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設定是產品中非常邊緣的一個模組,但並不是可以不經思考就進行處置的。“不起眼”的設定背後也有一套設計邏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一、“設定(Settings)”是什麼

在產品設計中,設定(Settings)可能是最容易被人忽視和輕視的一塊內容。無論是非常之低的使用頻次,還是次之又次的優先等級,都使“設定”看起來像一個“不需要設計”的角落。

然而,“設定”是幾乎所有產品都難以迴避的一個模組,它的應用範圍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廣泛得多。無論是作業系統、軟體、網站,甚至是各種硬體裝置,都有著一個允許使用者自由定義產品的底層模組,幫助產品更好地適應每個人不同的需求,這就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設定(Settings)”了。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生活中的“設定”

為什麼是熟悉又陌生的“設定”呢?

熟悉,在於“小齒輪”形狀的icon已經如此深入人心。而陌生,一方面是使用者很少使用設定功能、很難預知完成任務的操作方法(想一想,你能夠背出“更改手機時區”的操作路徑麼?);另一方面,設計者對設定模組的研究與理解也經常是不足的。

正因如此,我們生活中不乏各種各樣糟糕的“設定”設計——理論上能讓使用者實現隨心所欲、自由度極高的定製化操作,實際上卻彷彿把一架最新型號的戰鬥機隨意丟給普通人一樣,自帶一種“看不懂就別亂動”的威嚴氣場。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糟糕的“設定”介面

怎樣的“設定”才是滿足使用者需要的呢?我們首先要從“設定”的使用者特點開始分析。

二、“設定”場景的使用者:永遠的新手使用者

眾所周知,判斷使用者作業系統的熟練程度和經驗(即判斷使用者是新手使用者還是高階使用者),是繪製使用者畫像(Persona)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進行實操設計的基石。對於新手使用者和高階使用者,產品往往要提供截然不同的互動方式。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網站程式碼編輯器Dreamweaver,不僅為熟悉前端程式碼的高階使用者提供了程式碼編輯功能,同時也考慮到了程式設計小白的需求,提供了視覺化的網頁製作功能。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Dreamweaver互動介面,兼顧新手與熟練使用者的需求

那麼,言歸正傳,“設定”模組的使用者究竟是新手使用者還是高階使用者呢?

我們很容易在這裡走進一個誤區,認為會使用“自定義”、“個性化”這些複雜功能的,一定是高階使用者了。更何況,“設定”中通常還有“高階設定”這一個分類,顧名思義,肯定只有小部分專家級使用者才會用到這個功能了?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Chrome瀏覽器的設定,點選“高階”可以展開更多設定項

的確,使用到“設定”這個功能的,有很大機率是這款產品的重度使用者了。然而,由於需要使用到“設定”的頻次非常之低,更改設定的週期也非常長,使用者很難向熟悉產品那樣,逐步習得完成任務的路徑與方法。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即使是對產品非常熟悉的使用者,對於“設定”這個模組而言,也依然是新手使用者,甚至永遠是新手使用者。

以我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為例——我用微信已經6年了,不僅能玩轉各種社交和支付功能,還用過各種各樣的小程式,可以說得上是典型的熟練使用者了。

一次,旁人告訴我,微信是可以自定義發現頁的內容的(我自己根本發現不了),於是我關閉了“漂流瓶”功能,因為我從來用不到它。然而過了半年左右,由於需要研究陌生人社交的一些互動方式,我想重新找回“漂流瓶”試一試,結果不難想象:我姑且是完成了任務,但此前的經驗派不上一點用場,探索的過程中伴隨著迷失和疑惑。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微信的“發現頁管理”路徑

三、“設定”模組設計的要點

在論證了“設定”模組的使用者永遠是新手使用者之後,我們接下來看看“設定”模組設計的要點與注意事項。這些小Tips是基於以下兩個事實而進行推導和提煉的:

第一,“設定”模組的使用者是新手使用者,新手使用者需要導航與互動方式更符合邏輯、任務步驟更循序漸進,而快捷與效率是其次的需要。

初學者更多地傾向於選項最少的結構性互動,這種互動通常有提示、限制、協助等幫助,形成特定的控制模式。熟練應用者則喜歡結構性、步驟性不是很強的互動,跳過一些特定的步驟和幫助,直接切入功能得到結果。——《通用設計法則》

