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電影往往被世人認為是男人為主導的領域,就如同當年建築設計領域被認定為以男人為主的創作世界,直到“紙上設計師”扎哈·哈迪德榮獲建築界奧斯卡——普利茲克獎,女性設計師鋒芒畢露,在男性領域佔了一席之地。同樣的,在電影界有很多女性導演用她們敏銳的觸覺、獨特的視野、尖銳的話題開創了一條康莊大道,例如有我們較為熟悉的許鞍華、徐靜蕾、張艾嘉等。

歷史上不可遺忘的女導演——謝爾曼·杜拉克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歷史上一位先鋒電影先驅者,20世紀20年代法國女導演——謝爾曼·杜拉克。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謝爾曼·杜拉克

杜拉克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她未進入電影界前是名記者,這個職業讓她有著與其他女性不一樣的感官探索能力,她很早就看中電影這個媒介,認為電影是一種表現手段,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工具,她這種觀點在當時是較為先進,因此註定了她實驗性及超現實主義的電影表現方式。

杜拉克早期作品可歸為“印象主義”電影,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

是由電影俱樂部創始人路易·德呂克為中心形成的一種電影流派,而杜拉克當時也是電影俱樂部的活躍成員,並且是極為少數的女性成員。

一班志同道合的有天賦的影像創作者聚在一起總會有不少火花發生,而印象主義電影特點是對光的運用,帶著一種印象派畫家的感覺。在這時期杜拉克較為出名的作品是《西班牙的節日》(1919年)。

而真正讓杜拉克成為耀眼的導演就則從她“先鋒派”時期的作品開始。

女權先鋒電影——《微笑的布迪夫人》

《微笑的布迪夫人》是杜拉克1923年的作品,該作品被認為是

探索女性權利最早的電影之一

。電影講述了一位不愛甚至說極為討厭自己丈夫的女人,如何在身心摧殘下努力掙脫丈夫的枷鎖的故事。杜拉克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和“緩慢”拉長式鏡頭來突顯女主角眼中丈夫的醜惡形象,並且用丈夫愛玩自殺遊戲這一點帶出女主角想謀殺丈夫的意圖。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放大鏡凹凸效果將丈夫的形象醜陋化

這部作品中並沒有花太多的片段來形容布迪夫人是因為什麼事情才如此厭惡自己的丈夫,但從丈夫對待她心愛的鋼琴、無視她的愛好、粗言穢語等行為就令觀眾看得出布迪夫人如同一隻金絲雀那樣,被丈夫牢牢地捆死在手中。

在該片中,杜拉克充分利用其作為藝術家的“前衛手段”,利用“慢鏡頭”將時間“放大”,以表現布迪夫人與夢中情人幽會的美妙情景;利用“快鏡頭”將時間“縮小”,以表現布迪夫人在幻覺中企圖將可恨的丈夫殺死。借用這部影片杜拉克開闢了電影對心理的和內心的描寫手法。

在電影領域,多位影評人給予《微笑的布迪夫人》作為“先鋒電影”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裡面利用多種不同物品的特寫來代表人物內心的活動,例如鋼琴、花瓶、鏡子、鈴鐺等,除了物品之外,杜拉克用多種角度和鏡子的反射效果來將布迪夫人五官表情全鎖在一點上,一個鏡頭多層角度。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多角度的效果強化人物心理

片末布迪夫人打算用槍瞭解自己,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女性地位較為低下,雖然這部影片是以女權主義為題,但最終布迪夫人還是沒有擺脫丈夫的枷鎖,有的僅僅是精神上的逃避,而丈夫最後緊緊抱著一臉生無可戀的布迪夫人哭訴著自己不能沒有她,否則無法活下去。回想布迪先生對布迪夫人的各種行為控制,我認為他所謂的

“愛”

