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140萬餘件文物,收集在這座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於沉默的殿堂中恢弘再現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悠悠時光。透過一件件文創產品,這些國寶,開始俏皮地在現代生活中與觀眾玩起了“捉迷藏”,也許是咖啡上的拉花,或是雪糕的造型,又是少年為少女系在手腕、刻在心裡的紅手繩。

從“朕知道了”紙膠帶到考古盲盒,博物館文創在社交媒體掀起陣陣風潮。究竟一件博物館文創產品是如何誕生的?各大博物館文創的掌門人們又有著怎樣的奇思妙想?在國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雲看來,當觀眾進入國博,“就可以體會到,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她更希望國博文創,“能讓人從中找到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文化情結。”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到國博體會“我從哪裡來,又要去往何方”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創商店,高冷的國寶被設計成可親可感的生活用品。一件斑駁的漢代的瓦當,鐫刻著“長樂未央”四字吉語,這份“長久歡樂、永不結束”的美好寓意,穿越時光,被設計成銀質鍍金的“人氣”紅手繩。這件單價超過200元的文創首飾,不到一年已經售出近兩萬條。

每年推出的“明星產品”《國博日曆》,在每日一件的文物中,帶領讀者穿行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2020年的《國博日曆》在全渠道銷量達到了11萬冊。“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如此豐厚,它能夠給予你的感動太多了。文創產品是很小的視窗,而我們就要從這樣一個窄小的出口,透過轉化讓大眾感受到背後流淌的文化。”朱曉雲說道。

“國博是唯一一個全面記錄中華文華不間斷歷史的博物館,一件藏品之所以出現在國博,就在於它是中國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代表性物證。在這裡,你可以體會到,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從遠古的鷹形陶鼎,到東漢擊鼓說唱的陶俑,至宋元明清的瓷器古籍,每一件文物就如同一顆閃耀的星,照亮一段歷史的長夜,朱曉雲希望當它們以文創的面貌出現時,“能讓你從中找到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文化情結。你會突然被打動,會覺得似曾相識,有著情感的凝結。這是我覺得最好的狀態。”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來自文物的靈感,讓設計更有根有源

依託140萬餘件館藏文物資源,國博已經開發2000餘款文創產品,背後的團隊是國博全資子公司——國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1992年,目前公司共有70人,包括採購部、授權業務部、電商業務部,以及線下銷售的部門。2016年建立電商旗艦店,已經積累177萬粉絲。

朱曉雲告訴環球網文化記者,近年來國博保持著每年平均200款的上新速度。“我們會根據一些重點文物開發不同的系列,包括杏林春燕、海晏河清、古代文字系列等等。一般來說,會先根據藏品來形成相簿,再將相簿中的設計圖應用於不同類別的產品上。”她將這份工作比作“橋樑”,“把館藏文物的靈感、背後的故事,輸送給設計師,讓文創行業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在她看來,大家願意去購買博物館更是看重背後承載的深邃文化,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設計重新展現在大家面前,“在這個過程中被夯實的是文化歸屬感,更是人們的文化自信。”她期待博物館文創在陪伴觀眾日常生活的同時,也能夠真正服務於今天的文化創意產業,“博物館文創如果要在市場上長期佔有一席之地,必須給文創行業提供足夠多並且足夠好的創意來源,讓我們的文創產業變得更有根有源,讓設計能夠從我們豐厚的歷史文化當中汲取到真正的營養。”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國博文創如何誕生?總經理朱曉雲:來自博物館的靈感,讓創意更有根有源

做好學術支撐,讓博物館IP擁抱市場

除了文創產品的合作開發,國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還負責館藏文物對外的商業授權業務。公開資料顯示,國博透過“國博衍藝”文創品牌,目前已與百餘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商,就近400個文物IP資源進行授權合作,500餘款授權商品面市銷售。

此前國博曾與肯德基合作,將全家桶外包裝,甚至整個門店裝飾都換上文物與國潮的元素,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做品牌授權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比較漫長的互相磨合的過程,要找到合適的館藏文物,提煉出契合合作方、能夠產生共鳴的文化精神,這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經過大量溝通的過程中,才會擦出火花,而這些火花其實就是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碰撞、融合所產生的新創意。這也是品牌授權中最值得珍視的成果。”

在博物館對接市場的過程中,她觀察到目前行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博物館作為事業單位,它的文創產業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資金、如何和市場進行機制性的對接。另外,在人才隊伍的建設的方面,博物館在儲備學術資源的同時,需要用非常規範高效的方式提供市場所需要的東西,就需要市場與商業背景的專業人才。”

“博物館以及館藏的文物資源都是IP,博物館要做好專業的學術支撐,把IP的文化精髓提取出來交給市場。”在朱曉雲看來,透過不同的環節各司其職、發揮所長,來釋放行業和市場的活力,“博物館未來應該要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多地和商業機構以及優秀的外部機構去合作,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