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西南山地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壯、苗、侗、瑤可算是其中的“大族”,在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名位列第1、5、10、12位。因此在黔、湘、粵、桂等地區,隨處可見某一個或若干個民族的自治縣、自治州乃至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與湖南交界之地有龍勝各族自治縣,它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擁有苗、瑤、侗、壯、漢五個民族。這裡緣何成為眾多民族的聚居地?在這片區域內,五個民族在文化傳統與日常生活中又有怎樣的聯絡?帶著這些問題,我從2018年春節開始了桂東北的田野工作。作為建築歷史與文化遺產的研究者,我的關注點自然是這些民族的家屋和聚落,想探知它們在空間營造與使用中的異同。但正如陪我田野的“外行”閨蜜所說,這些歪歪斜斜的木樓看上去都差不多嘛。除了那些只有“內行”才能看出門道的建築細節之外,如何才能展現不同民族的萬種風情?在這個關於龍勝的系列文章中,我希望用學術研究的“邊角料”——那些真正吸引更多人的民俗與故事,來呈現更為生動多彩的龍勝。

耕牛與糯米飯

龍勝的民族多,節日也多,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過了清明,轉眼又到四月初八,龍勝人不過佛誕節,而是過牛王節,要吃染色的糯米飯。這一天也叫開秧門或開春節,表示準備春耕了。西南山地平壩少而梯田多,直到今天也很難普及機械耕種,耕牛就是耕種的主要勞動力,四月初八是跟耕牛傳說聯絡在一起的。在正式開耕之前,用糯米飯犒賞耕牛,請它在耕作中多多出力,以保障秋天的豐收。

龍勝幾乎每個民族都有類似的習俗,在這一天用嫩楓葉提取黑色,蒸成烏黑的糯米飯。龍脊一帶的壯人認為“牛魔王”可以保護凡間的耕牛不得瘟疫,因此為他建了一座廟,在四月初八殺豬祭祀牛王,也用糯米飯來喂牛,保佑它健康平安、不得瘟疫。 不過,現在糯米飯更多是人自己來吃。為此,壯人的說法是,人跟牛同甘共苦,也要吃烏黑的東西。除了烏米飯外,還可以用紫蕃藤、黃花、紅藍等做成紅飯、黃飯、藍飯。不同民族吃的糯米飯顏色略有差別,壯人多吃黑飯、黃飯,侗族多吃黑飯、紅飯,紅瑤則是黑、黃、紅、白四種顏色。龍脊梯田開發旅遊之後,當地民宿將不同民族的糯米飯融合到一起,以顏色更為鮮豔的五色糯米飯,創造出“民族”特色早餐(圖一、圖二)。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一 金竹民宿的五色糯米飯早餐(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二 五色糯米飯的染色植物(趙曉梅攝,2019年)

歌圩與會期

過去,龍脊壯人在牛魔王誕辰這一天還會在平段寨村口舉辦歌圩,也就是邀請歌班來唱彩調,舉行提石磨、扔豬腳、拔河、掰手腕、挑重擔、推竹槓等比賽。 這種由幾個寨子聯合舉辦的活動已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戶的請客吃飯。特別是在翻過龍脊山、桑江南岸的白麵,四月初八是龍姓紅瑤的姓氏節日。桑江沿線的紅瑤姓氏眾多,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節日,大多是在七月中旬,而龍姓有所不同,在四月初八這一天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慶祝節日。

四月初八還是馬堤苗族鄉的會期。所謂“會期”,是固定趕圩的日子。龍勝在晚清時期才逐漸形成圩場,1949年之後在各個鄉鎮設立固定的會期,大多與節日重合,比如四月初八在馬堤、六月二十四在平等、七月半在偉江。全縣乃至周邊區縣的商販都會在這一天來到圩場售賣商品,附近的鄉民也早早前來趕圩。據當地人說,原先在這些每年一度的會期中,平等的會期最為熱鬧,可以持續三天,即便縣城也比不上。但近年來隨著平等侗人不斷移居縣城,六月二十四的“幹交會”不再那麼重要了。現在的圩場更多,會期更加頻繁,從每月一次增加到十天一次。除了鄉鎮之外,大型村落也設有圩場,那些原本每年一度的圩場就不再那麼吸引人了。

