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週末,已經到了晚餐的時間,住校的小敏才放學回到家。為了迎接她的歸來,媽媽做了一桌子的菜,都是她平時愛吃的。

誰知,小敏臉上沒有欣喜放鬆的表情,反而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滿臉都堆著“煩著呢,別惹我”的負面小情緒。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一進家門就衝著媽媽嚷開了:“煩死了,煩死了,什麼東西都來跟我借,不借給她,就說我小氣,還到處和同學亂說,你說說氣人不?!”

媽媽怕她情緒上頭,就試著先轉移她的注意力,想讓她先平復一下情緒,不要影響就餐的心情。於是,媽媽給小敏倒了一杯溫水,塞到她手裡,讓她在客廳裡的沙發上先坐下來,“慢慢說,到底是咋回事?”

同時,打開了電視開關,調到了體育頻道,裡面有她喜歡的花樣滑冰比賽,藉以分散她的注意力,先消消氣。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小敏一邊握著水杯喝水,一邊瞄著電視,終於說出了她生氣的原因。原來,這學期,原先班上一個關係處得一般的女同學申請住讀,被調整到小敏同一間宿舍住宿。不知道這女同學是有意的還是怎麼想的,從零食牛奶,到衛生巾護墊,再到衣服外套,她動不動就來向小敏“借”。

一開始,心思單純的小敏也沒多想,因為家長一直給她灌輸:“做人要大方,多和同學分享,小東西上面千萬不要計較”的思想,所以只要是自己有的,她基本上都會借的,哪怕對方沒有打算還的意思。

可誰知,這個女同學借了東西,不但很少歸還,而且越發地變本加厲,執意要借穿小敏的新外套,原因竟然是“她覺得這件外套和自己的褲子很搭”。而一旦拒絕,她就當場翻臉,說小敏小氣巴拉……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而不懂得拒絕的小敏,心裡雖然很不情願借,嘴上卻說不出強硬的“不”字來,弄得自己反而鬱悶窩火起來,心裡積攢了一週的負能量,就快要爆炸啦。

媽媽問小敏:“那個老借你東西的女同學,是不是也經常向其他人借東西呢?她借了東西會還嗎?”

小敏歪著頭,想了一下說:“她有時候也會還,比如借了我的純牛奶,又在其他同學那裡借了優酸乳還給我,幹嗎要這樣還給我呢?好像,這兩種奶營養差別可大了。”

聽小敏這樣說,媽媽心裡對這個女同學的判斷大概有了數。一樣的米養出百樣的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三觀。我們一直在教小敏樂於與人分享,讓別人在不斷試探她的底線,鑽了佔小便宜的空子了。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如果說,同學之間,因為一時急需,借些文具零食、個人衛生用品,尚且說得過去,那麼,就算是她不打算歸還,一次兩次也無大礙。但如果要發展到借不是必需的衣服外套來搭配自己的褲子,就實在有點過分了。

而玩弄借了別人優酸乳來還純牛奶的這種小聰明,更加應該及早制止,才能讓女兒和同學之間的相處得以健康發展。否則,任由這麼下去,女兒不會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一直當鬱悶“老好人”,遲早要吃大虧。

況且,一慣的退讓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懦弱,不懂得主動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甚至讓他們失去正確的自我認知,從而一直活在討好別人的人生中。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美國幽默作家比林曾提出過一個有趣的定律——比林定律。他指出:人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

所以,懂得拒絕他人其實對自己和他人都不是一件壞事。沒有哪個同學會因為你拒絕借給她衣服,就無衣可穿或者凍出毛病什麼的。

於是,媽媽告訴小敏:其實,借東西本來是一種拉近人際關係,建立深度聯絡的一種方式。但不管他(她)是無意急需,還是有意試探,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借東西、尋求幫助的時候,他心裡肯定已經有了兩種準備。所以,無論是借還是不借,都是他們可以接受的結果。

我們不要害怕拒絕任何人,而是要根據自己內心的選擇,堅定地說出自己的決定,不是必要急需的東西,應該拒絕借出,比如,借外套搭配衣服這種情況。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小敏點著頭,表示“聽懂了。”於是,返校前,她把這周的零食水果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放在宿舍裡讓大家一起分享的,一部分是放在宿舍櫃子裡鎖起來的,當作她這周的營養補給。至於她的衣服鞋襪,則再也不會借給任何人。

以上首發於教育期刊《學生家長社會》2021年第3-4期

學會拒絕:一個人在開口向別人求助之前,他心裡就應該有兩種準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