,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哈桑為了幫助他贏得比賽犧牲有多大。

倆父子因為這次風箏比賽關係有所緩和,但隨著父親對哈桑的重視和偏愛,讓作者徹底地暴露出了一個少年為得到父親全部的愛而自私的一面,他製造了哈桑偷竊了他的生日禮物的現場,目的只是想讓哈桑離開這個家,進而使自己得到父親全部的愛。出乎他意料的是,哈桑竟然承認了自己的偷竊行為,並徹底地離開了這個家。他無法讀懂哈桑離開時父親的慟哭和絕望,直到30年後收到父親好友兼自己靈魂導師的拉辛汗寄來的信,才最終得知真相,原來那個一生忠誠於自己,而自己卻將他視作奪去父愛的敵人的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在作者看來,父親對於哈桑和自己的感情是矛盾的,自己雖然是被社會承認的,但在內心深處卻不被父親所認可,因為他並沒有繼承到父親的剛武勇敢;反之,哈桑雖然是父親與女僕的私生子,是不被社群承認的另一半,但是他的勇敢、他的擔當卻有著父親的影子,因而,在父親的心裡更認可這個兒子。所以,對於父親而言,對於兩個兒子的感情是複雜的,也是矛盾的。但是,從作者與父親在美國相依為命的日子,可以看出,父親還是愛這個兒子的,他甚至每每地盡到了父親的責任,如在養家餬口上,如雖身患絕症,仍然出面為兒子去求婚等等。

關於人性的救贖

一個是“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忠誠的僕人,一個卻整天嘲笑、敵視甚至設計陷害對方的阿富汗少爺,兩者的身份其實是不對等的。哈桑在風箏比賽中,為了讓阿米爾少爺贏得比賽,誓死保護風箏不被阿塞夫等人搶去,結果遭到了強暴。阿米爾其實分明看到了哈桑被他們欺負,但他卻沒有挺身而出,而是自己默默地走開了。那一灘雪地裡暗紅的血,成為了阿米爾一生無法回首的場景。同時,他一生也在為自己設計趕走哈桑而感到愧疚。解開這個心結的機會終究還是來了,感覺自己時日無多的拉辛汗從巴基斯坦打來電話,希望在美國生活的阿米爾回喀布林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告訴阿米爾“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作者知道回到戰火紛飛和局勢動盪的喀布林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但他還是最終踏上了這條充滿危險的路,在差點被塔利班頭目——阿塞夫打死的情況下,救出了他的侄兒索拉博。在那裡他差點被打死,但他心情卻前所未有的舒暢,因為只有他自己明白,這是一條自我救贖之路。

父親,一生最不齒的是偷竊行為,但卻偏偏偷竊了自己僕人的老婆,偷走了僕人對僕人的忠誠,一生隱瞞哈桑私生子的事實,偷走了哈桑本應得到的父愛和社會認同感,所以他一生在為自己的錯誤來贖罪,他一生都在行善,修建孤兒院,幫助別人,祈求為自己贖罪。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關於宗教和種族

故事的悲劇根源可以從宗教和種族說起,喀布林一直是宗教紛爭之地,普什圖人和哈扎拉人分屬於不同的穆斯林派別,普什圖人是遜尼派,而哈扎拉人則是什葉派,而阿米爾和哈桑則正好屬於不同的種族和宗教,阿米爾是普什圖人,而哈桑是哈扎拉人。因而,哈桑是哈扎拉人的身份,他從小就是被欺負的物件,甚至於有時阿米爾少爺也對這個朝夕相對的小夥伴瞧不起。正因為,不同的種族和身份,也導致了不同的命運。在阿富汗戰爭開始時,阿米爾便隨著父親離開阿富汗,逃到美國,並最終成為美國公民,而哈桑則沒有那麼幸運,留在了阿富汗,經歷了戰爭和塔利班的統治,還因為哈扎拉人的身份被塔利班認為不可能住在阿富汗曾經的富人區(阿米爾曾經的家),而最終被塔利班所殺害。

關於國家的發展史

書中故事的跨度是從1975年到2001年,這20多年的事件裡,在作者的筆下,阿富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繁榮的阿富汗在戰爭、在蘇聯入侵和塔利班的統治下,變得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些都在作者的筆下一一呈現:

“我們的生活方式,即使尚未全然終結,那也是苟延殘喘。正式的終結是在1978年4月,其時政變發生,接著是1979年12月,俄國坦克在我和哈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揚威,給我的父老鄉親帶來死亡,開啟瞭如今仍未過去的、血流成河的時代”。

故事因追風箏而起,也因追風箏而終結,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經歷了重重的苦難之後,終於在異國他鄉追逐風箏的一刻,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笑容無論對於阿米爾還是索拉博都意味著希望,意味著新生!

我們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會曾不惜一切去追逐當下最執著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許只是爸爸的專寵、兄弟的情誼、對那個一直暗戀的王子抑或公主的愛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裡想的都是它。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