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儒、道兩家似乎都不太重視天生才智,正如他們也都不贊成我們以貌取人容貌美醜、才性智愚,均由天生。但荀子寫過一篇《非相》,反對以貌取人。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說許多漂亮的人心術不佳,為人所鄙;反之,許多聖賢卻其貌不揚。莊子也在《德充符》裡講了不少形貌醜陋,但因德行充實而受人敬愛的例子後來蘇東坡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即闡發此理。

腹有詩書,乃積學之功。積學,連容貌醜陋的毛病都能遮掩過去,何況才智低下?一個笨人,只要努力,“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照樣可以成就這個態度,跟世俗社會明顯不同。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其實早在諸葛亮之前,孔子就是諸葛亮式的人物。諸子傳說裡的孔子,不但博學,什麼都懂,大家碰上什麼奇事異物都去問他,而且本身才智就非常人所能及,不然為啥叫聖人呢?

現在泰山頂上還有一座孔子廟,明嘉靖時建,前面有座石坊,上題“望吳聖蹟”四個大字。北面是孔子崖,又名望昊峰。這是什麼典故?

原來,《韓詩外傳》記載孔子與顏回遊泰山,孔子在這兒朝南一看,就看見了吳國都城外一棵樹下繫著一匹白馬,指給顏回看。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顏回不敢相信,心想:千里之外,哪能瞧得見?回魯以後,便親赴吳國調查,果然在孔子南望時吳國都城外大樹下繫著白馬。以此證明孔子確實天縱之聖,比一般人耳聰目明得多。現在泰山上的孔子崖和廟就是紀念這件事。

但此事在漢朝王充的《論衡》裡就質疑了,覺得過分聖化了孔子。後世儒家基本上也不愛談這類事。一是孔子一再反對別人聖化他,也不承認他比別人聰明,只表示他比較好學而已。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二是講這些沒意思,並不能增加孔子的偉大。孔子之所以為萬世師表,其人文價值難道就只因他天生聰穎嗎?三是講這些對聽眾也無益處。

才智還不像美貌。容貌差些,可用化妝、衣著來修飾,現在還可以去整形,以人工代天巧,智商可沒辦法改造。因此才智這方面,乃是人無法著力之處。人能著力的,只有學習那部分。

因材施教,根據自己的才智條件予以打磨、施以教育,不斷學習,才是正途。譬如一塊玉材,經過刮垢磨光,雕琢整理,其材質之所有能量才能盡情發揮出來,儒家喜歡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此理不但對一般資質的人有用,對天才也是適用的。一般人本非天才,不靠後天之經營切磋,能怎麼辦?天才資質既美,似乎便不需努力學習了嗎?

王安石《傷仲永》一文曾舉了個例項回答這個問題。仲永小時聰明絕頂父親老帶著他出來炫耀,人人稱奇,於是荒廢了學業,後來王安石再見到他,已跟一般常人沒太大不同了。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這是一個天才未成大器的故事,令人感傷。而事實上,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本是條鐵律,要想把天生之才智發揮充分、徹底成就,切磋琢磨,仍是必要的。天才能否成才,關鍵仍在於勤學。

其實老莊也不是真的說愚蠢就是好的,這個愚是“大智若愚”的意思,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慧自然是針對小聰明來的,《紅樓夢》說王熙鳳是“聰明累”,古人也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累”、一個“誤”,足見耍小聰明的壞處,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與其使勁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曉常理,以不變應萬變的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