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掛了一個月鹽水竟然聽不見了,如何保護我們的耳朵?

5歲那年,因為一場“小病”,小王(化名)開始聽不清外面的世界。今年他29歲,已經當上爸爸,但若不是治療復聰,他不敢想象還能結婚生子,“聽不見,怎麼找物件”。

像小王這樣的聽障患者,還有很多,很多先天性耳聾的孩子,聽不見也說不出,錯過語言黃金髮育期,嚴重影響成年後的生活和工作。

聽障患者如何才能回到有聲世界,治療後就能順利迴歸社會嗎,又有哪些生活細節可能損傷聽力?

掛了一個月鹽水竟然聽不見了,如何保護我們的耳朵?

掛了一個月紅黴素,耳朵聽不見了

來自武漢的小王,已經在安靜的世界度過20多年。五六歲的時候,小王因為肚子痛在醫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一瓶瓶的紅黴素一吊就是一個月,肚子是不痛了,但慢慢的,他發現耳朵聽不清了。

“上學的時候讀書不好,因為聽不清,注意力不集中。”2016年,小王的聽力進一步下降,有聲世界似乎漸行漸遠。

轉機卻在這時到來,在武漢協和醫院,醫生告訴小王,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植入人工耳蝸。

“手術後聽到了孩子的吵鬧聲,從沒有聲音到有聲音,完全不一樣。”術後第二年小王就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太太,現在女兒已經兩歲了。

現在的小王耳朵上掛著外接裝置,就像潮人掛著耳麥,除了跟他說話要悄悄大聲些,其他和正常人沒有兩樣,命運雖然給他關上了一扇門卻又開啟一雙窗,但對大多數聽障人士而言,找回有聲世界並不容易。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公澤忠表示,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殘疾聽力障礙的人數達到2780萬,居五大殘疾之首,有一半的人沒有發現自身患有聽力損失。除了小王這樣後天因為藥物耳聾的,還有先天性耳聾、突發性耳聾、老年性耳聾。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長、973首席科學家李華偉教授表示,已查明60%的耳聾,是遺傳引起的,還有打針吃藥、噪聲引起的耳聾,也因為有線粒體的基因缺陷,還是與基因有關。

目前上海對所有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越來越多的嬰幼兒被早期發現聽力障礙。一部分兒童的聽力障礙由於炎症、外耳道異物或者羊水堵塞等引起,經過臨床干預(藥物治療、佩戴助聽器等)之後可以得到治療,另一部分深度耳聾及全聾患者則需要考慮人工耳蝸植入。

“聽力測試一定要做。” 李華偉教授表示,對新生兒的聽力測試是免費的,所有家庭都應當參與。而對於耳聾基因的測試,李教授表示,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以做,但不提倡所有人都去檢測。

除了遺傳因素外,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資料顯示,母親懷孕期間的病毒感染,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噪聲、早產、產後高膽紅素血癥等等因素,都可能與先天性耳聾有關。

李華偉教授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噪音防護,警惕耳機等裝置損傷聽力,改變喝酒熬夜蹦迪等不良生活方式,而對於可能致聾的藥物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嚴格的控制。

治療並非一蹴而就,術後康復不可忽視

對於已經發生的耳聾,又該如何治療?在耳聾患者中,有些原本有聽力的,治療時的適應能力可能更好。

49歲的陸姐(化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20多年前突發耳聾後,她的人生急轉直下,丈夫和她離婚,一個人拖著幼小的女兒相依為命。

“女兒回家敲門,我都聽不見。”說起過去種種,陸姐不禁哽咽。現在的她,是時髦的上海阿姨,女兒已經當上了空姐,自己則有幾千個患友粉絲。

“很多患者裝了(聽力裝置)後感覺不舒服又不知道怎麼反饋,我就幫他們去說。”陸姐說自己是在2014年植入人工耳蝸,但裝上後感覺聽不清,這哪裡是記憶中的聲音?

經過一個月的除錯,陸姐漸漸找回了從前的感覺,又能聽20年前張學友的歌了,這也讓她明白,耳聾治療,手術並非一蹴而就,事後的康復治療不可忽視。

她現在時常指導患友如何做康復,成了小區的助殘員,“有人要我介紹工作介紹物件,我跟他們說治聾先治心,要找工作就要學技能。”“現在群裡還有好多人要追我呢。”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孫姍醫生表示,目前對於耳聾的治療,突發性耳聾(可能和病毒感染有關,或迷路血管栓塞)可以採取激素治療,如果是永久性的聽力損失,就要靠助聽器和人工耳蝸。

然而,對於重度聽障患者而言,治療費用也是不小的負擔,李華偉教授表示,目前對於兒童耳聾,家長往往對數十萬花費不皺眉頭,但對於老年耳聾,年紀大的人就會糾結再三,隨著國產裝置的投用有望進一步減輕患者負擔。

李華偉教授表示,目前85分貝左右,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效果沒有區別,到了95分貝,人工耳蝸的效果優於助聽器,對重度耳聾更為適合。現在國際上還推崇保留聽力的人工耳蝸,這也為未來幹細胞以及基因研究留了後路。

不過,手術只是治療的一部分,術後語言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兒童而言,通常植入人工耳蝸的年齡是12個月~6歲。如果1歲左右可以植入,李教授建議,家人可以像對待8個月大的正常孩子那樣教孩子說話,不必送孩子去言語訓練中心,推崇家庭環境式的語訓。

【科普小連結】

乘飛機為什麼會耳痛?

很多人都有乘飛機後出現短暫耳痛、耳悶的體驗,有的人還會出現耳鳴的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飛機上升、下降過程中氣壓變化,對耳朵造成的氣壓損傷有關,稱之為“耳氣壓傷”。

耳氣壓傷發生時,在出現耳悶、耳痛與聽力下降等典型症狀的情況下,還可發現鼓膜內陷、鼓膜淤血、穿孔或鼓室積液等表徵,當耳氣壓傷發生時,應積極治療。

耳氣壓傷這麼可怕,如何預防?在飛機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吞嚥、咀嚼等動作,或行Valsalva吹張(捏鼻鼻口呼氣)等方法促進咽鼓管開放,調節中耳內外壓平衡。

不過,對於本身患有鼻炎、中耳炎等疾病,咽鼓管功能失常的患者,建議及時治療,暫停飛行或潛水作業。

耳機真會影響聽力嗎?如何科學使用?

2011年,我國河南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每日佩戴耳機大於1小時、耳機音量高於70dB更容易造成噪聲性聽力損傷,是噪聲性聽力損失的危險因素。

科學使用耳機,要注意幾點:

一、掌握“60-60”原則。使用耳機時,音量不高於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音量要柔和、不刺耳,聽一段時間後注意讓耳朵休息。

二、儘量不要在地鐵、公交車、馬路等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

三、選擇合適的耳機。相同音量的情況下,頭戴式耳機比掛耳式、入耳式耳機對聽力的損傷要小。

經常戴耳機的小夥伴,如果覺得聽覺不如以前靈敏,耳鳴,或者感覺耳朵發悶、堵塞感,應引起注意。

突然聽不見了,該怎麼辦?

突發性聾簡稱突聾,簡單地說,是指三天內出現的聽力下降或聽力喪失。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突聾病人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輕化趨勢。

國際上公認的治療突聾的標準藥物就是激素,在我國還會應用擴血管、營養神經、改善微迴圈、降低血黏度等藥物。搶救及時,聽覺細胞可能會恢復至正常;如果搶救晚了,已經死亡的細胞可就回天乏術了。所以,突聾治療的首要原則就是——快!快!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