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電影這東西,好或不好,真沒什麼標準,你眼裡的好電影,沒準到了別人那裡,就成了爛片,成了沒必要的消費,所以,我經常會給我的朋友提到我的一個想法。

什麼想法?

看電影是很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觀眾和電影間,要我來說,不該出現第三者,要說這個第三者是誰呢?

你的朋友,身邊的觀眾,以及諸多瑣事。

這些人或物的出現,會干擾你和電影之間的聯絡,看電影,觀影像,聽故事,這些是外化的影像媒介,但真正影響我們的,應該是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與電影溝通,浸入電影中,體會電影,理解電影。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我喜歡把這種溝通(過程)稱為沉浸感,一部好的電影,必然要讓你擁有沉浸感,這種沉浸感指的,是情感上的互動,你觀看一部電影有多投入,沉浸感就有多強,而沉浸感的強弱,會直接提醒我們這部電影好不好看,該不該看,並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評判標準。

所以有時候縱使我們知道這是一部好電影,也無法偽裝自己去愛上它。

情感不會騙人,它不因為世人公認的好而妥協,也不會因為徹底的壞而否定任何作品的價值。

而《半個喜劇》,在我看來,即是那種更為私人的喜劇作品。

說起喜劇,什麼是喜劇?

那種逗人一樂,輕鬆詼諧的舞臺劇,還是大喜大悲,沒頭沒尾的情景劇?

都是,也都不是,他們是喜劇的一部分,但並不能代表喜劇,談起喜劇,最先想起的必然是那句「喜劇色彩,悲劇核心」,因為它太經典了,並且也確實如此。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我們都知道電影往前追溯,與舞臺劇有著很強的聯絡,舞臺劇可以說是戲劇的源頭,它們創造空間,並以詩歌的形式來講述人或神的故事,用演員來演繹故事的細節,在這期間,出現了眾多優秀的戲劇作品,其中,以悲劇最為出名,同時,這也是戲劇藝術最早的形態。

悲劇,創造了人和神的史詩,讓這些角色與觀眾見面、溝通,抹平了兩者之間時間和空間的隔閡,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它脫胎出了另一種風格,即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喜劇。

因此,喜劇,實際上是悲劇孕育出來的藝術形式,無論什麼形式的喜劇,都繞不開一個悲字,我們越強調一部電影如何搞笑,如何好看,在現實中就越無力,越荒誕,古希臘的戲劇藝術家們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他們用悲劇來演繹史詩,即是一種證明。

這種無力和荒誕體現在喜劇電影裡,則是依託著電影風格表現出來的,它是整體上的悲,而在特定細節上,仍是喜劇化的,風格的體現倒沒那麼明顯了。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喜劇化的細節更具有感染力,它能讓人哈哈大笑,忘掉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將它與純粹的現實生活分隔開,因此,越是具有奇幻設定的喜劇橋段,理論上就越能取得觀眾的笑聲,這種奇幻,又進而造就了影片整體的荒誕。

整體的悲與區域性的喜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帶來極佳的視聽體驗,另一方面影射現實,傳遞樸素的現實情懷,讓我們在開懷大笑的同時,又能體會到現實意義的悲劇情感。

就像《楚門的世界》那樣,身處在虛假世界的楚門,處處都充滿著搞笑細節,但突然世界的真相暴露出來,角色一下子失去了存在意義,荒誕感立馬就湧上來了。

人生突然沒了意義,沒了價值,就像上緊了的弦突然斷了似的,一切都亂了,節奏沒了,情感也沒了,什麼都沒了。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這又讓我想起《等待戈多》,為什麼等待戈多?不知道。那為什麼還要等?因為戈多還沒來,所以要等。

荒誕文學最初被視為毫無意義的東西,不過是因為還沒意識到生活的荒誕性,無論是《楚門的世界》,還是《等待戈多》,之所以說它悲,就是因為這種深刻的現實意義,而在《半個喜劇》中,同樣也是如此。

我用了很長的篇幅去解釋悲喜劇和沉浸感,就是想說明它們與我們生活之間的聯絡,只存在喜劇細節的作品是很難在觀眾腦海中留下印象的,《羞羞的鐵拳》就是如此,《龍蝦刑警》也是如此。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這種片子,你看時,笑的人仰馬翻,看完後,過一陣子,再去回想故事,一點印象都沒了,就是因為它太瑣碎了,太假了,太空了,為了搞笑而搞笑,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

好的喜劇,應該是悲與喜的平衡,既要有形而上的喜劇色彩,又得有樸素的現實情懷。這也是我在開頭提到沉浸感的原因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細節倒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往往是情感,即使過了很久以後,回想起來,你可能不記得些許細節,但對於情感,一定會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對於一部喜劇電影,喜劇細節基礎,而悲劇核心則是昇華,他們無法被分離,脫離了生活的喜劇,就像是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半個喜劇》在我看來,就把電影的悲和喜融合的很好,《驢得水》的荒誕,在此片中也有較為完整的承襲,在空間張力上,開頭的一場三方博弈,著實是讓人眼前一亮。

拋開影片濃厚的話劇味,僅從故事結構來看,它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奮鬥,有出軌,有妥協,貼近了現實,也完善了風格,如果用一種比喻來解釋這個故事,我覺得它就像一場巨大的龍捲風。

這場龍捲風,轟的一下,把整整齊齊、規規矩矩的生活打的一團亂,把所有人都攪在了一起,亂成了一鍋粥,但都沒死,都還活著,拼命掙扎著求生,但就是逃不出去,只能乖乖的躲在龍捲風裡,適應新的規矩。

但突然,有些人逃出來了,他們發現原來並沒有那麼難,在《半個喜劇》裡,這些人,就是孫同和莫默。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驢得水》不也是這樣嗎,一場荒誕的欺騙,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爭端,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慘劇,現實挺荒誕,電影比現實還要荒誕,它逼著往前走,逼著你把最初撒的謊圓成一個圈,就像一場龍捲風一樣,把生活攪得一團糟,誰都沒在意,再想起來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兩部片子刻意強化了故事的荒誕性,也就意味著強化故事與現實的聯絡性,它或許會顯得誇張、做作,但要我說,恰恰是這種誇張和做作,把它與現實區分開來,用更抽象的方式來講述後者,《格爾尼卡》誇張嗎?誇張,因為它太情緒化了,畢加索創造它時,畫的不是客觀的藝術,而是情緒,我覺得這種解釋,在《半個喜劇》中,也是適用的。

《半個喜劇》,什麼樣的喜劇,才是好看的喜劇?

我們創造了生活,但不擁有生活,我們只是在消耗它,而不是享受,這也是古希臘悲劇被創造出來的原因所在——我們需要知道生活對於我們的意義,至少在情感上,我們應該知道它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如果失去了選擇生活的權利,我們也就丟失了活著的意義,這很可怕。

至少希望我們在《半個喜劇》中開懷一笑的時候,能想到它更富有悲劇情懷的一面。

我覺得,這才是這部作品最有價值的地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