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你想和我搞物件?我媽不讓

你想和我搞物件?我媽不讓

藍盈瑩第一,曹駿倒數第一,雞血配佛系難怪分手了(點選)

1

“我媽不讓”,只是個段子?

知名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有一個好玩的段子:

她說自己在初中的時候遇到有男生告白,還特別浪漫的那種,在她的生日,手捧玫瑰花,單膝跪地說:李雪琴,我喜歡你,咱倆搞物件吧!

李雪琴說,當時我對他說了這輩子對說過的最硬氣的一句話:我媽不讓!

大家全笑了。

雖然原本場景中,14歲談戀愛媽媽不讓,還算正常,但2020年了,面對“搞物件”的表白,還有人說著“我媽不讓”,聽起來似乎很可笑,這其實還是很多人的真實人生。

父母對於兒女親密關係的干涉企圖,其實從來就沒有變過,只是比起封建社會,從赤裸裸的包辦,變成隱性的干涉。

表象一直在改變,深層的動力卻一直未變,這背後到底是怎樣的玄機?

2

父母式“插足”

父母干涉兒女親密關係,有種種的表面上的原因或者理由。

小時候是怕影響學習,怕早戀,長大了是怕你不結婚,不找男女朋友,不符合社會常規。要找男女朋友,又必須要軟體硬體各方面讓自己滿意,不然一沒面子,二為兒女擔心今後生活不幸福。

那要說到硬體軟體,可干涉項就更多了:經濟實力,身高長相,家庭出身,職業行業,性格特點……總有一條能夠成為“我媽不讓”的原因,不怕你找不到挑的。

看上去都是有“客觀原因”,但這樣不管怎樣都要“不讓”的最終結果,是兒女無法自由自主地去經營探索一段親密關係,無論怎樣的“親密”,好像中間都被強行插入了一個或兩個或者甚至四個人,那就是雙方父母。

父母彷彿成為了親密關係中隱秘的“第三者”。

記得不知道從哪兒聽來的一句話:我們一張雙人床上,睡的是六個人。

多出來的四個人,自然是雙方的父母。

別說第三者了,第六者都能出現,這親密關係,還“親密”得起來嗎?

父母干涉兒女親密關係的第一條隱秘動力就是:你不能跟別人比跟我更親密。

這點在母親身上體現更為明顯,畢竟母親和孩子曾經的融合和依戀是非常深的。

那個曾經和我如此親密的孩子,跟我無話不說的孩子,什麼都依賴我的孩子,突然之間,就把曾經只屬於我和TA的親密感分享給了別人。

不行,不能那麼便宜了他們!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挑剔,苦口婆心地勸導,持續強力插入孩子的親密關係中,讓孩子不能順利進行到人生下一階段,或者即使進入了也不那麼舒心,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孩子的人生中永不退場,自己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永遠那麼生機勃勃,有存在感。

曾經大熱的婆媳鬥爭經典劇集《雙面膠》中,女主亞鵑和婆婆,看上去是因為南北城鄉文化習俗不同,而讓婆媳矛盾不斷升級,而實質卻是對兒媳和兒子更親密的嫉妒和攻擊。

比如婆婆會把兒子媳婦的內衣內褲都洗好,亞鵑在早上看到自己和丈夫的內衣褲被整整齊齊放在椅子上,心中湧起的恐怕不是溫暖,而是驚悚:

她都不知道晚上婆婆什麼時候潛入了自己和老公的臥室,怎樣翻出來那些內衣褲。

這個情節非常有象徵性:看上去好像是婆婆對他們生活無微不至的照顧,但細品之下卻極恐:

內衣褲是十分私密的物品,臥室是非常私密的空間,夜晚是非常私密的時段。

在這個時候,婆婆潛入臥室,翻出兩人內衣褲來清洗,潛意識大概想宣示:你們再親密,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你們之間沒有我手伸不到的隱秘地帶。

婆婆想清洗掉的,也許不是內衣褲,而是兒子和媳婦之間的只屬於他們的親密感。

3

“獨立行走”,有多難?

