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少關注孫卓說什麼,多關心拐賣案追責

原創 敬一山 經濟觀察報

少關注孫卓說什麼,多關心拐賣案追責

從公共價值的層面看,輿論的關注點,應該適時從孫卓身上轉移,更多去關注拐賣案的後續追責。

作者:敬一山

封圖:圖蟲創意

電影《親愛的》的主人公原型孫海洋,最近找回了被拐14年的兒子孫卓。一段令無數人揪心的尋子旅程終得圓滿,吸引了全社會的關注。

觸動人心的充滿衝突性的故事,再加上極有公共價值的拐賣議題,引發大範圍的圍觀並不奇怪。可也需要看到的是,過去這些天圍繞這個家庭,有些網友的發言是完全跑偏的。

就以孫卓來看,他本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一個年幼被拐賣,在擁有完整記憶前就融入“養父母”家庭的人,現在要接受人生境遇的突然大反轉,肯定需要一定的時間。可是有些網友比他的親生父親孫海洋還要著急,恨不得孫卓第一時間站出來大義滅親,和“養父母”劃清界限。

當孫卓表態要留在“養父母”家,說“若養父母被判刑會生氣”,無數的網友在新聞後面辱罵,甚至有自媒體大V發文譏諷他“認賊作父”。而當孫卓最新表態“願意到深圳上學”後,固然有很多人點贊稱感受到大團圓的溫暖,可也不乏陰謀論的質疑,稱孫卓不過是想明白了親生父母家條件更好、深圳更容易考好大學。

一樁拐賣案的受害者,在一些自詡有正義感的網友眼裡,竟然怎麼做都不對。這不該是我們圍觀一起家庭悲劇時應該秉持的態度。生活不是演電視劇,沒法要求一個人的言行隨時迎合吃瓜觀眾的善惡喜好。拐賣案很令人痛心的一個特徵,就是即便找回孩子,要修復其造成的傷害,也是異常艱難的。

媒體曾報道過多個案例,那些千辛萬苦找回被拐孩子的家庭,並不一定就能很快享受團圓的幸福。有些孩子像孫卓最初表態的一樣,不願意離開“養父母”。原因也不難想見,要讓一個人突然離開十幾二十年的熟悉環境,到陌生地方重新開始,放誰身上都是艱難的決定。也有些孩子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可是親子關係卻陷入僵局。血緣並不能保證消除一切隔閡,正常家庭的親子關係都容易出問題,更遑論被拐賣數年之後的重組。

這些人情的糾葛,家庭關係的重建,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難用黑白鮮明的道德觀強扭。真正關心孫卓的人,會像孫海洋一樣,理解孩子的困境,給他時間,尊重他的選擇。如果以道德之名強壓,可能會造成負面的反彈。相比孫海洋的耐心和智慧,那些動輒跳腳的網友,表達的正義感就很廉價。

孫海洋一家能否儘快走過磨合期,真正收穫團圓應有的幸福,旁人其實已經很難幫上什麼忙。過多的曝光和評頭論足,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從公共價值的層面看,輿論的關注點,應該適時從孫卓身上轉移,更多去關注拐賣案的後續追責。

這起拐賣案至今還有兩大疑問懸而未決。一是“養父母”到底該承擔什麼責任,收買兒童入罪,現在已經是法律常識。可是考慮到拐賣孫卓是在這一法條之前,而且“養母”曾辯稱當時不知道孫卓是拐來的,以為是別人遺棄。這當然可能是謊言,畢竟其有狡辯脫罪的動機。可是時過境遷,如果沒有紮實的證據,這種情形該怎麼定責,還需要司法給出一個經得起法治檢驗的答案。

二是更關鍵的問題,被收養的孫卓是怎麼被“洗白”身份落戶的。黑龍江北安市給出的最新通報,是說2007年12月12日,有關人員使用違規辦理的出生醫學證明、村委會證明、虛假的父母結婚證影印件等材料,為國某(也就是孫卓)違規在北安市海星鎮落戶。但是具體是哪些“有關人員”、最終追究什麼責任,都還沒有給出最終結論。

讓所謂“養父母”承擔應有的法律代價,追責拐賣鏈條上的每一環、尤其是濫權的公權部門人員,才是杜絕拐賣案更為治本的方向。輿論多關注這些環節,才是更有價值的監督。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少關注孫卓說什麼,多關心拐賣案追責

少關注孫卓說什麼,多關心拐賣案追責

經觀頭條 | 定調2022:三大中國經濟宏觀趨勢詳解,更多擴大內需舉措在路上

少關注孫卓說什麼,多關心拐賣案追責

取消拆箱令後,茅臺還會漲價嗎?

少關注孫卓說什麼,多關心拐賣案追責

線索徵集 | “尋找”中國技工:請告訴經觀,你們在哪?!

經 濟 觀 察 報 ∣理性 建設性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原標題:《少關注孫卓說什麼,多關心拐賣案追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