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在嗎?蘇軾邀請你去江上看山!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在嗎?蘇軾邀請你去江上看山!

蘇軾畫像

賞析:

偶然間讀到東坡先生早年的詩,頗有感觸。閒筆淺談,聊表崇敬。

山似奔馬,船如飛鳥,群馬奔踏向前,飛鳥孤影南去。一來一去之間,山勢起伏變化,前峰後嶺,形態各異,盎然生趣。

蘇軾仰頭,在崇山峻嶺之間看到了一條幽徑,這條小路像一條紗帶一樣蜿蜒盤旋在山腰之上,又像變幻莫測的雲霧一般,毫無章法地隨心瀰漫在半山腰上。

在山路之間還有一個行人,從低處抬頭仰望,那行人就好像是隱藏在大山之中的世外高人,行蹤飄渺,無跡可尋。

相見即是緣分,蘇軾正打算舉手跟他打招呼,但船行急速,還來不及開口,他乘坐的小船就已經向南方遠遠駛去,如同飛鳥過境,空留悵然。

在嗎?蘇軾邀請你去江上看山!

全詩採用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了江水之湍急,山勢之險峻,船行之迅疾以及詩人內心複雜豐富的情感。

此詩作於大宋嘉祐四年,當時蘇軾剛好丁憂期滿(丁憂:指封建時代,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子孫輩必須謝絕人事應酬,做官的人還需解除職務,在家守孝)。

母親的去世似乎讓這個少年迅速成長,他跟隨著父親,帶著弟弟蘇轍離家遠遊,舉家遷往京城。

兩個少年此時已經進士及第,他們聲名遠播,就連當時的文壇大家歐陽修都對蘇軾青睞有加,並對他的文章讚不絕口:“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

蘇軾的才名可見一斑。

此時,他已經跳出家鄉這個狹小的舞臺,正在進入更加廣闊更加精彩的天空,他也正迫不及待地想要將自己滿腹的才情付諸實踐。

江流湍急,船行穩迅,新奇的自然景色與蘇軾愉快的內心相一致,他彷彿已經成為在廣闊天地裡展翅翱翔的雄鷹,“故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已經褪去少年稚氣的東坡,有足夠的實力和信心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全詩的詞句豪放大氣,但尾句的“孤帆”二字卻委婉道出了蘇軾內心最為柔軟的一部分。

曾經那個教導幼年蘇軾要博大、仁慈、熱情、溫厚的母親已經隨著故鄉遠去,未來他所經歷的一切風雨將不再有母親的庇佑和陪伴。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背井離鄉,隱藏在他的豪情之下的,是對往昔故園生活的留戀和不捨,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在嗎?蘇軾邀請你去江上看山!

其實這種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在蘇軾的詩詞中並不少見,古今的大多數詩人也都偏愛這種寫作手法,而蘇軾先生甚至可以說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無論是傳頌至今的經典之作《水調歌頭》,還是隨筆小詩《春菜》,東坡先生都能將其複雜的感情寄託於景物,使情具體化,使景生動化,情景雜糅其中,令人回味無窮。

蘇軾在如此年輕時就能做出如此優秀的詩篇,其聲譽之盛可見一斑!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