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在北京,丈母孃讓買房將成為往事

在北京,丈母孃讓買房將成為往事

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今天單位的業餘紅娘不知從哪兒看到個數據,說是北京大齡女中有60%擁有自己的獨立房產。我覺得這比例太高了,因為按照統計,北京24-40歲的未婚女人高達近百萬,60%就是至少50多萬。而全北京全部的存量房也不過是不到800萬套,讓她們就佔了7%,還是獨立房產,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不過女人婚前買房這事兒倒確實是不少,我就已經遇到不知道多少起諮詢了。所以甭管紅娘這數字是不是真的,我都認為北京將出現一個趨勢,就是丈母孃不敢再逼買房,女人帶著房子嫁妝結婚或許成為時尚,至少會越來越多。

為什麼?沒別的原因,優質男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好搶!

一、

其實這種事兒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優質男從來都是稀缺資源。自古以來,女人要想找到好老公,都必須是倒貼的。

這和很多人理解的鳳求凰送彩禮不一樣,那是因為很少讀歷史,又成長生活在相對貧窮的鄉村,沒見過、不瞭解中國的婚嫁往事。

其實稍微一琢磨就知道,如果一直都是送彩禮才能娶老婆,那嫁妝這個詞從哪兒來的啊?

嫁妝這東西至少從周朝就很流行了,當然只是在上層社會。嫁,就是嫁人,女人到別人家生活。妝,原意就是女人的衣服和裝飾,延伸為隨身物品。兩個字合在一起,那就是女人出嫁時候隨身帶走的東西。

為什麼要從孃家帶走東西,因為如果沒有的話不好找婆家,或者說找不到好婆家,至少不容易門當戶對。其次,如果什麼東西都不帶的嫁過去,有可能受到輕視,甚至是欺負,所以嫁妝是給自己當支撐的。第三,嫁妝的產權是屬於孃家的,是女人的私人財產。如果男人在老婆沒有犯大錯誤的情況下休妻,那這些財產是要讓女人原物帶回孃家的。也就是說,這些財產只是暫存在婆家,可以臨時救急,但產權是沒有變的。這就會讓男人有所忌憚,提醒他無故休妻是要付出代價的。

但是,之所以會出現嫁妝這種東西,還是基於好男人太少。女方家裡如果不多給點兒東西,那人家未必娶,這女孩兒也就嫁不出去了。

二、

當然,這種風俗只存在於相對富裕的家族之間。貧民肯定是以彩禮為主的,要不然娶不到媳婦。也就是說,所謂的丈母孃賣女兒,從古至今都是底層貧民的風俗。

甭說要彩禮了,荒年吃不上飯的時候直接賣兒賣女給人家當奴隸也是常事兒,不算新鮮。看看紅樓夢裡,那些丫鬟小廝都是被父母賣進來的,女孩兒沒直接賣給青樓妓院就不錯了。人窮志短,沒辦法。

富裕家庭即是財富的彙集地,在什麼年代都是稀缺資源。在古代婚姻市場上,男方是佔有優勢的,因為挑選餘地大。一般從13/4歲就開始找人說媒,一直到18/9歲再娶也無所謂,甚至20以上都行,年齡跨度大,可挑選餘地也大。

尤其到了明清時期,也就是明朝中期之後,納妾制度鬆弛。男方只要是家裡有錢,找不到合適的妻子可以先納妾,只要有兒子出生就不怕斷了香火。妻子只是身份上高於妾,但在生育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正妻的孩子是嫡出而已,正房。所以男方並不真的著急,慢慢找。

而女方則不同了,如果不能在豆蔻年華嫁出去,那再想找個合適的婆家就不容易了。因此不得不增加嫁妝的規模價值,藉此來給婚姻增加籌碼,都是為了女兒能生活的更好。

三、

這種送嫁妝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比如典型的就是蔣中正的初次婚姻,19歲的毛福梅嫁給了14歲的蔣介石。不僅毛家送了大筆的嫁妝,遠遠超過彩禮。就這年紀都整整差了5歲,真正的女大五賽老母。為什麼?

因為毛家是當地望族,而奉化這地方太小,沒幾家能門當戶對,所以毛福梅才拖到了19歲。好容易逮到個小蔣,一旦長到14歲就趕緊成親吧,毛家等不起了。結果小蔣先生是真的沒成年呢,不僅在婚禮上就上街跟孩子們搶炮仗頭兒去了,新婚之夜還不懂得進洞房,非得跟老孃睡,氣的他娘差點兒沒背過氣去。

蔣先生的最後一次婚姻,也就是娶宋美齡,那也是收了大量的嫁妝的。當時雖然蔣介石比她大十歲,又有過好幾次婚姻,但畢竟是曾經的北伐軍總司令,中國最有希望的實權政治人物。而宋美齡當時已經30歲了,放到今天都是大齡剩女。大姐嫁給孔祥熙,當時已經是財閥+高官。二姐更了不得,中國第一夫人。再加上宋家的資歷和人脈財力,想找個門當戶對的太難太難了。

所以,當蔣先生求婚的時候,雖然二姐反對,但宋美齡稍加猶豫也就答應了。不僅結婚,宋家還送上了大筆的嫁妝,連婚房小洋樓都是宋子文主動買的,就為了給妹妹抬身價。當然,宋家的最大嫁妝就是人脈資源,讓蔣介石被英美江浙財團所接納(主要是美國,老蔣終生和英國不對付)。

