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吐槽大會》第五季嚴酷的賽制能拯救觀眾的“幽默”疲憊嗎

《吐槽大會》第五季嚴酷的賽制能拯救觀眾的“幽默”疲憊嗎

□新時報記者 江丹

《吐槽大會》第五季已經播出一段時間了,儘管請了很多流量明星、話題人物,卻很少出現在“熱搜”的前幾名。《吐槽大會》第一季播出時,堪稱現象級綜藝,但到了第五季,它已經面呈疲態,再複雜的賽制也拯救不了它的點選量。

不同於以往先是一堆明星車輪式吐槽,最後將火力集中射向主咖,新一季的《吐槽大會》分了隊伍,增強了對抗性,甚至主咖都要競爭上崗,隊員分數太低還要被淘汰。或許有一些《吐槽大會》的觀眾就是被這複雜的賽制勸退。

作為一名觀眾,說實話不太懂這樣嚴酷的賽制與幽默到底有什麼關係,特別是對其中的一些明星來說,他們表演的段子也不是自己寫的,而是出自編劇。那麼他們參加這種競賽的動力和意義是什麼呢,是看誰臉上的緊張表情更逼真嗎?原本有明星加持的《吐槽大會》應該比《脫口秀大會》更好看,但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前者都沒有後者精彩,畢竟大多數《脫口秀大會》的選手都在講自己創作的段子,他們表達的是自己真正的生活。

況且熟悉了《吐槽大會》的段子套路之後,觀眾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種“幽默”疲憊。那些膚淺的“吐槽”,讓人笑得也很尷尬。最新一期許知遠的表演片段,或許是自《吐槽大會》第五季以來的高光時刻。其中有些段子不是令人立刻發笑的,可是恍然大悟之後會笑很久,因為其中有“深度”,埋了“梗”。這段表演也讓《吐槽大會》上了“熱搜”,有了話題,還有網友將許知遠的吐槽整理成文字發到了網上。

有網友說,這是知識分子許知遠的“降維式”吐槽,其實《吐槽大會》原來也是這樣的維度,只是後來它自己越降越低。他們的主創在計算大眾的接受門檻時,或許有些過低了。《吐槽大會》好像一直在努力將自己變成大眾的《吐槽大會》,可門檻並不是它能否與大眾順利握手的唯一要素。要知道,就連歷史悠久、觀眾基礎廣泛的相聲都不再刻意追求大眾化,以脫口秀這種小眾幽默方式為主的《吐槽大會》又如何真正能收穫大眾流量呢?與之同時,反而丟失了原來的一部分觀眾。

如果仔細留意一下會發現,這一季《吐槽大會》更像是一檔觀察類真人秀,有很多舞臺之外的鏡頭,呈現脫口秀演員們。這或許是《吐槽大會》的一次“造星”操作,打造脫口秀行業的明星,就像相聲行業也有相宣告星,真正成為明星之後,他們就可以在脫口秀和相聲之外有更多可能,比如參加其他與行業無關的綜藝,拍攝影視劇等,總之無論幹什麼,他們都成為了流量本身,意味著有更大的變現能力。

最近常常回看《脫口秀大會》第一季,當時也是分成兩支隊伍,卻感受不到對抗性,更像是來自天南海北的脫口秀演員在聚會。聯結他們的不是成為“明星”的誘惑,而是一種志同道合的熱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