其實就是導演想表達的

“大男人主義”及“思想綁架”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看看布迪夫人那雙無神的眼睛

關於男人的這種心理控制,直到一百年後的今天仍存在著,社會的進步依然,但有些東西還是百年不變。

片末,布迪夫人跟自己丈夫漫步在大街上,看上去一片歲月安好,但其實才是令人心疼的結果,因為布迪夫人還是無法改變現狀,這種婚姻生活很值得我們反思。

超現實主義代表作品——《貝殼與僧侶》

《貝殼與僧侶》(1928年)是謝爾曼·杜拉克最為盛名的作品,也是因為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電影界的女性地位,這部影片由於在當時尺度較大,並且存在對神職人員的負面形象和反宗教傾向,一度被禁止公映。這部作品透過一名僧侶對性、慾望的幻想,遊擺在自己神職身份中不斷掙扎的過程,最終一切都化為烏有,

“本是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貝殼與僧侶》官方海報

這部作品與《微笑的布迪夫人》相比更加隱晦,裡面運用大量僧侶的奇特幻想來表達自己如何迷戀上一名將軍的夫人,並且他透過在懺悔屋中不斷窺探將軍夫人,甚至產生多種

情慾幻想

其實我認為這部作品並不能以某個職業身份來放大,而是對社會上人的虛偽做出了一種很好的表現,到底有多少人是帶著面具生活著呢?表面上彬彬有禮甚至給人無慾無求的人其實內心深處都有著別人不瞭解的真實一面,我覺得,這種虛偽的行為正是杜拉克想表達的意思。

《貝殼與僧侶》沒有很明確的劇情,整部作品都瀰漫在僧侶的個人幻想中,片段式的鏡頭、迷幻的場景、各種奔跑和旋轉的畫面,讓人置身於迷夢中,充滿

弗洛依德主義的潛意識迷狂的幻覺

場面,感覺就是導演本人想將觀眾都拉進僧侶這一幕幕幻想裡,沒頭也沒尾,只能身在其中無法出來,可以說僧侶的心理能歸為變態。

這部作品值得世人欣賞的最大一點就是杜拉克奇妙的映象剪下,這在20世紀20年代是很實驗性和超現實表現,例如用重疊鏡頭來表達僧侶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就只能將其毀滅的心情、用一進一沒轉換鏡頭來表達有和無兩種形態意識等。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僧侶想掐死將軍夫人

默片的魅力

20世紀20年代其實是默片到有聲電影的過渡時期,電影從1895年誕生以來,在短短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內大量電影創作者以其偉大的天賦不斷地探索著電影的發展,特別是在技術方面。

雖然當時美國好萊塢電影在國際電影領域佔著一席之地,但美國的電影偏向於商業化,在先鋒、實驗、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等流派上並沒有太多優秀作品湧現,反而歐洲在電影藝術方面起著很大的啟發作用,特別是德國和前蘇聯。

弗裡茨·朗格《大都會》(1926年)、弗雷德·威廉·茂瑙《吸血鬼諾斯費拉杜》(1922年)、讓·雷諾阿《賣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路易斯·布努艾爾《一條安達努狗》(1929年)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對這個時期較為印象深刻的佳片。

心目中最佳女導演

如果問我最愛的女導演是誰,我會選擇烏克蘭傳奇女導演

琪拉·穆拉託娃。

網路上關於琪拉·穆拉託娃的介紹並不多,但我有幸能觀賞到她大部分的作品。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琪拉·穆拉託娃

如何形容她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呢?或許我可以引用《季候》中的這段話:

初見你時你給我你的心,裡面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再見你時你給我你的話,說不出的是熾烈的火夏。三次見你你給我你的手,裡面藏著個葉落的深秋。最後見你是我做的短夢,夢裡有你還有一群東風。

我從來不推薦身邊的朋友去看琪拉·穆拉託娃的電影,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裡面走出來,甚至我有一種自私的想法,只想獨享裡面的“隱晦”所帶給我的感官世界。

並不是所有電影佳片是值得推薦,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屬於自己鍾愛的電影,而電影世界的海洋是如此地浩瀚,終其一生的尋覓只能是海上一舟。

-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