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圈子”之中,一個優秀的“圈子”,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使我們感到愉悅,並可以透過資源互換實現我們的目標。

當“圈子”中的人,有著相同的目標,那麼則更為美妙,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圈子”中獲得情感與利益的雙重收益。

但這僅僅是理想狀態,在實際的生活中,卻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加入了一個“圈子”,跟隨“圈子”參與活動,在過程中我們互相扶持、孤立,獲得了一些情感上的回報。

最終我們卻會幡然醒悟,意識到所謂的“圈子”,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我們抱著在“圈子”中獲取金錢利益的目的,最終得到的卻是“錢財兩失”。

不過,也有極少數的人,憑藉“圈子”實現階級的跨越,那麼為何有的人“錢財兩失”,有的人卻實現了“階級跨越”?

其實,早在18世紀時期,有一本暢銷書,便揭露了這其中的根本真相,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陣思潮。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橫空出世的

暢銷著作

同樣都是混跡於所謂的“圈子”,但為何卻會呈現出兩種結局,其原因在於圈子的成員、目標、形式不同。

在18世紀時,社會心理學並未形成完全的體系,那時的許多學者,仍是透過哲學角度,來解讀社會心理。

古斯塔夫·龐勒,在晚年將興趣全面轉向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最終形成著作《烏合之眾》,透過對群體的探尋解構,指出圈子不過是一種群體形式,而人一旦進入群體之中,則智商便會嚴重下降。

《烏合之眾》這本書透過直截了當、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闡述了群體的種種“愚昧”之處,一經面世則引起廣泛的追捧,更是給社會和政治領域,帶去了許多新的觀點。

但很可惜,這本著作卻並非那麼的“正當”,其著作所涉及到的許多觀點、思想,存在拼湊的嫌疑,其他學者更是直言不諱的表示:

“徑直擷取其他學者有關群眾的最悲觀言論,從中提煉出他自己的理論”。

這本書中,也並無理論核心,不管是觀點、思想,都沒有應有的支撐,甚至於在許多對群體的定義上,本身便是模糊不清,為作者喜好所用的。

但這本就不是一本嚴謹的學術文章,因此並沒有對這本著作的風靡產生影響,而這本書對群體的解釋,

則揭露了為何有的人可以憑藉“圈子”實現成功,而有的人卻“財錢兩失”。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所謂的

“圈子”

我們常說“圈子”,指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依託資源的互換實現價值的遞增,使所有人共同受益。

但實際上,我們卻從不願選擇與自身所匹配的圈子,一名員工更希望融入經理的圈子,一名經理卻希望攀上總監的圈子。

原因在於,我們認為更高層的圈子,擁有更多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對我們來說是無法觸及,甚至是無法想象的。

很多人透過降低自身姿態試圖融入更高一層的圈子,但在資源交換階段卻沒有任何能拿的出手的資源,自然會被其他人所拋棄。

同時,當我們主動的想要融入一個圈子,則需要將自身的思想與行為進行改變,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圈子的階層,從而實現表面的匹配。

但表面的匹配不過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僅使我們失去了自身原先所具備的思維深度,並且使我們進入人云亦云的負面境地。

在《烏合之眾》中有一句話很適合描述這種場景:“

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因此,寄希望混跡於高層圈子,

從而獲得可觀的利益,本身便是一種盲目的從眾行為。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圈子”的

本質

圈子本身並無特殊的作用,我們無法融入與自身不配的圈子,而與我們自身匹配的圈子,對我們來說卻是“可有可無”的。

我們之所以看到許多人,似乎是憑藉圈子獲得了成功,但實際上我們倒置了因果,很多時候並非透過圈子而獲得成功,而是成功後自然形成了圈子。

因為一名優秀、成功的人士身邊,往往會具有更多的資源、精力去維持關係,從而得以主導一個圈子。

如果我們希望以圈子獲得成功,則需要分出許多精力與資源對關係進行維護,但我們並無足夠的時間與資源,最終隨著圈子的解散,我們白白損失了時間、金錢。

寄希望於圈子可以使我們實現人生的跨越,顯然是一種懶惰的行為,因為我們想要融入圈子的目的,便是想要快速的實現跨越,但這世界上,又何來那麼容易的“捷徑”?

同時,圈子內的觀點,也很容易在群體的思維中形成“迴音室”,屬於群體的觀點、思想將會不斷傳遞,使每個人都深感認同,但最終這些觀點可能是“錯誤”、“無理”的。

我們在飯桌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群人組成的飯局,相互間傾訴著公司領導的“無能”與“少智”,飯桌上的每一個人,都深切的認為自己的上司是毫無能力的。

雖然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但群體間相同觀點的不斷碰撞、不斷組合、不斷影響,卻使每一個人都深切的如此認為,並以最為誇張、熱烈的情緒描述上司無能的情景。

這也是為何《烏合之眾》中說道:

“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因此,

所謂的圈子決定地位

,不過是一群無能者所編織的謊言,用以矇騙自己,卻被大眾所追捧。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但圈子也並非毫無作用,一個不摻雜任何利益的圈子、不注重成員溝通的學習型圈子,我認為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實際上,我也並不推薦《烏合之眾》這本書,

原因在於其作者的許多觀點,本身是具有強烈偏見的。

其將群體這一組織形式,籠統的進行定義,並冠以各種汙名化的觀點,本身便是在宣揚其所屬階層的“精英主義”。

這本書金句頻頻,但卻經不起推敲,不相信《烏合之眾》的人可能是逃避現實,而信奉《烏合之眾》的人,則是赤裸裸的幼稚。

更別提,還有許多人憑藉《烏合之眾》中的金句,以高高在上的目光,輕蔑的對其他人進行著定義與評論,這又如何不是另一種的《烏合之眾》?

而只有根據此書形成啟發,並與其他學術內容不斷論證,才不會成為所謂的《烏合之眾》。

拼湊之作暢銷全球,蔑視底層卻被追捧,只因揭露了“圈子”的真相

【詩漫】烏合之眾

檢視

測試一下自己?

身在“圈子”所組成的群體之中,並不可悲、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們陷入負面的圈子,那些我們需要降低身段、需要以刻薄、極端的語句互相取暖的圈子,才是最為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們將自己人生的轉變,下注至“圈子”之中,那便是“愚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