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本 文 約 3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原著裡豬八戒的黑鬃毛妖怪形象

國產影視劇中,豬八戒的形象一直都是肥頭大耳、膚白貌不美的人身豬頭樣子,在86版《西遊記》、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西遊降魔篇》、動畫片《西遊記

(1998版)

》《春光燦爛豬八戒》等眾多作品中都有體現。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影視劇中的豬八戒。來源/2000版《西遊記》截圖

實際上,吳承恩原著中的豬八戒並不是現在的樣子,而是頂著個烏七八黑的豬頭。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另一個影視劇中的豬八戒也是白白胖胖的。

《西遊記》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中首次出現豬八戒的形象,高老頭說的是:

“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

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碓嘴初長三尺零,獠牙觜出賽銀燈。一雙圓眼光如電,兩耳扇風唿唿聲。腦後鬃長排鐵箭,渾身皮糙癩還青。

黑臉短毛,長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系一條花布手巾。”

當孫悟空變化成高翠蘭見到豬八戒之時,則是這樣描述的:“黑臉短毛、長嘴大耳、長了一副豬頭豬臉的模樣。”

其實,在早期西遊題材的文學作品中,豬八戒都是黑色鬃毛、長嘴大耳的形象。1927年,國內第一部西遊電影《盤絲洞》

(杜宇拍攝)

中,豬八戒是這樣的——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最開始的豬八戒熒幕形象。來源/電影《盤絲洞》截圖

當時,由於《盤絲洞》的故事暴力香豔、拍攝尺度過大,加上涉及封建迷信,電影在30年代被禁。直到2011年,挪威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在對館內電影硝酸片

(電影膠捲材質為硝酸纖維素,易燃)

庫存進行整理編目時,發現了這部影片孤本,並於2014年贈送中國複製版。

1960年拍攝的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裡面的豬八戒是這樣的——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豬八戒熒幕形象。來源/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20世紀50、60年代劉寶瑞的相聲《假灶王》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大家較為熟知的豬八戒形象:

母親讓我去供銷社“請”灶王爺的神像。我沒找到地方買,只得將就買了一副《豬八戒背媳婦》的畫像糊弄她。她眼神不好,只是說:“今年灶王爺的臉怎麼這麼黑?”我騙她說:“他成天在灶臺那裡待著,可不就燻黑了嗎?

剛開始的豬八戒形象,為何跟我們現在熟悉的大不一樣呢?這還得從中國本土豬的種類說起。

中國本土豬曾以黑鬃為主

在中國古代,不管家豬還是野豬,大多都是黑毛土豬。早期關於豬的文獻記載相對較少,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院徐旺生分析漢代《爾雅》時,提到了一種毛色純黑、頭足俱短、面板皺褶比較多的豬,《爾雅》成書的涉及地域有陝西、山東、河南、陝西一帶,結合漢代出土的陶豬圈模型,推測當時本土以黑鬃豬為主。

豬屬於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按照毛色劃分為黑豬、黑花豬、白豬等。在人類歷史上,野豬主要是黑色或者黑花色豬鬃。後來,豬經歷了從野豬到家豬的馴化過程,最早的家豬發現於河南省舞陽賈湖遺址和土耳其東南的查耀努遺址,距今9000年左右。白鬃豬是人類有意從黑白相間的野豬中選育出來進行家養的。

商周時期就有白豬出現,殷人在燎祭

(一種祭祀活動)

中使用其作為祭品。

《甲骨文合集》

(29545)

卜辭中還有“白豚”二字——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禮記·檀弓上》記載:“夏后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意思是,夏商時期分別崇尚黑白二色,殷人在祭祀時使用白色牲畜,其中就包含豬這種必不可少的動物。

漢代時,山西臨汾以南到黃河以北一帶也是盛產白豬的。朱浮在《為幽州牧與彭寵書》記載:“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大意是,遼東有頭豬生了白頭小豬,主人以為稀奇,想去向朝廷獻祥瑞,走到河東,看見很多豬全身都是白的,便很羞慚地回去了。

儘管古代中國出現過“白豚”,不知什麼原因,20世紀50年代之前,中國基本為傳統土黑豬。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傳統土豬。攝影/海德堡圖文設計,來源/

圖蟲創意

不過,本土黑鬃豬生長期慢

(週期10-12個月,白豬僅為3-4個月)

、出欄率不高、產量低

(一年生黑豬僅150斤)

