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兒童認識與技能之間的關係,在正常發展或異常發展中的體現

正常發展中的體現及問題的深化

阿斯廷頓等人(Astington,2003)發現,儘管錯誤信念認識與單純的假裝遊戲頻率無關,它卻與精細假裝遊戲的特定側面有關,例如角色分配和共同計劃;它也與語言使用中的某些語用特徵有關,例如對資訊需求(in-formativeness)的判斷、再認和慮及他人心理狀態的社會能力等。而且,有證據表明,在假裝遊戲的角色分配和共同注意情形中,起影響作用的因果關係是從錯誤信念認識的發展指向假裝遊戲的這些特徵。

因此,錯誤信念任務所測試的心理能力,可能與學前兒童現實世界中諸多社會生活技能均存在因果關聯,而不僅僅與欺騙行為有關。凱南(Keenan,2003)提出了一個框架,用以考察最早由巴茲克和伊斯特絲(Bartsch&。Estes,1996)提出來的心理認識的個別差異問題。依照他們的框架,心理理論的個別差異有三類研究範疇,分別聚焦於三種差異。

即可能促進或延緩心理認識習得的心理理論發展的前因差異(比如兄弟姐妹數量的差異);心理認識習得的程序中(早或遲)發展的差異(如同伴地位的差異);兒童心理理論質上的差異【比如撫養於某種不佳環境中的兒童可能會形成某種“危險的心理理論”(theory of nasty minds)】有不少研究報告了心理理論發展的個別差異對社會技能發展的影響(如Astington &Jenkins,1995)。

兒童認識與技能之間的關係,在正常發展或異常發展中的體現

凱南也考察了4歲和5歲兒童的心理認識(用錯誤信念進行評估)、同伴接受或喜愛和社會技能(教師的等級評定)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錯誤信念認識與同伴接受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當喜愛程度只由女孩加以評定(而不是由全體樣本或由男孩評定)時,兩者存在某種顯著的相關(控制了語言能力之後);但是當喜愛程度是由全組或男孩進行評定時,兩者之間相關不顯著。

另外,錯誤信念認識與社會技能之間、受喜愛程度(由全組或女孩評定)與社會技能之間,也存在顯著的相關(獨立於語言能力)。另外,凱南認為,可以採用另一種心理認識的測量,以檢測兒童基本錯誤信念認識已經就位之後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他提議從社會認知研究領域借用“移情準確性”(empathic accuracy)或日常的揣人心思能力,作為個體將想法和感受歸因於他人的準確程度的度量。

儘管錯誤信念認識測驗的確需要正確認識到他人的想法,但是移情準確性測驗通常需要更豐富的認識,而不僅僅是侷限於關於心理狀態的基本概念認識。因此,即使個體已經形成了心理理論的基本概念認識,移情準確性仍將繼續發展。因此,凱南認為,如果能將移情準確性任務加以修改,並使其適用於幼兒,則這一測驗將可以測量從學前期到成人期個體移情發展的相關情況。

兒童認識與技能之間的關係,在正常發展或異常發展中的體現

移情是什麼?對它的理解存在爭議,後面的論述中將給術語“移情”一個較為具體的界定。為免混淆視聽,這裡先使用更為中性化的術語“歸因準確性”來代替“移情準確性”,但箇中思想不變。歸因準確性要求對他人的心理狀態進行復雜的推斷,這種推斷可能要依賴於觀察、記憶和知識,譬如關於特定某個人的認識和關於特定型別關係的認識。

因此,利用歸因準確性任務,同時使用諸如錯誤信念任務等這些人們熟悉的任務,或許有助於釐清心理認識中的這兩個相當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存在關於各種心理狀態的基本概念認識,包括信念、願望、意圖、情緒等;另一方面,存在更深入的關於心理世界的認識,這是在各種不同情境下對不同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準確歸因所需要的。

心理狀態基本概念認識測驗,如錯誤信念任務,常常要求被試認識到某一故事人物的心理狀態。但即使在這些情形中,對心理狀態具有某種基本認識和真正認識到人們的心理狀態,兩者之間仍然存在某種差異或差距。這是某種能力的存在和表現之間的區別。對心理狀態(例如信念)的基本認識是一種概念能力,真正認識到某種心理狀態,例如認識到Sally關於玩具球所在位置的信念,則是表現。