四、

再舉個例子,更能說明嫁妝的重要性。

南宋奸相秦檜,幹過什麼就不說了,千古罵名洗不白了。他的出身中等,雖然也是官宦之後,但他爹的最高職務不過是知縣,家裡也不算富裕。所以秦檜最早只能當教書先生,還寫過詩,大意是但凡家裡有點兒錢,也犯不上當孩子王跟這幫猴崽子較勁。

但之後秦檜科舉進士及第,年方25歲,絕對的青年才俊。於是被他老丈杆子看上了,王家,名相王珪之後,所以秦檜娶的是宰相的孫女,絕對的鳳凰男娶了白富美。多說一句,他老丈杆子還有個妹妹,生了個女兒叫李清照,因為李家清廉錢少,只能下嫁才子趙明誠。

秦檜和王氏是絕對的一丘之貉,狼狽夫妻。但秦檜為什麼這麼聽老婆的話?除了孃家的門第顯赫,有一次夫妻打架王氏更說出了實情。據說王氏被激怒了,拍案而起:老孃當時嫁給你,光嫁妝就是20萬貫。沒有我們王家的財力和人脈支撐,你能在官場一帆風順嗎?秦檜當時就慫了,俯首帖耳,唯夫人馬首是瞻。

20萬貫,在任何時期都是鉅款了,當時普通人月收入不過是幾貫而已,縣太爺算高薪了也不過20貫月薪。包青天最高職務是副國級,一年2萬貫,摺合人民幣2000萬。20萬貫,約等於現在的兩億人民幣,在當時的汴梁能買20個普通院子,或者兩套豪宅府邸。

那這問題來了,王氏的家族可是宰相之後,她爹也是省部級高官,至於對這麼個剛考上進士的秦檜這麼重視嗎?還真至於,沒別的,好小夥子太少了,不重視搶不著啊。

這種風氣興起於唐朝,科舉只要一發榜,豪門權貴立刻派人抄回去,挨著個兒打聽誰沒娶媳婦兒。只要是有單身的,趕緊就派人提親,晚了就讓別人搶走了。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白,本身是商人之子,賤民,沒資格參加科舉。但因為才華出眾,竟然兩次都娶了宰相的孫女。

唐朝甚至真的發生過搶女婿的事件,就是發現某個進士太突出了,怕被別人占上,乾脆直接搶,搶人的當然也是皇親國戚,但女兒就是嫁不出去啊。

到了宋朝,這種風氣更加濃厚。比如著名的張堯佐搶親,貴為國丈太師,開封府尹,龍圖閣大學士,跟包大人的官銜一樣。但就是這樣也得搶女婿,而且仗著自己是皇帝的老丈杆子,乾脆偽造皇帝詔書,命令新科狀元娶自己的小女兒。

同為北宋的蘇轍,蘇東坡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為了嫁女兒操心大發了,沒辦法,女兒太多,五個。到最後小女兒的時候就因為湊嫁妝,老頭兒一咬牙連房子帶地全給賣了,這才湊了不到1萬貫。一直到臨老才又買的小房子,弄得倆兒子直埋怨。

可憐天下父母心,甭管多有權有錢,在任何時期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都不容易。

五、

寫這些不是貶低女性不好嫁,只是說中國自古就有這麼個傳統,厚嫁才能找到好老公。這個世界上雖然男女比例一直失調,男多女少,但從古代到民國,底層始終有20%的男人是終身娶不上老婆的,基因沒資格延續。

前些日子某地弄出個“給大齡光棍暖被窩兒工程”,鬧的沸沸揚揚的,都說是侮辱女性。可以這麼說,但也看得出對光棍現象的重視。其實歷朝歷代都重視,要不然光棍兒多了容易生事。

李連杰有個電影《投名狀》,裡面領兵攻城的口號是什麼?“搶糧、搶錢,搶娘兒們”,後來據說被改了,改成“搶糧搶錢搶地盤兒”。但實際上,搶女人才是當時的真實情況。比如清末捻軍之所以爆發,就是淮北地區男多女少,底層貧民娶不上老婆。所以乾脆響應太平軍造反了,就是為了搶女人,寧可掉腦袋也得先體驗下本能慾望。

底層窮人是娶不上老婆,富裕階層是不好嫁出去,這就是階層分裂。其實就跟美國倒牛奶一樣,優質資源壟斷在上層手中,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不說這些了,三觀不正。但是現實就是這麼個情況,偏遠小城市的彩禮能要出天價,而在北京呢,大齡剩女嫁不出去的有的是。之所以北京不要彩禮,跟經濟有很大的因素。

福建和潮汕地區更甚,不僅不要彩禮還賠嫁妝,甚至連份子錢都不要,費用都由女方出。但人家也有前提,就是女兒不外嫁。那當地能有那麼多的好小夥子嗎?競爭之下,女方只好更多的承擔費用,沒辦法的事情。

六、

總之,在我看來,北京等大城市為什麼單身女性自己購房啊,一是給自己個保障,房子比男人靠譜兒。二是給自己增加籌碼,不靠男人也能生存,在婚戀環境中能佔優。這不是說男人少,而是條件好的男人太少。長此以往,估計嫁妝會在北京越來越盛行的。所以未婚小夥子們努力吧,自身優秀才是硬道理,才能娶到好老婆。

僅供參考。

隨便買房都能發財的年代過去了,只有選對房、避開坑,才能享受到資產升值紅利!

我是北京章哥,加關注後點私信可向我提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