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文 | 芊和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大家有沒有經歷過孩子喜歡打人的階段?

揪住媽媽的長頭髮不放,

動不動就拿玩具砸大人,

發脾氣時對你又踢又咬,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這樣的行為。

有人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不必和他一般計較,

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

但是小孩子下手沒輕沒重,

我們有時難免被打得很疼,

感覺難以忍受;

也有人認為小孩子不能慣著,

打人的行為不對,必須嚴肅教育。

可不管是耐心地講理,還是粗暴地制止,

對孩子似乎並不管用。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如何糾正孩子打人的行為?

很多父母使盡了渾身解數。

前段時間,

一個90後寶媽和2歲兒子“對打”的影片在網上火了。

這位90後媽媽對愛打人的2歲兒子採取了這樣的方法:

你打我,我就打你;

你薅我頭髮,我就薅你頭髮。

即使孩子只有2歲,

媽媽和他對打起來卻毫不手軟。

這位媽媽說,

由於孩子總愛打自己,怎麼說都不聽,

她就想讓孩子感受一下被打的痛感,

透過讓孩子換位思考,制止孩子打人的行為。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讓人沒想到的是,

這位媽媽別出心裁的教育方式,

在網上卻迎來了大家的一片點贊。

很多網友對這位媽媽的方法表示支援: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更有一些父母表示,

自己也用過同樣的方法教育孩子。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但是,對於孩子打媽媽的行為,

媽媽打回去真的是個好辦法嗎?

這位媽媽“以暴制暴”教育孩子的行為真的值得提倡嗎?

其實,

對於理解力和同理心還很弱的低齡兒童,

他們很難對自己被打疼的行為換位思考,

家長希望透過“打回去”的方法教育孩子,

並不能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

想真正解決問題,

讓孩子改掉愛打人的毛病,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

1、對於小月齡的寶寶,“打人”是一種探索。

在寶寶兩歲前,

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育很不完善,

他很難控制自己動作的力度和速度。

很多時候,

寶寶對媽媽拽頭髮,

摳鼻孔和戳眼睛的行為,

並不是因為他要打人,

而是他在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

美國《心理學前沿雜誌》中有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用玩具對24 個 2~6 個月大的嬰兒進行追蹤研究,

直到他們一歲。

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增長,

嬰兒用手的方式也在變化

一開始是用小拳頭、手背去碰玩具,

慢慢變成用手掌、手指去觸控,

直到後來用力去抓握。

對於小寶寶來說,

不管是輕輕地碰觸,

還是看起來有些粗暴的抓和打,

只是他們想去探索事物的行為,

而不是真的想打人。

2、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打人”是為了表達情緒。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Terrible Two”的階段,

俗稱“可怕的2歲”。

在這個階段,

很多孩子會表現出喜歡打人的行為,

文章開頭的那個新聞中,

喜歡打媽媽的寶寶就是2歲左右。

這是因為這個時期,

孩子的智力和情感發育相比之前有了大幅提升,

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可語言能力卻跟不上。

當孩子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時,

就會又氣又急,

用打人的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他拽你的頭髮,

可能想阻止你和別人的談話,引起你的注意;

他用玩具砸你,

可能是要告訴你他感到無聊,希望你陪他玩耍;

他對你又踢又打,

可能是因為你拿走了他愛吃的東西,他在表示反抗。

所以,孩子“打人”並不等於攻擊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先不要著急給他扣上一個“暴力傾向”的帽子。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糾正孩子打人的行為

“打回去”真的好嗎?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度很高的問題,

瀏覽量高達百萬。

一位網友提問:

“被自己3歲的孩子用玩具打疼了,

然後就很暴躁,

想打回去該怎麼辦?”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因為孩子玩鬧起來沒輕重,

在被孩子打疼的一瞬間,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和這位網友相同,

就是很想打回去。

雖然這樣可以立刻制止孩子的暴力行為,

但從教育孩子的角度,

“以暴制暴”的教育最終只會毀掉孩子。

1、“以暴制暴”,效果短暫。

朋友5歲的兒子樂樂是個脾氣暴躁的小孩,

週末去她家做客,

樂樂一言不合就對媽媽又抓又打。

朋友又哄又勸都無濟於事,

結果爸爸的一頓暴揍讓他恢復了安靜。

朋友說:

“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別的都沒效果啊。”

用一種暴力行為制止另一種暴力行為,

雖然有效果但絕對不會長久。

因為孩子停止打人不是不想打了,

而是對自己打不過的現實進行妥協,

這樣他反而會認為,

打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等他有足夠的力量反抗時,

更會表現出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暴力行為。

2、“以暴制暴”,提供了錯誤示範。

我們常說,

在家庭教育中,

身教大於言傳。

以暴制暴,只會給孩子提供錯誤的行為示範。

可能孩子只是無意中打了你,

但是你“打回去”的方式卻更加強化了他對這個行為的認識,

更會模仿你的暴力行為。

特別是對於低齡幼兒,

他們的模仿能力與生俱來,

而“同理心”“換位思考”等能力卻十分欠缺。

3、“以暴制暴”,最終傷害了孩子。

很多時候,

當孩子用打人的行為去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時,

父母“打回去”的行為直接切斷了孩子正常的情感表達。

當孩子還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時,

適當的情緒發洩是十分必要的。

弗洛伊德認為,

抑鬱是攻擊和憤怒轉向一個人內在的結果。

家長用以暴制暴的行為制止孩子,

會讓孩子的攻擊和憤怒的情緒轉向自身,

嚴重的會引發多種兒童心理疾病。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孩子打人,你可以這樣做

孩子打人的行為,

“打回去”雖然是一個錯誤的做法,

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任和縱容這種行為。

在親子育兒真人秀節目《超級育兒師》中,

有一個叫孫赫晨的6歲男孩兒。

在大家眼裡,

孫赫晨就像一個小惡魔。

在家裡他對媽媽又踢又打,

甚至一巴掌呼過去,

把育兒師蘭海都驚呆了。

在學校他的攻擊性也很強,

經常欺負別的小朋友,

所以沒人跟他玩。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而這一切都跟媽媽對他暴力行為的放任縱容分不開。

由於40歲才生下寶貝兒子,

媽媽對孫赫晨百般寵愛,

小時候,當孫赫晨最開始表現出暴力行為時,

媽媽並不在意。

每次孫赫晨打媽媽,

媽媽的臉上不但沒有憤怒,

反而還帶著笑容。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生活中,我見過很多像孫赫晨媽媽一樣的家長,

特別是很多爺爺奶奶,

對孩子的暴力行為持無限寬容的態度。

“寶寶真厲害!”

“寶寶都會打人啦!”

孩子在這樣的語氣中甚至感到驕傲和自豪,

雖然小孩子打人傷害性不大,

但等他真正發展成暴力行為就很難糾正了。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打人的行為?

家長首先要制止但不能反擊。

當孩子打人的時候,

你可以抓住他的雙手,制止他的行為,

但不要反打回去。

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個小經驗,

當寶寶想伸手打人時,

可以跟他擊掌迴應,制止他的行為。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然後要明確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好的行為,是錯誤的。

當孩子的行為被制止後,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弄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

是想表達憤怒的情緒還是內心有什麼的需求。

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平復後,

千萬別忘了我們還需要和他一起復盤,

教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

比如對孩子說:

“如果你想讓媽媽陪你玩要說出來,但是打人是不允許的。”

“你可以拒絕媽媽讓你做不喜歡的事,但要好好跟媽媽說。”

在理解的基礎上,

教育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最後,

對於如何處理家長自身的情緒?

我認為,我們可以適當表達。

畢竟人都有情緒,

即使我們是父母,

被孩子打疼了,生氣了,

也難免會情緒爆發。

你適當表達自己的疼痛和憤怒,

會讓孩子理解打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

但是對於太小的寶寶,

我們則需要多加控制,

因為他理解能力有限,

還無法明白你的感受。

你反應越大,

小傢伙可能越覺得很有意思,

越想嘗試這個動作。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當他們的各項心理能力還不成熟時,

我們不能直接套用成年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社交標準去約束他們。

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

多理解,多接納,

用正確的方法指導孩子的行為,

糾正孩子的錯誤。

—— End ——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作者:芊和,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90後寶媽和2歲兒子互揪頭髮毫不手軟,竟是因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