第二,“設定”是對產品進行相對底層的控制,是有一定使用門檻的。如果產品是一輛車,那麼“設定”就是車的底盤,許多老司機也沒有親自檢修過。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設定”之於產品,相當於底盤之於汽車

在這種情況下,對“設定”進行化繁為簡的最佳化是有一定限度的。簡約四策略中的刪除、組織、隱藏、轉移,幾乎可以說只剩“組織”和“隱藏”能夠適用。

在承認以上兩個前提條件的基礎上,我總結了下面幾個“設定”模組設計的要點:

1。 根據資訊體量規劃資訊架構

在處理任何更細緻的互動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對“設定”模組整體的資訊架構有一個合理的規劃,這一點即包括“設定”應當位於整體產品的哪一個層級(使用者如何觸達“設定”模組,也包括“設定”內部的導航設計與資訊結構。“設定”的資訊架構模式,主要是由“設定”在產品中的重要程度,以及“設定”內部的資訊體量決定的。

當“設定”的重要程度不高、體量相對輕時,下拉框導航+彈窗的形式就可以解決承載所有的資訊。這種互動方式的優勢在於減少頁面跳轉,減輕層級深度。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百度搜索的設定

但當“設定”的資訊非常複雜、體量很大的時候,就不應該吝惜頁面跳轉了,“設定”可以被視作擁有獨立場景的獨立模組(甚至某種意義上的子產品)來設計。

例如,Google Calendar在進入設定模組後,只在頂欄留了返回產品主介面的連結,而一級側邊導航則是完全獨立於日曆功能、僅為“設定”這個特殊場景服務的。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Google Calendar的設定

而Gmail在處理“設定”時,可能是為了減少頁面跳轉的感覺、力求資訊更加扁平,僅在“郵件展示區”替換了“設定”的內容,保留郵件應用的頂導、側導、快捷功能,但實際效果非常不盡如人意。設定資訊的分類只能利用視覺上很弱的三級導航(tab導航)來梳理,而 tab作為導航時,對於入口個數、標題名長度都是有要求和限制的,其實非常不適合Gmail設定的場景。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Gmail的設定

Gmail的案例再一次證明了,缺乏分析地減少層級、將資訊架構“拍扁”,是無法讓資訊更清晰的。

“設定”內部的資訊架構設計同樣值得思考,其重點在於導航的規劃,我們需要在資訊的深度和廣度之間做好平衡。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導航的深度與廣度

在很多情況下,需要設定的內容經常是零散的、彼此之間關聯不強的,對這些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從來不是一件易事。而設計師很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是把所有“不知道怎麼歸類”的資訊,一股腦丟到“通用”、“常規”或“高階”裡。

Gmail的設定再次貢獻了一個反例——由於“常規”欄目下沒有更詳細的分類,整個頁面的資訊量非常冗雜,使用者完全無法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編輯郵件簽名”是一個相當常用的功能,然而在Gmail中,使用者需要在“設定-常規”欄目下,滾動到至少第三屏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Gmail的常規設定

改善這個問題的方案其實並不複雜。139郵箱的設定模組中,在“常規設定”下還有更詳細的二級導航,儘管頁面很長,但導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概覽”功能。在這個場景下,擴充套件性強的側邊導航優勢非常明顯。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139郵箱的設定

另一個可行的方案是善用資訊的“摺疊”與“展開”、例如新浪微博的訊息設定中,“@我的”、“評論”、“贊”、“私信”等不同的訊息型別都是摺疊起來的,僅外顯標題,只有當用戶點選“編輯”時,才會展開相應的區域。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新浪微博的設定

但這種方式也有使用的限制條件,只有當設定項比較容易理解、使用者對需要編輯的內容比較熟悉的時候,大面積隱藏資訊才是適用的。

2。 適當的說明與提示

“介面設計中是否需要提供足夠的說明與提示”——這個問題經常是富有爭議的。

一方面,人們常常說起,“好的產品不需要說明書”、“好的導航能夠自我解釋”、“設計需要不言自明”;另一方面,著名的尼爾森10項可用性原則又指出,“幫助及使用文件是必要的”。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尼爾森10項可用性原則

那麼,在“設定”中應當如何平衡這個問題呢?

