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閱見世界丨人間有書

讀書不覺春已深。4月,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閱讀”的關鍵詞。

在書中,我們不曾遠遊,但可窺世界。

“晚潮·上榜”推出“閱見世界”徵稿專題,講講你的精神花園,寫寫最打動你的那朵花。歡迎發文至qjwbwc@163。com。

本期推的是作者喬休的讀書故事,回憶其兒時在媽媽的單位“報刊看完,便看工段小組的記件卡,將每個名字都背個滾瓜爛熟,阿柳阿翠阿花的;看牆上斑駁陸離的標語。將傳達室阿婆的抽屜翻騰個夠,連糊抽屜底、板壁縫的舊報紙也一一讀過……”

閱見世界丨人間有書

作者的書房

人間有書

□喬休

橫穿小鎮的塘河邊,有個供銷社圖書門市部,是我兒時最愛去的地方。

兜裡揣了幾個硬幣,在書櫃前磨蹭。個子矮小,彎下腰,強扭轉頭,透過玻璃擱板,從下往上看書的定價。那時書便宜,幾分幾毛,便有一本連環畫到手,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翻看,撞了人,也不會道歉,看看人,仍低頭看自己的書。書多起來,佔領了家裡唯一的五斗櫥。隔些時日,逢好天氣,便在院子裡曬書,自己也坐邊上,一遍遍重複看。

曬著書,有大人小孩過來搭訕,拿一兩本書坐在旁邊的小凳子、石塊上,用唾沫沾著一頁頁看。也可能收回一兩分錢,攢起來,又送到供銷社圖書櫃。

後來家裡造房子,十一歲的我也跑進跑出瞎忙,放在人家垟間角的書,被隔壁孩子洗劫一空,為此哭了幾天。

有時圖書門市部櫃檯裡的連環畫,全都買遍了,便沿街溜達,路邊一塊店門板上整齊鋪開的一溜連環畫,勾起我的念頭,便不管那擺書攤的是授受不親的女同學,一屁股坐下來,付兩分錢,《三國演義》《七俠五義》,直看到她們家掌燈吃飯,洗碗打烊,才怏怏起身,這時兜裡已所剩無幾,始終與那女掌櫃的沒搭過一句話。後來同學會遇到這位女生,臉皮已經厚了許多,舊事重提,相對大笑。

放寒暑假,到媽媽廠裡混伙食,天天苦熬七八個小時,便瞄上了廠辦公室。平時,工人是不讓進去的,但我無所顧忌,進去傍桌跪在藤椅,將大半月的各種報刊瀏覽個遍,也不管是開廠委會還是在侃大山,充耳不聞,我行我素,如今想來,比起對那些玩泥巴打沙仗的孩子,書記伯伯、廠長叔叔對我可算是關懷備至了。

報刊看完,便看工段小組的記件卡,將每個名字都背個滾瓜爛熟,阿柳阿翠阿花的;看牆上斑駁陸離的標語。將傳達室阿婆的抽屜翻騰個夠,連糊抽屜底、板壁縫的舊報紙也一一讀過,那時人們大都無什麼傢俱,阿婆一隻增產肥皂木箱用來放衣物,刨得不甚光滑的木板多用報紙糊上,蓋板是活動的,我便捧著這塊板,一遍遍讀那上邊發黃的《浙南大眾》,什麼工宣隊之類的詞彙滿腦子都是,常惹得阿婆抿嘴笑,款待我吃不知什麼時候存下來的花生棗慄,直說我前途無量。也奇怪,至今她的話竟不應驗,大概是囫圇吞棗,食而不化的緣故。

讀到初中,同桌同嗜好,相互換書看,使我讀到了《西廂記》《聊齋志異》《青春之歌》和《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閒書。那時查禁封資修,是連單亭床雙亭床板壁上的才子佳人、龍鳳怪獸都要用鑿子木刨細細剷平的年代,後來才知道他爸爸是造紙廠廠長,從化紙池邊搶出了許多書。印象最深的是一本《牛虻》,紙色泛黃,散發一股氨水臭味,一本書看完,燻得昏昏然。看了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似乎自己也成了在女性面前不可一世的畢巧林。看著書,時常錯將自己也替代進去,同悲同喜。後來看手抄本《塔裡女人》《北極風情畫》《無頭騎士》等等,逐漸對文字上了癮似的了。

那時挑燈秉燭、徹夜看書,怕母親查問,躲在被窩裡打手電看書是常事,因為看成右眼視力1。0,左眼0。1,仍樂此不疲。後發現許多人的視力大都是這個情狀,可見都曾有過類似經歷。不禁莞爾。

閱見世界丨人間有書

現在不用躲被窩看書啦。作者供圖

後來做學生會專出牆報的宣傳委員,看《中國青年》《浙江青年》等,便成了近水樓臺,有時便順手牽羊捎回家。如今想來,孔乙己竊書不能算偷的秉性,在看書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表露過。

看書的人也大抵愛書,看到興起就手癢癢,父母望子成龍,敬惜字紙,但凡用過的字紙,都攏在一起,分門別類。在我離家十數載回家時,看見整齊有序的書籍、草稿,依然歷歷在目,真讓我好生感動。

愛讀書的人,自然也手癢愛寫,少年時,有一段時間,我學著寫詩。尤其是和小學同學、鄰村二丫楊柳花,在同學會上勾兌起來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詩興大發,揮淚寫下許多情深似海的詩篇。夜深人靜,母親躡手躡腳,端了一碗暖暖的蓮子羹,悄悄放於我的手旁,嘆息一聲,便自睡去。

離家多年返家省親,收拾就要拆遷的老房子。發現我閣樓的小床底下,整整齊齊碼著泛黃的詩稿,也不知母親什麼時候收拾起來的。已然變得脆弱的橡皮筋,捆綁著我的詩稿,也捆綁了我的青春和熱情。

一覺驚起,母親已經逝去三年。不知什麼時候,我竟漸漸在小床上昏睡過去。定神看手機時間,不過須臾三五分鐘。未立業先成家,為家人的生計辛苦奔波混跡市井,書的念頭卻始終不敢淡忘,只是書價越來越高,而看書人的身價不見漲。聽說有什麼好書了,網路上下一個,潦草讀過,不入肉的,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四面牆》《明朝那些事兒》和穿越小說《1911新中華》。這可都是一下手幾百萬的電子版,眼神可費老鼻子了。

最怕去的是書店,愛不釋手,卻財力不從心,偶登書店門,過去買的不外是開發兒童智力、少兒讀本,如今則基本上是課本輔導教材理綜,也一天貴似一天,書是看不起了,過公園路書店門口,身畔是轎車呼嘯,叫賣聲聲,竟連進去看看的勇氣也漸漸失去。所幸的是願意為學生買書的家長多起來,總算人們在掙些錢後,又想到該讀些書了。

作者:喬休,媒體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