紀念先祖

四月初八也是紀念先祖的日子。平等侗族一帶的黑糯飯還有一種特殊的“功用”,把它帶到村口的風雨橋,將黑米飯壓在石碑上有名的人的名字之上。這些橋頭石碑多是功德碑,也就是捐建風雨橋的人,那麼這個儀式應當是對這些架橋鋪路的先人表示感謝。平等也是龍勝少有的建有家祠的村寨,根據村人編纂的村史,民國時期這裡曾有陳氏、楊氏和石氏家祠,均位於聚落邊緣的位置(圖三)。這些先年建造的祠堂早已不存,祠堂的原有祭祀活動也沒有記載。2002年,平等吳氏建起了新祠堂(圖四),一大間加兩小間,位於在吳姓墳山的半山腰。平等的各大姓氏都有自己的墳山(圖五),家族墳墓相對集中。祠堂並非春秋祭祖之處,只是清明家族一起掛青之後,來此打拼火(聚餐)。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三 1938年平等村示意圖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四 平等侗寨吳氏祠堂(趙曉梅攝,2018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五 平等侗寨各大姓氏居住地與墳山分佈(趙曉梅繪)從平等翻越大南山即到了北麓的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在丹口鎮太平村的扶城河畔,有一座三進的大祠堂。這座被冠以“藍玉故里”之稱的省保單位據稱始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擴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是當地藍姓苗人建造的宗祠。它的性質和祭祖儀式就跟平等侗人的家祠不可同日而語了。根據於鵬傑的研究,城步是西南最早“改土歸流”的地區,弘治十五年(1502年)實行以來,苗人逐漸“漢化”。到隆慶初年,藍姓苗人學起了漢人的認宗造祠,建構起他們是開國大將藍玉遺腹子後人的傳說,並向當時受封於雲南、位高權重的黔國公沐英家族後人討得“黔國先塋”碑,宣告了藍氏在當地的土地所有權。 在1980年代以來的宗祠恢復過程中,當地藍姓一方面向城步縣政府申報文物資格、確立藍玉故里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不斷聯絡各地藍姓後人進行聯宗。聯宗最初只是為了募集建築修繕資金,龍勝藍姓苗人、瑤人、漢人都是聯宗物件。到2007年,經過三次維修和兩次官方對外展示的藍氏宗祠,選定了四月初八這個具有苗族文化意義的節日,舉行了大型宗祠祭祖活動,名為“紀念開國勳臣藍玉誕辰666週年暨首屆扶城四·八烏飯節慶典”。同年10月,在扶城河對岸的山坡之上,樹立起藍玉墓碑。自此,每年四月初八就成為太平村藍姓的大型祭祖活動,將祠祭、墓祭結合起來,而城步特色烏米飯也成為聯宗聚餐的主角。

跨省聯宗祭祖

2019年,我受偉江藍立傑叔叔邀請,跟隨龍勝藍姓一起參加了湖南藍姓祭祖儀式,這個跨省聯宗活動令我印象深刻。

四月初八一早,時任龍勝中學校長的藍忠華叔叔從龍勝縣城賓館接上我,在泗水老家帶上他的叔伯、兄弟,又半路與偉江、甘甲藍姓兩輛車匯合,一起前往城步太平村。從龍勝縣城到太平村的路程有100多公里,一路向西北方向,翻越海拔1760米的大南山,山路崎嶇。手機地圖顯示需行車2小時45分,但當地人的駕駛水平卓越,一路飛馳,不用2小時就來到了藍玉故里。

