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1974年11月5日,酒泉衛星發射場,長征二號運載火箭託舉我國首顆返回式衛星起飛。然而,火箭剛升空就搖晃起來,最後只得受控自毀。現場的航天人本來滿心期待,可等來的卻是星箭凌空爆炸的場景……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從1966年起,中國航天人開始了對返回式衛星的研究工作。可誰也沒想到,我國試驗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卻失利了。爆炸的那一刻,很多航天人無法接受,當場痛哭。面對失利,航天人如何走出困境,放飛我國的返回式衛星呢?

北京衛視《檔案》曾播出專題片

《我與返回式衛星的48年》

,節目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科技委特聘專家、型號顧問唐伯昶的經歷為主線,回顧了我國航天人在返回式衛星等領域近半個世紀的奮鬥歷程。

01

為什麼要發射返回式衛星?

節目中,唐伯昶為觀眾現場講解:

“返回式衛星由兩個艙段組成,發射成功後,整個衛星繞著地球轉。完成在軌任務後,儀器艙和返回艙分離,返回艙裡面的制動火箭發動機點火,使返回艙返回到地球,到一定的高度,降落傘開啟,那些我們需要的成果就這樣從太空帶回了地面。”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上世紀,數字傳輸系統還不發達的時候,拍照片成為返回式衛星的基本用途,用於

監測土地、河流

繪製高精度地圖

等等。這對

工農業

國防建設

大有好處。而更為長遠的打算,就是返回式衛星技術的突破,會給技術上有共通之處的載人飛船打下好的基礎。返回式衛星,不僅僅

承載著國家的現在

,還

關乎國家的未來

“當圖紙、檔案和衛星一樣重時,衛星就可以出廠了”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

中國的航天人也有同樣的豪情。悲痛中,他們擦乾淚水,更加細緻地投入到下一步工作中。

唐伯昶展示了上世紀80年代他和同事們繪製的一張寬幅《衛星星地裝置連線總圖》和由他撰寫的《衛星電效能測試細則》。無論是長長的總圖還是100多頁的測試細則,全部

手工

寫/繪成,字跡、線條工整如列印一般。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這一張(圖)是表現我們的衛星星上裝置和地面裝置介面連線的一份連線圖,都是我們用手一個點一個點、一條線一條線畫下來的。有一句話,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畫這個圖的時候,我們要特別小心,不能出錯。如果出了錯的話,我們要拿刀片將這個錯的地方,挖得乾乾淨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張圖紙的正確性。”

唐伯昶說,當時列印還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圖紙、檔案都是手工完成,他們為此熬了無數個不眠之夜。而且技術上一有修改,又得重新謄寫。他打了個比方:

“當圖紙、檔案和衛星一樣重時,衛星就可以出廠了。”

古代文人以著作等身為榮,而航天人則以“圖文等星”為標準嚴格對待工作。正是以這種嚴慎細實的作風,航天人很快走出了失利的陰霾。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載著返回式衛星再戰太空,圓滿成功。三天後,衛星載著豐碩的成果成功返回,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

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

02

從載著膠片返回,到載著航天員返回

1994年7月,我國第16顆返回式衛星即將發射。這時候,已是副總設計師的唐伯昶仍常和年輕人堅持工作在一線。當第16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後,唐伯昶帶領隊伍裝好裝置,人不卸甲,馬不離鞍,直飛西安測控中心,晝夜不停地監測衛星,直到衛星平安返回地面。這次成功給當時的中國航天帶來巨大鼓舞,被稱為“龍抬頭”。隨後的兩顆返回式衛星,也都獲得了成功。

1997年,51歲的唐伯昶迎來一個新的身份——

神舟一號飛船

副總設計師。1992年,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因為返回式衛星與載人飛船的技術有相似之處,唐伯昶被調到新崗位。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從參研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到後來調任我國第四代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唐伯昶不僅讓手中的各項複雜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還

培養出多名年輕才俊

。這些年輕人如今已走上多個重要崗位,挑起了不同型號任務的大梁。

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返回式衛星的功能早已不侷限於拍照,科學實驗等功能越來越重要。2016年4月18日,我國

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

成功返回,時年70歲的唐伯昶,就是實踐十號工程的總設計師。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 唐伯昶講解實踐十號衛星科學成果

節目中展示了實踐十號上的小鼠胚胎的兩張實驗照片,證明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生命有望在太空得以延續,這成為人類的科學史上的重要一筆。

如今,唐伯昶仍然活躍在中國返回式衛星的舞臺,做返回式衛星顧問。

“我們這一代人,有很多就像我一樣,家境貧寒,如果生活在解放前,吃不飽飯不說,是很少有機會讀書的,更不要說上大學了。新中國成立,給了我們新的生活,讓我們像個人一樣有尊嚴的生活,我心存感激,為此,我願意放棄那些瀟灑的生活,並願意為了我們這個國家終生奮鬥。”

46年前的那次星箭事故,卻成就近半個世紀的航天傳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