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香港資深電影人林小明:藝人青黃不接,也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當你的製作量不夠,就很難捧出新人。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導語:走在街上問隨機找一個00後問他\她,知道哪些85後的香港明星?想必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不知道或者回答錯誤。然而就在二十年前內地的年輕人對港星可謂是如數家珍,再熟悉不過了。時光荏苒,華語娛樂圈實力此消彼長,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但是圈外人不禁要問: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這是最好的時代亦是最壞的時代

“四大天王”橫空出世大殺四方,給條活路行不行?

1992年四大天王問世,隨即受到大眾廣泛的認可,風靡至今。

四大天王的熱潮並不僅侷限於香港,四人影響力迅速傳播到了中國內地、臺灣地區、以及整個東南亞。香港娛樂圈成熟的包裝機制,獨特的造星方式,發達的娛樂傳媒,讓所有人都拜倒在四人的魅力之下。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四大天王這個炒作概念的成功,使得各自為陣的香港娛樂勢力在大方向下團結成為一體,極大增強了香港娛樂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佔領市場。

兩岸市場盡歸“四大天王”

對內地聽眾而言,影視歌全方位藝人和講求形象的香港娛樂包裝實在是太過強大,人們從來沒有想過歌星可以如此定位和製作,而他們的作品準確的瞄準了受眾,他們的班底又集結了香港所有的人才,沒人能抵擋他們的魅力。臺灣地區更是如此,張學友的《吻別》專輯在臺灣地區的銷量達到136萬張,打破臺灣地區的唱片銷量紀錄;劉德華蟬聯臺灣地區《民生報》主辦的十大偶像活動六次冠軍(一共舉辦六次);郭富城更是在臺灣拍機車廣告竄紅迴流至香港……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末世紀的隱患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四大天王創造了香港娛樂史上最輝煌的流行元素,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是“四大天王”的出現造成了香港歌壇的壟斷局面,限制了其他歌手和新人的上位,更是制約了香港娛樂界百花齊放的多元化發展。

臺灣地區樂壇百花齊放,“反攻”香港市場

一直被打壓

在“譚張爭霸”及“四大天王”同時期,臺灣地區也出現了一大批實力唱將,比如:羅大佑、李宗盛、童安格、王傑、周華健、張雨生等。但是不足的是臺灣地區的娛樂包裝和偶像打造能力遜於香港,所以才導致了臺灣地區的歌手雖有實力唱功,但受歡迎程度遠不如港星。對於喜愛帥氣外表的年輕人來說,唱功其次,顏值第一。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首輪“反攻”,雖敗猶榮

面對香港“四大天王”在臺灣地區的“攻城略地”,臺灣的音樂界和媒體界不能“坐以待斃”,為了抗衡“四大天王”,臺灣地區如法炮製,從優選出當時四位帥氣的男藝人,打造了“四小天王”。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他們分別是:吳奇隆、金城武、蘇有朋、林志穎。四人不負眾望,不僅在本土大紅大紫,更是進軍香港和內地,搶奪原本屬於“四大天王”的市場。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雖然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仍不是“四大天王”的對手,但是成功打進排外的香港娛樂圈:林志穎以旋風之姿爆紅香港,成為在紅館開個唱最年輕的歌手,這個記錄至今未被打破;金城武進軍香港電影,成為王家衛的愛將,為以後遠赴日本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成績的確讓人稱讚。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次輪“反攻”,大獲全勝

千禧年前後港臺兩地娛樂圈都不約而同誕生了一大批新興優質偶像,他們深受內地8090的熱愛。

香港地區新偶像包括但不限於:陳曉東、陳奕迅、謝霆鋒、陳冠希、余文樂、陳慧琳、梁詠琪、楊千嬅、張柏芝、容祖兒、TWINS等。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臺灣地區新偶像包括但不限於:王力宏、陶喆、周杰倫、潘瑋柏、羅志祥、吳克群、林俊杰、F4、蔡依林、蕭亞軒、孫燕姿、梁靜茹等。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新時代兩地實力對比,臺灣地區佔據優勢。特別是受謝霆鋒暫退歌壇和陳冠希事件的影響,香港流行偶像在和臺灣地區的PK中敗下陣來,直到現在依舊處於劣勢。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北望神州,望的是資本和人氣

起步晚,底子薄

內地的娛樂圈是在1980年代後慢慢形成,但是由於政策的限制,娛樂事業一直沒有放開,只有演員沒有明星。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改革開放後,香港、臺灣地區及國外的風潮紛紛湧入,內地娛樂圈深受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佔據娛樂頭條的始終是港臺的明星,面對境外成熟的娛樂工業,內地相比顯得較為落後。

先模仿,再發展

隨著《還珠格格》和《永不瞑目》兩部電視劇的熱播,內地終於誕生了第一代流行偶像:趙薇和陸毅。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內地娛樂圈開始走上了學習模仿港臺娛樂圈的道路,包括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流行音樂、偶像包裝、娛樂公司等方方面面。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伴隨著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如今的娛樂市場已今非昔比,如在電影票房市場的突飛猛進帶動了整個娛樂圈的發展;電視劇行業,湖南衛視為首的地方電視臺也在營造自己的娛樂品牌。內地娛樂圈市場不僅可以滿足內地藝人的發展,港臺藝人也紛紛北上發展,成為北漂、滬漂。

市場為王,華語娛樂圈的中心已轉移

導語中所問:

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文到此處想必已有了答案。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娛樂產業更加依賴市場,隨著內地經濟的迅速發展,華語娛樂圈的中心已經北上。之前由於香港娛樂圈一家獨大,臺灣地區次之,內地最後。香港流行文化一直處於輸出地位,並且是強勢輸出,而如今的現狀是一方面外部市場漸漸失去,本土市場已滿足不了藝人的發展。另一方面,內地和臺灣地區的娛樂產業發展的風生水起,從喜愛香港藝人轉向喜愛本地藝人。特別是內地,市場大,機會多,新人層出不窮,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總有一款你喜歡,追星習慣和思維一旦養成很難改變。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內地一年可以製作9萬小時的電視劇,拍900多部電影,這麼大的製作量就可以不斷捧出新人,香港沒法比。”

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就沒有製作量,就捧不出新人,就沒有強勢的娛樂輸出,試問沒有好作品,香港藝人怎麼走出本土,進軍內地和臺灣地區。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小結:香港娛樂市場不斷萎縮,導致今日香港依然在尋求本土之外的市場,與其艱苦“南下”,不如“北上”加強與內地的深度合作,慢慢學習和融合;在保持適宜本土化特色的同時,亦讓香港藝人開啟新的事業。

如王祖藍、陳偉霆、王嘉爾、鄧紫棋、楊穎等。

淺析|2000年後香港本土偶像為什麼很難再紅遍兩岸三地?

歡迎關注我 ,與你一起共話影視娛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