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老人出趟門咋就這麼難?何時讓他們出門不再犯怵

網約車不會操作、公交車站走過去太遠、地鐵換乘太複雜,叫個出租吧,有時候司機還不愛停……道路越來越寬,車輛越來越多,當年輕人使用打車軟體追逐快節奏生活時,不少老年人卻在感嘆出行難。老人出行難到底卡在哪兒?為什麼會遇到這些難題?如何讓老人出門不再犯怵?記者進行了多方採訪。

老人出趟門咋就這麼難?何時讓他們出門不再犯怵

資料圖 宋溪 作

坐車難——

等車換乘累夠嗆 3公里外儘量不去

今年71歲的尚奶奶只要一出門,包裡肯定會揣著一個小方塊。這是女兒特意給她買的老人定位器,她出門看病取藥辦事的時候,女兒能透過定位器隨時掌握她的行蹤。“閨女在外企工作太忙了,平常不能陪我出門,又擔心我一個人在外面出意外,就想出這麼一個轍。”尚淑珍的頸椎、腰椎都不好,心臟血管也老出毛病,是醫院的“常客”。她明白女兒老請假老闆肯定不樂意,只要不是突發急病,她都自己處理。

雖然嘴上跟女兒說自己能行,但其實出門並不容易。尚奶奶住在東城區幸福大街附近,至少每半個月要去北京醫院拿一次藥,別看路程只有3公里多,可每一次往返她都要花費1個多小時的時間。尚奶奶習慣乘坐41路公交車,她先要從家出發到體育館站,因為腿腳不好,每走一段就得停下來歇一會兒,500多米的路至少得走十來分鐘。到了崇文門西站下車之後,又有500多米的路程要步行,從車站到醫院這段路車多人多,她也不敢跟人家搶,只能慢慢走。“還沒開始看病,我先得坐在醫院裡歇好半天。”別看尚奶奶家附近有天壇、龍潭等公園,但她幾乎不去,更不敢奢望香山賞紅葉這種郊區遊。“等車換乘太麻煩了,力不從心啊,真要去個遠地兒玩,還沒到地方體能就耗盡了,所以啊離家3公里外的我基本都不去。”

找不到車站 又不會手機搜尋

老年人普遍身體機能下降,很多人像尚奶奶這樣,因為體能跟不上,乘坐公共交通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的老人因為找不到公交指引而“迷失”街頭。

昨天下午,記者在燈市口十字路口遇到兩位60多歲的老人,她們剛從醫院出來打算坐106路公交車去天橋,出了醫院大門走著走著忽然發現找不到公交車站了。“請問106路公交車站在哪兒,我們找不到站臺了。”

記者對106路的線路也不熟,只能掏出手機,幫兩位老人查詢。查定位、搜站名,記者在電子地圖上對照著公交站的小圖示,仔細翻找了半天,才發現兩位老人從醫院一直朝北走,但距離醫院最近的米市大街站在南邊,兩人南轅北轍地走了500多米還沒意識到越走越遠。兩位老人不得不選擇繼續朝北走500多米去東四路口南站乘車。“我們倆誰也不會查手機,要不是遇上你幫我們查一查,我們還不知道走多少冤枉路呢。”其中一位老人感慨地說。

叫車難——

打車司機不愛停 約車不會用手機

84歲的王大爺和老伴兒家住夕照寺街附近,因為身體原因,王老爺子每週都要在老伴兒的陪伴下去普仁醫院做三次透析,已經持續了一年多了。一開始,老兩口總是打車去。路不算遠,價格也不算貴,可就是太浪費時間了。

“時間不是浪費在了路上,而是浪費在等車上了。”王老爺子告訴記者,每次去醫院,老兩口相互攙扶著走到馬路邊,“我們的眼神兒還算好使,四隻眼睛一起盯,眼看著是輛空車,可就是不停。”這種被計程車司機“無視”的情況經常發生,偶爾能遇到好心的年輕人幫他們攔車,大部分時間都只能乾等。“有一次,攔了半個小時,就是沒有車停下來,老伴兒急得直抹眼淚兒。”

後來,在孫子的幫助下,王老爺子嘗試著用手機約車。他其實並不會操作,每次都是孫子幫忙。可是問題又來了,車約好了,司機到附近了,老人耳朵不好使聽不清電話響。有時候好不容易聽見電話響了,一著急又按錯給掛了。司機著急,老人也跟著緊張。

打車打不到、網約車太難操作,有時候王老爺子不得不鋌而走險,坐輛黑摩的去醫院。

為什麼老人出行這麼難?

