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我有一個同事,很喜歡買各種各樣的娃娃,機器人,起初我特別不能理解,一個快40歲的男人,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呢?

而且他買來這些玩具,大都是擺放在那裡。直到後來我看到一個詞“童年報復性補償“,才開始全面認識這件事情。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一年有7000萬成年人在淘寶給自己買玩具,深度樂高玩家一年花費1200萬

。” 這個行為其實和童年的消費有關係。

“求而不得”的童年,用一生去彌補。

看到一個網友說,她的男朋友一米八,每天都要去做搖搖車,就是那種小孩子很喜歡玩的搖搖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1米8的大高個男孩,坐在搖搖車裡面笨拙搖動的景象嗎?

到後來,長胖了,最大的搖搖車坐不下去了,便帶著親朋好友的孩子去坐搖搖車。

甚至在舅舅的服裝店門口買了一臺搖搖車。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這是一個多麼瘋狂的行為。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很多人有類似的經歷:

小時候想要一件玩具,沒有得到,長大之後就一定要擁有這樣的玩具,可能已經不會再去玩了,但擁有了就會有很大的滿足感;

小時候想吃零食,沒有得到滿足,長大之後會不斷地購買很多的小零食;

小時候想要買鞋子,沒有得到,長大之後會買很多這樣的鞋子。

演員霍建華也曾分享過這樣的經歷:學生時代,自己很喜歡打籃球,但是家庭並不富裕,買

不起好的球鞋,要攢很久的錢才能買一雙喬丹球鞋。

等到自己工作之後,買了喬丹球鞋的整個系列

演員張歆藝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因為家裡窮,想要買一雙白球鞋,哪怕媽媽承諾過等她考到多少名就可以給她買,但最終沒有兌現。

張歆藝就在心裡默默地想,等自己長大了,掙錢了,要給自己買好多好多的白球鞋。

到現在,

張歆藝的球鞋都是白色的,而且有很多鞋都是白色的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很多時候,童年裡缺乏的東西,會在長大之後成為誇張的執念,從而衍生出了“童年報復性補償”這種心理。

我們到淘寶上去搜索,會發現帶有“童年”標籤的物品銷量極高,很多五花八門的小零食和小玩具,印象中只有小孩子才喜歡的,卻是成年人的主場。

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說:

所謂的“問題”,不過是“內在小孩”重播出來的記憶而已。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假如這個小孩受到了不完美待遇,在未來的日子裡,會不停的因為愧疚而去照顧這個小孩。

也許你會覺得成年人,隨便買買買沒有什麼,倘若沒有錢呢?倘若內心慾望特別強大呢?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想要讓孩子長大免受“童年報復性補償”的困擾,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建設好一個內心根基

0

1

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性要求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合理的要求,在孩子立規矩的年紀跟孩子說好什麼是合理性的東西。

比如,偶爾吃一次冰淇淋、KFC,偶爾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為了攀比去買某一個東西。

與孩子達成一致,能夠合理滿足的事情,痛痛快快的解決。

孩子的確定感得到滿足,就不會一心尋求物質上的滿足,會更在意精神上的滿足。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0

2

延遲滿足感建立

有的時候孩子提出了一些”過分“的要求,也不是不能滿足,我們可以跟孩子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達成即可完成願望。

當然這個目標不要設定太大,如果是孩子沒有辦法完成的,也會失去鬥志。最好是設定成孩子跳一下就可以夠到的目標。

孩子完成目標之後,一定要兌現諾言,不然會讓孩子對你失去信任。

0

3

沒法滿足孩子需求時,說明原因

當我們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不要跟孩子打馬虎眼,一定要跟孩子說明原因。

比如孩子要一雙很貴的限量版球鞋,你可以告訴孩子,以爸爸媽媽現在的工作能力,不能夠達到他的要求,等之後有能力了或者孩子自己長大掙錢了,再購買。

要重點說明的是,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並不是因為爸媽不愛他,而是因為一些客觀的外在原因導致的。

這樣不會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和對父母有牴觸心理。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當孩子有過分要求時,父母要跟孩子定好行為邊界,比如說出去玩的時候說好,只能買哪些東西,後面即使被拒絕孩子也有心理準備。

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童年報復性補償”是成年人對童年的控訴

避免孩子產生“童年報復性補償“心理,父母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很很重要,假如自己就是那個曾經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先要學會接受自己愛自己,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

你的童年已經過去,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能做的

就是讓孩子的童年不留遺憾

爸爸媽媽們只有愛自己,成為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納孩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