藍玉故里是藍氏宗祠的新稱呼。扶城河在太平村打個彎,將位於南岸的宗祠攬入平壩之上(圖六)。宗祠依據山形水勢,坐東北朝西南。宗祠之後便是扶城河上的太平橋,河對岸為一小山,山上有2007年落成的藍玉公之墓。宗祠有兩進院落,最前為高大的磚作門樓,門後是民國擴建的倒座戲臺(圖七、圖八)。第一進是享殿,前後開敞(圖九)。第二進是寢殿,正中置神龕,擺放藍玉公坐像,神像兩旁安置先祖牌位(圖十)。2019年祭祖時,寢殿裡的牌位還不多。安置各支先祖牌位正是本次聯宗祭祖的重要工作,龍勝藍氏一支先祖光朝公的牌位就是在這次活動中增設到宗祠中的。享殿和寢殿均面闊三間,前後院落兩側都設有廂房,享殿前的廂房高兩層,可以上樓觀戲。儘管這一平面格局與一般宗祠較為相似,但祭祖儀式卻未遵循祭祀空間的使用原則,沒有在享殿祭祖,而是在寢殿向神像、牌位獻祭,享殿用於宗親會交流。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六 湖南城步太平村藍氏宗祠和藍玉公之墓位置示意圖(底圖:天地圖)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七 湖南城步太平村藍氏宗祠大門(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八 湖南城步太平村藍氏宗祠倒座戲臺(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九 湖南城步太平村藍氏宗祠從寢殿望享殿(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 湖南城步太平村藍氏宗祠寢殿(趙曉梅攝,2019年)祭祖和宗親交流會由藍玉故里民俗文化研究協會組織。在預備召開宗親交流會的享殿裡,已擺好各地藍氏宗親代表牌,可以看到來自湖南城步、新寧、洞口、武岡,來自廣西龍勝、資源、永福,以及來自四川長寧和雲南柳溪的銘牌(圖十一)。從參加本次聯宗祭祖的宗親分佈和規模來看,儘管只有七地百餘人參會,不如2007年千餘人參加的首屆四月初八祭祖儀式那般重大、熱鬧,但聯絡的宗親繼湖南、廣西、安徽三省之外,又拓展至四川和雲南,說明聯宗範圍在不斷擴大。這些藍氏宗親也並非都為苗族,就龍勝的藍氏宗親來說,就有苗、瑤、漢三個民族。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一 參加2019年聯宗祭祖的藍氏支系分佈示意圖(底圖:天地圖)各地藍姓族人先到享殿前的廂房登記簽到,領取出席證(圖十二)。這些外地來的“遠親”就利用儀式間隙參觀宗祠,檢視修繕神龕臺、先祖墓地等各處捐款名單上是否寫好了自己的名字,也跟往年結識的族人寒暄,品評宗祠楹聯。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二 太平村藍氏聯宗祭祖簽到處(趙曉梅攝,2019年)九點半正式開始祭祖,儀式在寢殿舉行。宗親代表跟隨主祭,按照班輩高低順序入場,由左側連廊進入寢殿,先在寢殿左次間洗手,之後列隊立於神龕之前(圖十三、圖十四)。神龕前置神臺、供桌各一,其上擺放著豬頭、豬腳、花肉、果、餅和香燭紙酒(圖十五)。主祭是一位高班輩的男性老者,身著黃色的苗族服裝。緊隨其後的是三位年輕女性,她們同樣穿著粉色的苗族服裝。儘管她們早於其他宗親代表入場,但在祭祖列隊中要把前排位置讓給高班輩的宗親。立於神龕前的藍氏宗親以男性為主,尤其是班輩較高的前幾排,但後面幾排也有不少年輕女性。禮生讀祭詞,眾人一起向藍玉神像和兩旁的先祖牌位三鞠躬。主祭三進香、三敬酒、三獻祭(圖十六)。之後,各位宗親代表按照入場次序,每個人都進香、燒紙。最後,再由主祭進香,協會會員向內外三鞠躬,祠外鳴炮,祭祀結束。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三 太平村藍氏聯宗祭祖儀式入場(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四 太平村藍氏聯宗祭祖儀式(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五 太平村藍氏聯宗祭祖儀式供桌(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六 太平村藍氏聯宗祭祖儀式主祭獻祭(趙曉梅拍攝,2019年)如果將藍氏祭祖與明清正統祭祀儀式相比,可以發現,藍氏苗人的祭祖儀式在禮生人數、分工與禮儀環節上進行了簡化和改造,融合了當地家庭祭祀習俗。進香獻祭並非完全由主祭代表,而是人人參與,依次進香、燒紙,且不限於房族耆老,將青年和女性都納入參禮人之中。儀式也試圖突顯苗族特質,主祭、禮賓穿著苗族服飾。這些服飾色彩鮮豔,已不是傳統的“青衣”(城步藍姓在民族識別中被認定為青衣苗)。