兒童認識與技能之間的關係,在正常發展或異常發展中的體現

僅有能力並不足以確保表現的出現,即使個體已經有了基本的概念認識,仍有許多因素可能導致個體得出某種錯誤的推斷。例如,要在錯誤信念任務中得出正確答案,可能還需要抑制某種優勢反應。或許,就凱南提出的任務區分而言,更重要的是,準確的心理狀態歸因不僅需要對信念、願望、意圖、情緒等心理狀態具有基本的概念認識,還常常需要大量關於心理狀態的經驗知識。

因此,即使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概念認識,並且在諸如抑制優勢反應等因素方面也不存在問題,某種關於心理世界如何運作方面的錯誤看法仍可能導致心理狀態歸因錯誤。這種錯誤看法可能並非可清晰說出的,它可能僅僅是某種歸因偏差。對此凱南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看法,認為可將這類偏差設想為關於人們及其心理屬性的內隱理論。

容易將敵意歸因於他人的偏差的某個人,並不意味著他沒有能力表徵意圖,也不意味著他在關於意圖為何物上存在概念認識缺損,很可能他在明確意圖歸因能力方面存在缺損。將上述的這些問題與術語“心理理論”的多種使用方式聯絡起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些心理理論任務是在認識某類心理狀態的基本概念的意義的基礎上評估心理認識的,而另一些心理理論任務則透過探測被試關於心理世界如何運作的知識來評估心理認識。

兒童認識與技能之間的關係,在正常發展或異常發展中的體現

不管是擁有某種關於心理狀態的基本認識,還是知道心理世界如何工作,均可以描述為擁有心理理論;不管是缺乏對某些或所有心理狀態的基本認識,還是對心理世界如何工作的認識存在錯誤,均可以描述為心理理論缺損。因此,就心理理論與社會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展開探討時,應注意到術語“心理理論”可以有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

誠如這裡採納的是廣義的術語“心理理論”的使用方式,因此,這裡應將其進一步界定為擁有某種進行日常心理歸因、解釋和預測的民俗心理活動的能力。心理理論作為某種能夠提供準確的心理歸因、解釋和預測的能力,既需要某種關於心理狀態的基本概念認識,又需要擁有關於心理世界如何工作的知識。

異常發展中的體現

從阿斯廷頓的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對於正常發展的兒童,錯誤信念任務所檢測的心理認識與社會能力(這裡至少涉及關於他人心理狀態的認識)、語言使用中的語用特徵(與資訊提供有關)以及高階假裝遊戲的一些特徵(角色分配和共同計劃)有關係。

兒童認識與技能之間的關係,在正常發展或異常發展中的體現

這裡有一個特別令人感興趣的議題,如果將所有這些來自正常發展研究中的發現與自閉症兒童的情形相比較,或許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澄清兩者的關係,因為自閉症兒童通常存在三項缺損,即社會技能、交流和假裝遊戲缺損。迪薩納亞克等人(Dissanayake &。Macintosh,2003)考察了自閉症兒童和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症的兒童的心理理論認識與社會技能發展之間的關係。

他們發現,在四個一階錯誤信念任務構成的成套測驗中,自閉症兒童的表現顯著差於正常發展的兒童,也顯著差於阿斯伯格症兒童。不過,儘管在這種錯誤信念任務的表現上存在差異,但在社會技能測量上兩組兒童之間並無差異。為了探測心理認識對社會技能的貢獻,我們需要考慮到,認識和技能兩者的發展均與年齡等因素有關。

因此,實驗者需要選擇年齡匹配但心理認識不同的被試,或者使用統計方法以確定心理認識對預測社會技能的貢獻是否獨立於年齡因素。並且,年齡因素如此,語言能力亦如此。按照格里斯的觀點,理解一句話就是辨識說話者的意圖和信念。因此如果某人完全不能認識他人的心理狀態,則他就不可能有語言理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