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作者:梅荷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一)它令你在紛亂的思緒中得到內心的安靜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國》,美在景物,在作家細膩唯美的情感表達中,讀來心馳神往,如同隨主人公經歷了一場令人動容的純美愛情。而《瓦爾登湖》,則是一種大自然的靜美,它令你在紛亂的思緒中得到內心的安靜。

我所謂的讀,是朗讀,有聲有情地讀。

《瓦爾登湖》是我在聽了專業朗讀者讀了無數遍後開始自己朗讀的一本書,最初是讀書人平靜的聲音吸引了我。

我在早晨聽,在路上聽,在晚上聽,在每時每刻的空閒裡聽。有時候,他說的內容我一個字沒記住,但他的語調卻能讓我靜下來,讀書人的聲音魅力來自於書裡的故事,我把早晨瑜伽的伴奏樂改成《瓦爾登湖》的播音,神奇的是,它並沒有波動我的心跳,我依然內心平和地練習著,這是否就是身心合一了呢?

一個月後,我在聽了無數遍的《瓦爾登湖》後,決定把它收入囊中。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二)從簡單的生活中寫出了極富含義的人生哲理,遵循了“大道極簡”的道理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在1859年出版的書,是他用第一人稱寫下的自己在瓦爾登湖親身經歷的兩年生活。

譯者徐遲先生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你能把你的心平靜下來嗎?你最好把你的心平靜下來再讀,不然你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很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的確,如果你從來沒有嚮往過大自然,留戀世間萬物,那麼這本書給不了你什麼。如果你總是行色匆匆,為生計忙碌,從未停下腳步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傾聽自己的心聲,那麼這本書不適合你。

這本書是作者在1845年隻身拿著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獨居到1847年後寫下來的一本書。譯者徐遲先生說,作者的一生如此簡單馥郁,如此孤獨芬芳,他的一生不簡單,而且是精美絕倫。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認為,徐遲先生這句“簡單而馥郁,孤獨而芬芳”恰如其分,用它來概括作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和心境再合適不過了。我在聽了多遍《瓦爾登湖》後悟出,作者從簡單的生活中寫出了極富含義的人生哲理,遵循了“大道極簡”的道理。

亦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及歷代田園派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他們都是在追尋一片心靈的淨土來安放自己的志向,他們避世而不厭世,安靜且從容,他們心繫天下,乃當世的仁人志士,給紛亂世界中的人們以驚醒,給後人以借鑑。

我最喜歡讀《瓦爾登湖》裡關於《湖》的那一節,散文式的書寫把一片湖寫的唯美至美大美,一種連呼吸也靜止的美。在作者的心中,瓦爾登湖的美和那個身外的世界截然不同,它自然,高貴,純粹,甚至連湖裡的汙垢也是純潔的,連湖裡的魚也是美麗的,在作者的意識裡,它們是不願意沾染紅塵才來到湖裡生存的。

作者用了極細緻的觀察來描述湖裡的魚,湖裡的水,以及灑在湖面上光和由此形成的水色。他說:“它們太純潔了!不能有市場價格,它們沒被汙染,它們比起我們的生命來,不知美了多少,比起我們的性格來,不知透明瞭多少。”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梭羅熱愛大自然的程度無人可比,他針對汙染大自然的那些人和物的語言是犀利的,如魯迅語。他說:“大自然極其寂寞地繁茂著,遠離著他們居住的鄉鎮。說甚天堂!你侮辱大地。”

梭羅的散文裡充滿哲理,他不僅僅是描寫景物,述說事件,他還結合當前的環境評說當下的時勢。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是簡單的,但他說:“如果所有的人都生活得跟我一樣簡單,偷竊和搶劫便不會發生了。”

可見,他的生活是簡單的,但他的思想卻不簡單。就如他在《豆子》這一章節裡寫到的“我不要花那麼大的勞力來種豆子和玉米了,我將種這樣一些種子,像誠實,真理,純樸,信心,天真等。”