祭祖儀式之後便在享殿舉行宗親交流會(圖十七)。首先由協會代表發言,向眾人宣講藍氏歷史,佈置宗親近期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項。一是將1950年代戶籍登記為“蘭”的錯誤進行修正,改回“藍”姓,列舉了不少成功改正的案例;二是要加強各地支系的聯絡;三是加緊編修族譜。之後由各地宗親代表發言,主要介紹本地支系的工作進展、交流經驗;未到場的支系也代為宣讀賀電。最後由協會總結,再次突出修譜的意義。太平村藍氏族譜曾在1989年以《藍玉志》的形式修編族譜,現在他們想修撰聯宗譜,但各地工作進展緩慢。就我所知的龍勝偉江藍姓來看,他們的譜系梳理還停留在各自的房族之內,本村的藍姓還未能聯譜。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七 藍氏宗親交流會(趙曉梅攝,2019年)交流會結束,大家在宗祠合影,宗親代表前往對岸的藍玉公之墓參拜(圖十八)。據傳藍玉公被朱元璋誅殺後,屍首運回太平村,葬於扶城河畔。沒有立碑的封土在1956年修建公路時被毀。2007年,藍玉後人在山坡之上建造了這座藍玉公之墓,以示紀念。第二年清明節,太平村藍氏邀請族人前往祭奠,但不如宗祠祭祖那般隆重。 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四月初八的祭祖聯宗活動就將祠祭和墓祭合併了,但墓祭要比祠祭簡略很多,只有一位老人在墓碑之前點香燒紙,各地宗親代表只是環繞觀瞻,閱讀墓碑之上的藍玉公生平,沒有其他儀式。同車的龍勝藍姓跟我講,這個墓碑的瓷磚是龍勝人做的,顯出他們對宗族貢獻的驕傲。藍姓族人告訴我,除了藍玉公之墓外,當地還有兩位藍玉夫人之墓,大概包括傳說中那位懷有藍玉公遺腹子的小妾。但因為墓地較遠,也不如藍玉公之墓這般高大壯麗,因此當天就省略這一環節,直接回到宗祠準備開餐了。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八 太平村藍玉公之墓(趙曉梅攝,2019年)下午一點,享殿、寢殿和兩側廂房都擺好了吃飯的圓桌,共有20桌(圖十九)。這一餐的主角自然是烏米飯了。與龍勝民族用植物染色白糯米不同,城步的烏米飯就是用一種紅糯米制成的,將紅糯米蒸熟之後便顯現出烏紅的顏色。身著紅色苗族服裝的幾位女性禮賓將兩筐烏米飯抬到寢殿神龕之前,由老人家向藍玉神像和先祖牌位供奉(圖二十),之後才搬來給各桌宗親品嚐。每一桌在桌子正中擺上一大碗烏飯,眾人除了自己吃小半碗外,還會用塑膠口袋或一次性紙杯裝一些帶回去,說是藍玉公會保佑兒孫讀書好。紅衣禮賓穿梭席間,將各色菜餚從庭院端上各桌(圖二十一)。龍勝藍叔對這些菜餚讚賞有加,因為每一盤都有辣椒,可見食辣是湘桂的共同喜好。席間,協會會員到各桌敬酒、唱歌, 聯絡感情、活躍氣氛(圖二十二、影片一)。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十九 宗祠中的聚餐宴席(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二十 開餐前向神龕供奉烏米飯(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二十一 庭院中備餐分餐(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丨龍勝民族與民俗:四月初八的多種慶祝

圖二十二 席間敬酒唱歌(趙曉梅攝,2019年)

00:43

席間敬酒唱歌(趙曉梅攝,2019年)(00:43)儘管宴席菜品豐富,又有聯歡對唱環節,但這一宗祠聚餐與社廟打拼火類似,大家“行動”迅速,不到一小時就結束了。聯宗祭祖活動至此結束,各地宗親陸續返程。

聯宗的當代意義

於鵬傑在《城步苗族》一書中圍繞太平村藍氏宗祠的復興,詳細分析了這個苗族村落如何將民族認同與宗族建構緊緊相連,論述十分精彩,我在這裡不再贅述。我想將視野拉回到我們一直在講述的龍勝,說一說為何被認定為苗、瑤、漢的龍勝藍氏積極參加跨省的祭祖活動。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龍勝縣域中,桑江以北的苗侗民族有很高的流動性,以多姓氏的村寨為主。就我所知,無論在哪個村寨中,藍姓都算不上大姓。以邀請我參加這次聯宗祭祖的藍立傑所在的布弄寨為例,藍姓儘管有十來戶人家,但因遷入較晚、人口較少,排不到四大姓氏之列。他們十分羨慕當地蔣姓跟外面幾個村寨聯合修編完成的蔣氏宗譜,試圖編纂自己的族譜。對比布弄和太平村藍氏的班輩,的確是一樣的,布弄藍姓很可能與城步藍氏有直接的親緣聯絡,太平村的聯宗活動自然激發起他們尋找先祖、加入宗族的熱情。藍立傑叔叔告訴我,他已經是第五次參加聯宗交流會了。他是寨上很熱心公共事務的人,或許跨省聯宗讓他看到了將寨上藍姓團結起來的希望。與太平村藍姓民國族譜類似,布弄藍姓保留有20世紀上半葉的房譜,而未見更大範圍的族譜、宗譜,表明過去未曾有宗族。而如今的聯宗是宗族的當代建構,對於散居於大姓之間的龍勝藍姓來說,重點不在於突顯“苗族”,而是一個可依賴的宗族組織,一種認同的依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