,新中國在20世紀50-70年代開始引進丹麥長白豬、英國約克夏豬、蘇聯大白豬等,就此開創了二元雜交生產商品豬的時代,幾個雜交階段後,中國的豬養殖徹底進入商品量化的瘦豬肉生產時代

在這一時期前後,豬八戒的形象也隨之產生了變化。

豬八戒形象從妖化到人化

豬八戒銀幕形象較為明顯的轉變,可以追溯到1940年。當時萬籟鳴、萬古蟾兄弟在上海創作完成了膠片長達八千餘尺的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這時,影片中的豬八戒首次變了顏色。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新形象豬八戒,更像一頭普通的豬。來源/動畫片《鐵扇公主》截圖

之所以做這樣的改變,或許是為了角色呈現。萬籟鳴、萬古蟾兄弟為了將角色塑造得更加活潑、生動,在刻畫形象時借鑑了迪士尼米老鼠形象。同時,也應該考慮到視覺呈現的問題,畢竟,黑臉長嘴還有獠牙,放在黑白動畫熒幕上也影響分辨。

此外,豬八戒的形象同時也經歷了從“妖”到“人”的轉變。

原著《西遊記》描述的豬八戒黑臉短毛、長喙大耳,有著鋒利的獠牙,火盆似的長嘴,儼然一副妖怪模樣。因此,每當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孫悟空就會叫他收起嘴臉。

1927年,電影《盤絲洞》裡的豬八戒是小眼、小耳,翹鼻、豬嘴、無眉毛。1941年《鐵扇公主》中的八戒變成了圓眼、山峰眉、橢圓形垂耳、長彎鼻、人嘴,服飾造型上斜領大袖、敞口大袍、袒胸露乳、內系一條粗布腰帶,沒了獠牙和短毛,形象相對溫和。1957年拍攝的《豬八戒招親》則是人臉上戴一個豬臉面具,人物為短髮,身材均勻。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吃西瓜的豬八戒也有著人一樣的笑臉。來源/1958年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截圖

我們看到早期豬八戒的五官造型,出現了人與豬的五官融合,保留豬鼻、豬耳,整體形象逐漸向溫和過渡。隨著影視劇中豬八戒的性格內涵日益豐富,他的五官造型也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像人。

在1991年的《西行平妖》中,豬八戒的面部首次採用了人臉五官,1994年的《大話西遊》和1998年TVB版《西遊記》,雖是人與豬面部特色的融合,但人的部分越來越多。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吳孟達版豬八戒。來源/電影《大話西遊》截圖

往後的作品如《春光燦爛豬八戒》《福星高照豬八戒》《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西遊伏妖篇》《西遊記之女兒國》中,豬八戒更是時常在人與豬之間進行身份轉變。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人”樣的豬八戒與小龍女。來源/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截圖

2000年之前,影視劇中的豬八戒的動作模仿物件主要是豬,肢體動作上主要表現為嘴巴動作

(如吧嗒嘴、流口水)

、耳朵動作

(向上揚起或色慾體現)

、摸腹動作

(吃飽喝足或閒暇之餘)

。而這之後的影視形象主要模仿俠客和人,動作敏捷,表現勇猛。

不僅是豬八戒,沙僧也經歷了這一轉變。原著描述的沙僧是這樣的:“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眼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在《鐵扇公主》裡,沙僧沒有了骷髏頭、紅焰蓬頭,換成了黑色長髯,穿著人的穿著。再到86版《西遊記》,沙僧的外形配上了佛珠、耳環,更能凸顯人性、佛性,形象上沉靜而不求回報,淡泊卻堅韌不拔,這一形象也從此深入人心。

熒幕上的豬八戒,都經歷過哪些變化?

老豬摸摸肚子,沙僧老實安撫。來源/86版電視劇《西遊記》片段

我們熟悉的豬八戒形象大概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定型,也就是香港邵氏電影公司的《西遊記》系列電影

(1966-1968年拍攝)

。今天廣為人知的86年版《西遊記》中豬八戒的造型設計的靈感就來自邵氏《西遊記》的1966年版,更為之後30年影視劇中的豬八戒形象定下基調。

結合上文提到的,新中國在20世紀50-70年代引進國外白豬,到80年代,土黑豬漸漸退出養殖場。新豬種的引進浪潮也逐漸改變了人們對豬種的認知記憶,並進一步影響了後續的藝術創作。80年代後,影視作品中的豬八戒幾乎不再青面獠牙,發展到現在,無論是角色形象還是性格特徵,豬八戒也越來越人性化。

所謂“藝術源於生活”,我們看到的豬八戒也自然成了今天的樣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