對於孩子的伴侶或者未來伴侶有期待,有要求,這也是挺正常的,但在孩子的親密關係中,作為父母的期待也好,要求也罷,永遠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意見居於次席,而不能“喧賓奪主”,如果父母不顧一切要衝在孩子經營親密關係的第一線,那麼可能這個親密關係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各種隱患。

每當經過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我的心情就特別複雜,一堆大爺大媽擺攤式為自己的子女相親,看上去是“我媽不讓”的反面:我媽非常讓。然而,其本質卻沒有任何區別:讓與不讓,讓怎樣的人進來,都由我一手交涉。

我常常揣想那些白紙黑字一條條“優秀條件”符號後面的那一個個真實的年輕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對於父母把他們(其實都未必是真實的他們)擺在地攤上,有著怎樣的感受?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和父母關係中一直感受到“親密無間”,那不見得是溫暖,而極有可能是窒息,或者是無力。

在這種“親密無間”中,一個成年人,從開始的被動的無法“獨立行走”,漸漸地變成了有一些不自覺配合意味的不能“獨立行走”。

他們漸漸以為,那些父母對於伴侶的條件和要求,就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會不自然地帶著這些條件去尋找伴侶,然後在漫長的生活中,漸漸發現,伴侶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一起長期生活的人。

朋友A君,按照父母的標準選擇了一個不抽菸不喝酒無不良嗜好,在體制內工作的丈夫,然而,她卻在婚姻中越來越感覺和對方各種觀念不合,比如她在乎的事情,對方總是覺得不值一提,她在需要對方支援的時候,對方也不能夠理解,反而總是不耐煩,覺得,別人怎麼沒你這麼敏感,多大點事?

最讓她苦惱的是,丈夫和父母的關係好得很,反而她變成了這個家庭中最“邊緣”的人,得不到理解。

自己尋找的伴侶,也會在長期的生活打磨中暴露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差異,但那畢竟是自己嘗試去建立和經營親密關係的過程,有自主的感覺,而不會像A君這樣,感覺是為父母找了一個老公。

在面對親密關係時,過於依賴父母的人,也很難獨立面對和伴侶的關係,很多時候,會把父母拉上來說事兒。

在李雪琴的段子裡,一個14歲少女面對男孩的表白說“我媽不讓”,為什麼大家都笑了,其中可能有一個原因就是,從人之常情考慮,“我媽不讓”太像一個藉口和擋箭牌。

特別有意思的事是,李雪琴還把這句話稱之為“這是我對男性說過的最硬氣的話。”

要藉著媽媽,才能對男性“硬氣”地拒絕,好像“自己不讓”就不是一個充分的,硬氣的理由似的。

主動拉上媽媽來應對親密關係,就像主動邀請“第三者”插入,從父母“插入”到兒女“邀請插入”,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4

“我媽不讓”,更是鏡子

我們常常以為,什麼年代了,還有父母干涉兒女戀愛婚姻的戲碼嗎?

你想和我搞物件?我媽不讓

但現實卻很真實:雖然早已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時代操作,但父母對兒女婚戀的隱性影響力,卻也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

多少人不婚,丁克,一定程度上是在抗拒,是在躲避父母那種如影隨形的壓力(當然也有完全出於清醒自主選擇的不婚和丁克)。

多少人叛逆地選擇父母完全不能接受的人,其實還是在另一個方向受父母的影響和控制。

在親密關係中,要想“獨立行走”,需要一點點摘除父母的影響,需要一點點去尋找自己真實的心意。

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媽不讓”四字真言也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看看自己對於伴侶有多少真實的需求和心意,被“我媽不讓”牢牢攔住;又有多少拒絕和不滿,需要藉助“我媽不讓”來屏障。

直到有一天,自信一點,把“媽”字去掉,讓與不讓,都由我說了算。

你想和我搞物件?我媽不讓

RECOMM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