有養老專家曾表示,60歲以上的老人會面臨出行難題,甚至有兩三成的老人因為遇到出行困難而放棄出行。因不會操作線上打車,僅有極少數老人選擇打車出行,公交是絕大多數老人首選的出行方式。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中曾提出,在公交地鐵、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設定老年人等候專區,保障老年人優先通行。但市政協委員陳小兵認為,雖然近年來北京公共交通得到快速發展,絕大多數人享受了交通便利,但仍有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存在出行難題。他認為,問題出在了兩個“設計”上。首先是“頂層設計”不足,其次是“細節設計”欠佳。比如軌道交通,換乘系統較為複雜,有時電梯保障不足,有的地方還沒有實現電梯,只能靠雙腿走樓梯。陳小兵就曾經在2號線一個入口專門掐表算過時間,因為沒有下行電梯,一位拄拐的市民走下73級臺階用了20多分鐘。陳小兵調研得知,不少電梯口的電梯不能裝,對方回覆的理由是規定空間的不足、客流量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所以不能安裝。“但有的國家只有一人多寬的電梯仍然用得很好,所以規劃層面也應該多為弱勢群體著想。”陳小兵說。

【樣本】“送車”一週 大受老人歡迎

上週二,東城、朝陽、海淀和石景山的4家社群養老服務機構一共獲贈了4輛汽車使用權,每家機構一輛車,為出行困難老人提供看病、取藥、辦事等免費出行服務,乘車人的保險,車輛的汽油和保險費用,都從該公益專案“豐田長者生活支援中心”中支出的。

有出行困難、身體障礙的老年人或殘障人士均可向機構提出申請。經過評估後,機構會與老人約定乘坐時間,確保老人出行時有家屬或陪同人員一同前往的情況下,為老人提供服務,公益專案為期三年。4家社群養老機構分別為東城區的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海淀區的瑞齡(北京)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朝陽區的北京泰和養老院有限公司、石景山區的北京樂齡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記者從這4家社群養老機構獲悉,贈車活動啟動之後,在居民之中反響較大,一週來已有近百諮詢電話打來,並且已經有老人用上了汽車。在北京樂齡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輻射的老年驛站,這裡的汽車已經被3位老人預約過了,都以送餐服務為主。而在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北京泰和養老院有限公司,本週都有老人預約前往醫院就診。屆時,如果老人沒有子女陪伴,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還會陪同前往,不會讓老人落單。

【支招】

注重“細節”設計 打通“最後一公里”

如何讓老人出門不再犯怵?陳小兵認為,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應當注重“頂層設計”和“細節設計”。

在“頂層設計”方面,他建議政府在規劃設計公共交通的站點換乘或接駁等方面將弱勢群體需求加以考慮。在“細節設計”方面,他建議在公共交通生態系統內增加更多“可休息空間”,讓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可以短暫休息;完善公交站的語音播報系統,提供清晰易懂的資訊;網約車可以設定專門供老人使用的一鍵呼叫或電話轉接功能,跨越“數字鴻溝”;提升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出行關愛,發動社會組織,補充社群志願力量,打通老人出行“最後一公里”。

【小貼士】

老人外出注意事項:

1。加強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識。

2。外出時最好有家人或親屬陪同,高齡或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儘量避免單獨外出。

3。外出時優先考慮公共交通,避免或減少駕駛電動腳踏車、代步車等存在安全隱患的交通工具。

4。夜間單獨外出要選擇視線較好的道路,穿著反光面料或顏色較為鮮豔的衣物。

記者:葉曉彥

編輯:王雯淼

流程編輯:邰紹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