考慮到我們上文已經提到的,“設定”的使用者是永遠的新手使用者,且設定的內容對於使用者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可以認為,在“設定”模組中,說明與提示出現的機率要更高,遠遠高於產品的主體功能模組(即那些使用者可以在探索中獲得樂趣、在反覆使用中漸漸熟悉的功能)。

因此,在設計“設定”模組的資訊時,需要格外考慮說明與提示的資訊是否充足,而不要輕易以為“使用者能夠理解這些”。

例如,Google賬號的設定模組中,不僅出現了大量的介紹說明文案,還給出了生動的配圖,加深使用者對資訊的理解。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Google 賬戶的設定

另外,在進行解釋說明時,圖片傳遞資訊的能力往往比文字更強。下圖為華為榮耀電視盒子的“播放設定”介面,“音影片輸出方式”對於大多數使用者都是難以理解的,但透過配圖,我們可以理解到,它與硬體線路的連結方式有關。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榮耀盒子的播放設定

影象提示的衍生物就是“預覽”功能。使用者穿梭在一系列設定表單之間,只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下拉選單、Radio(單選)與CheckBox(多選),但變更選項後,真正生效的位置卻非常遙遠。在這種背景下,以視覺化的方式告訴使用者,你到底更改了什麼,就非常有意義了。

在QQ中,使用者可以自定義聊天區域的視覺樣式,當更改對話氣泡的顏色時,預覽區域會立刻展示新的效果。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QQ的設定

3。 聰明的預設值

設定中的選項將對整個產品、平臺與系統產生影響,並且對於絕大多數使用者來說,初始狀態的預設選項將會一直沿用下去。因此,選擇聰明的預設值就是至關重要的了。要做到這一點,設計師一方面需要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非常瞭解,另一方面需要業務需求,即怎樣的設定對業務有利。

例如,幾乎所有電商平臺都會在訊息設定中預設開啟全部型別的訊息推送,以增加產品的曝光率。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淘寶的訊息設定

4。 互動方式的抉擇:表單提交與即時生效

“設定”模組基本是由一系列表單組合而成的,那麼勢必就存在一個問題:在設定中更改選項時,是即時生效比較好,還是提交表單時統一生效比較好?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業務需要和使用者認知這兩個層面來進行考慮:

首先,業務需要是必須最優先考慮的。“設定”作為控制系統的底層操作,很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些設定項的變更可能會帶來試錯成本,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對於這種設定項,我們要慎用“實時生效”。多點一次“提交”,甚至要求二次確認,都能更高地防止出錯。

其次,由於表單提交和即時生效這兩種互動方式都非常常見,使用者在面臨設定項時,就天然地存在一種認知壓力(疑惑是即時生效還是需要提交表單)。於是,我們需要透過設計,明白準確地將這個資訊傳達給使用者,消解這種壓力。

我們可以對比幾個案例:

a。在網易雲音樂的設定頁,使用者點選控制元件切換選項後,新的選擇立即生效,頁面底部沒有“提交”或“重置”按鈕。但是,由於切換選項時頁面沒有任何反饋,使用者很容易產生困惑,會想要到頁面底部確認一下。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網易雲音樂的設定

b。Mac系統的設定,在每個子欄目下,設定項都控制在了一屏以內,且對話方塊底部沒有統一提交的按鈕。儘管調整部分選項後,什麼也沒有發生,使用者依然能夠感知到,這些選項已經生效了。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Mac系統的設定-通用

c。在QQ郵箱中,設定頁的內容量大、頁面較長,底部有一個明顯的懸浮低欄,提示使用者需要儲存更改。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QQ郵箱的設定

不難看出,當表單資訊在一屏以內時,無論是即時生效,還是需要多一個“提交”的步驟,使用者都是能夠理解。但當表單內容超出一屏時,疑惑就隨之產生了,比較好的方案是讓“提交”或“儲存”按鈕以懸浮的方式常駐於頁面底部,而不是需要滾動到頁面最下方才看到。

最後,還有一點細節問題值得討論:互動控制元件本身也有“即時生效”與“提交後生效”兩種傾向,這種分類是與控制元件隱喻的實物原型相關的。

例如,按鈕(Button)、開關(Switch)、滑塊(Slider)就有很強的“即時生效”隱喻;而當人們看到下拉框(Select)、文字輸入框(Input),就會下意識地尋找“提交”按鈕。

淺談“設定”場景:為永遠的新手使用者而設計

“即時生效”的控制元件

四、結語

設定是產品中非常邊緣的一個模組,但並不是可以不經思考就進行處置的。“不起眼”的設定背後也有一套設計邏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

本文由 @ leadwhite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