他詩意的語言裡透著智慧,幽默風趣的語言裡充滿哲思。梭羅的生活是安靜的,但他的內心卻是充滿激情的。他熱愛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

他是有選擇的在生活,他選擇簡樸,放棄繁瑣。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他選擇歸隱,放棄名利。

他選擇自給自足,放棄依賴別人。

他選擇素食,拒絕殺生。

他選擇自由,拒絕束縛。

他選擇善良,拒絕殘忍。

梭羅的心是柔弱的,他筆下的草充滿靈性,他筆下的魚千姿百態,他筆下的湖就是一片聖潔之地,是不容玷汙的,是他心靈的歸宿地。他愛這片湖,同時愛上一種生活方式;他愛這片湖,也是他內心的一種表達;他愛這片湖,如同他的生命。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三)讀其文,澀中有辣,辣中有甜,如一壺老酒,飲之,辣在喉嚨,暢在肝肺,甜在心間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如同人與人的關係,亦如同人與世界的關係,雖變幻莫測,也有章可循。在《瓦爾登湖》裡,梭羅把他與大自然的關係,密切到了他與炭火的關係,他與麵包的關係,他與生命的關係。

他講人與人的故事(訪客),講動物與大自然的故事(禽獸為鄰),還講了人與動物的故事(冬天的禽獸),以及人與植物(種豆)的故事和人與自然的故事(其他章節)。

他的故事又不僅僅是故事,而是一種哲學觀,他透過事物的表面看本質,透過表述事件表明他對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和人應該怎樣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觀點,我個人認為他這種寫法類似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以點帶面,透過微觀看宏觀的自然哲學書。

我們作為人類,萬千生物中的一類,有時候真的很迷茫,甚至會覺得自己不如大自然裡的一根草,一片葉子,甚至一個小動物。而梭羅的《瓦爾登湖》正好給我們一湖清澈見底的泉水,讀其文,澀中有辣,辣中有甜,如一壺老酒,飲之,辣在喉嚨,暢在肝肺,甜在心間。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瓦爾登湖》中的語言極其繞彎子,我看到原著的譯文中解釋,說是他的句子複合式比較多,這也許和作者的思維習慣有關係。

但在這連環式的語言中我發現了梭羅的智慧所在,他在每經歷一件事的時候,總是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總結,正是如此,他才能隻身一人深入森林深處,獨自生活兩年之久,寫下22萬字的長篇紀實性哲理散文。

一如他所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熱愛真理的梭羅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但又不僅僅侷限於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他追求一種“簡單、獨立、大度、信任”的樸素生活,但在思想上要求自己處在時代的前列。

因此,他在和大自然日夜相處之後,成為了其中的一部分,以奇藝的姿態自由行走,成為“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的自然哲學家。

梭羅的哲理散文,美在理性,美在自然,美在心靈深處的共鳴。他的文字是單純的,也是勇敢的,從而不會使讀者產生庸俗的傷感。他的一聲吶喊,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森林已被砍伐,怎能指望鳴禽歌唱?”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四)“一切知,俱於黎明中醒”

“一切知,俱於黎明中醒”。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作者崇尚原始的野性,一切有毀於大自然的行為他都視為可恥,甚至深惡痛絕,稱之“我之愛野性,不下於我之愛善良。”

望著眼前的湛藍天空,我合上了斷斷續續朗讀了兩個月之久的《瓦爾登湖》,書中最後一句“太陽不過是一顆曉星”還在我耳邊迴盪。

曉星,是早晨的星星吧?能夠在早晨看到星星的天空,一定是乾淨的。能夠在早晨看到如星星一樣的太陽,一定是幸福的人,也是幸運的人。

賞讀《瓦爾登湖》:一片冰心在玉壺

(《瓦爾登湖》作者梭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讀《紅樓夢》:一個名媒正娶的正室搞不定一個丫環出身的小妾?

他是南宋間諜也是紅襖軍戰將,《金史》給他立傳,他是怎麼死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