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建好身邊“後花園”,打造城市“大花園”

建好身邊“後花園”,打造城市“大花園”

“要讓無錫人民生活在綠水青山之中。”前不久召開的市兩會上,對高品質“錫式生活”生態方面的註解引發人們美好暢想。有代表委員提出,“太湖明珠”自然資源稟賦豐厚,但公園綠地資源分佈不均,相對新城區居民來說,老城廂居民生活在綠水青山中的感受沒那麼強烈。怎樣提升老城區的生態幸福指數?今年,我市定下創成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從精品造園和新型綠化等方面著手發力,打造一座生態獲得感更加均衡的城市“大花園”。

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老城區綠化短板待補

公園綠地的珍貴之處,不僅在於提升一個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也是為附近老人增加社會交往和歸屬感的連心之地,直接關係到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翻開無錫市區公園綠地現狀分佈圖就能發現,雖然市區建成區綠地率已達40。2%,擁有大大小小500多處綠地,但總體呈現南多北少、西多東少、中部不足的不均衡格局。

據統計,目前無錫已建成25個綜合公園、22個社群公園、350個街頭遊園,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15平方米。從空間分佈來看,新城區面積大、數量少、分佈集中,老城區面積小、數量多、分佈散。其中,梁溪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為個位數,是我市建立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的一塊短板。

老城廂人口密集,土地資源及綠化用地緊張,城市建設已基本成熟定型,要在這裡開闢地塊建設面積達標的遊園,面臨著無地可用的窘境。另一方面,身處繁忙鬧市,周邊居民對家門口的“綠色氧吧”期盼更為迫切。

提高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見縫插針不是解決之道

去年,籌劃多年的“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規劃出爐,確保市民家門口的綠地不被輕易改做其他用途。事實上,自2009年開始,市區每年新增10個以上小遊園,共新建、改擴建了近200個。在老城區,植綠造園呈“見縫插針”之勢,但隨著越多小遊園的修建,無地可用的趨勢就越加凸顯。

“要讓植物更有尊嚴地生長。”市市政和園林局綠化處負責人認為,當下,見縫插針已不適合作為提高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思路。今年,市市政和園林局把“疏林工程”提上綠化工作的重點議程,推進對成熟綠地的疏林和更新工作,而不僅僅是追求綠色面積,以保證綠地長期的景觀效果。

另一方面,老城區也在大型綜合公園和中型社群公園方面尋找突破,提升區域人均綠地面積。總佔地面積約282畝的北興塘河溼地公園近日建成開放,有效改善了無錫東北片城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與周邊的小型林帶組成一整片大規模綠色區域,發揮出“城市綠肺”的功能。

創省級生態園林城市

推進口袋公園立體綠化

“今年要大力推進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規劃建設,市區新增200萬平方米綠地,推出10個精品遊園。”市市政和園林局負責人表示,今年無錫要創成省級生態園林城市,一步步向建立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靠近。

最近,解放南路和通揚北路交叉口,一塊多年來的荒地變身亭臺水榭充滿江南韻味的“口袋公園”,讓市民嘖嘖稱讚。去年,梁溪區10處空禿地和廢棄地被改造成居民家門口的“後花園”,今年這一工作仍將大力推進。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年內要新改建20座“口袋公園”,還首次提出要建設15個立體綠化示範專案。

從市市政和園林局獲悉,立體綠化是今年重點打造的專案,尤其是在綠量較少的中心老城區,要利用牆面綠化、屋頂花園、棚架綠化等特色立體綠化形式增加城市的“綠視率”。為加大立體綠化的推廣力度,市政協委員王晉建議在政策上進一步明確關於開發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的強制性指標要求,並以鼓勵性政策調動開發單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推出一些政府投資建設的立體綠化示範專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同打造一個更具現代都市感的城市“大花園”。 (朱冬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