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有一位男子從秦國逃亡魏國。

傍晚的時候,路過一個旅店,男子想停下來在店裡歇息一晚。

但沒想到的是,旅店的老闆要他出示照身帖,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身份證。

男子說自己沒有。

老闆說道:

“商君變法,住店得要有證件,沒有證件我不能收留,如果我收留了你我就會被問斬”

男子不由得感嘆道:

“商君變法居然變到這種程度。”

沒有辦法,男子只能繼續趕路。

這名男子就是

商鞅。

商鞅因變法成功,被秦孝公封於商地,成為商君。

那麼他為什麼要逃離商地,逃往魏國呢?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商鞅

“姓公孫氏,又名衛鞅”

,他是衛國的公室,也算出身周朝的宗室,與周天子是一個祖宗。商鞅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刑名之學,後來他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擔任中庶子。雖然公叔痤極力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可是魏惠王根本沒當回事。就在這個時候,商鞅得到訊息,聽說秦孝公正在招賢納士,於是他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

來到秦國後,四見孝公之後才獲賞識。前三次見面不是很愉快,

商鞅剛走,

孝公就把舉薦人景監大罵一頓,他當時是這樣評論商鞅的:

“他就是一個妄人!”

妄人,就是指一個妄自尊大、只會說大話的人。

這是因為孝公與

商鞅

是雙向面試,孝公在考察

商鞅

商鞅

也在試探孝公。如果孝公一上來就為帝王之道所動,

商鞅

很大可能會離開秦國,另尋他心中的明主。因為

商鞅

從小喜歡的是刑名之學,是法家本色,與一般的迎合君主口味的策士說客不同。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第四次見秦孝公,商鞅給孝公講了“強國之道”。

這一次,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兩眼放光,兩人居然一連交談數天,最後還覺得意猶未盡。

透過這一次暢談,秦孝公確定,商鞅就是他要找的人才,於是任命他為左庶長,全面負責秦國的變法。

商鞅變法的內容:

1. 廢除貴族權利,取消繼承特權,設立軍功制。

2. 廢除奴隸制和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化。

3. 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4. 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

5. 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商鞅變法的法令雖早已準備就緒,但他當時在秦國沒有任何根基,那他是如何做到讓秦國上下信服的?

商鞅上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樹威信。

商鞅在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柱子,宣佈:

“能將其搬到北門者,賞十金。”

商鞅為什麼要做出這麼奇怪的舉動呢?史書記載,

商鞅擔心百姓不信任自己。

那為什麼商鞅會有如此之憂呢?他不僅是秦國的左庶長,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軍政首席大臣,又是奉國君秦孝公之令,為什麼秦國百姓不信任他呢?

原因無非就是兩個。

其一,秦國曾經失去過信用。

譬如有軍功的將士沒有按照規定得到賞賜,又或者曾經犯下罪行的王公貴族沒有受到法律的嚴懲。商鞅明白,秦國已經失信於民。他要推行新法,不得不採用這種極端的方法來重新立信。這告訴我們,信用就像一座沙灘上的砂礫城堡,建起來難,推倒它卻很容易。所以,我們要像守護我們最珍貴的財產一般,守護好我們的“信”。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第二,變法的內容前所未有。

商鞅規定,同姓宗親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貴族名冊,享受特權;凡爵位、俸祿,都以軍功大小而論其高低。這就是商鞅推行的軍功制,這跟秦國原本實行的世襲制截然不同。商鞅擔心百姓不敢相信,所以才用南門立木來取信於民。這說明,欲成大事,必先立信。想要做成的事越大,立的信就必須越牢固。

商鞅立木之後,百姓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大家都不相信這是真的。商鞅見後,便加大獎賞:凡是能搬到北門的,賞金五十金。終於商鞅的方法奏效了,有一個人將木頭搬到北門。商鞅便給他五十金,以示不欺騙民眾。終於,商鞅決心將法律頒下來。

此制度在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全天下也開始執行統一度量衡的制度,可以說是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那麼,商鞅的變法就此一帆風順了嗎?

新法推行一年,國都的百姓依然覺得新法不方便。商鞅經過觀察發現,是秦國的貴族在搗亂。這其中,甚至還有太子。商鞅明白了,他說:

“新法之所以不行,是因為上層階級的犯法。”

為什麼呢?太子帶頭違反新法,破壞的就是“信”。破壞的是法律之信、國家之信、民眾之信。

對於民眾,可以用獎賞來鼓勵。對於貴族的違法行為,必須施以嚴厲的懲罰,以維護其信。

為了讓新法更具威嚴,商鞅主張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的觀念,於是堅決處罰觸犯法律的太子,也就是日後的惠文王。因為不能直接對太子用刑,商鞅便殺了太子嬴駟的舅舅,又對他的兩個老師施加極刑。這一下,秦國上下都信服了。新法終於得以推行。

透過商鞅的變法,秦國一舉成為了戰國的強國,最終一掃六合,統一中國。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信”的基礎上。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司馬遷也提到: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有怨望者

。”

可惜,商鞅此時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根本不認為趙良說得對,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如此巨大,新上來的秦王也不會對自己如何。

公元前338年,支援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病逝,新一位秦王為秦惠王,正是當年的太子。

秦惠王新王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以“謀反罪”調查商鞅!

《史記》記載: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惠文王便以謀反的罪名下令追捕商鞅,

商鞅得到訊息後,於是開始向魏國逃亡。

《史記》記載,商鞅最後在出逃的時候,由於沒帶證件,秦國邊關的客店老闆都不敢收留他。客店老闆說,我倒是想做你這筆生意,可是“商君之法”很厲害,如果沒有證件就收留,會被殺頭的。

由於商鞅和魏國之前有“淵源”,魏國禁止他入境,最後

商鞅悄悄潛回他的封地,拼命攪動那巧簧之舌,鼓動邑兵跟隨自己一道打天下,過好日子。

革命一開始還是頗有些氣勢的,一度拿下鄭縣,怎奈一地之力不敵全國之兵,在秦惠王派出的大兵清剿之下,隊伍潰散,商鞅戰死。

即便是死了的商鞅,秦惠王依然沒有放過他,拖回咸陽,再重新走一遍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秦惠文王即位後車裂商鞅,有人說是因為當太子時與商鞅發生過多次衝突,所以繼位立即打擊報復,其實純屬無稽之談,雖然有怨恨,但不至於殺。

秦惠文王殺了商鞅後,卻保留了商鞅變法,他深知變法對秦國意味著什麼。因此,說一位頗為作為的國君,為報復自己的一己私仇而痛下殺手,未免小看了秦惠文王。所以說,秦惠文王殺商鞅,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或許

是因為商鞅位高權重、功高震主,而新君即位,亟需提高自己的威望,維持自己的權力。且商鞅已完成變法,對秦國來說也失去了價值。

抑或

利用商鞅之死可進一步打壓復辟勢力,

或者

平衡其與變法者之間的矛盾,以保護新法,穩定統治。

“商鞅變法”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商鞅還必須得死?

最後商鞅在五馬分屍時,秦王還說了一句話:

“莫如商鞅反者!”

別像商鞅一樣謀反。秦王說這個話,與其說是說給商鞅的屍體聽,倒不如說給那些貴族、士族聽的。

這不禁令人感慨

"每個變法者在締造歷史的同時,也在毀滅自我"。

像商鞅這樣有大局意識、篤誠熱情、極身毋二的變革家,應該得到應有的尊敬與讚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