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瞭望|因為熱愛入局漢服

如今,瞭解漢服的人越來越多,氛圍更加包容

除了國內客戶,海外訂單也不少。在國外讀書的中國留學生是常客,他們不僅熱愛傳統文化,還把中國文化自豪地穿在身上,展示到國際舞臺

曹縣有漢服及上下游相關企業2000多家,原創漢服加工企業超過600家,銷售額佔到全國同類市場的近三分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以秒計數,飛向這裡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張昕怡

穿著漢服騎摩托,這是“90後”女孩舒秋紅一天的開始。

對她而言,這不違和。身著漢服,就像一句對傳統文化的大聲告白。

相關統計顯示,像她一樣的中國漢服愛好者數量不斷增長,2021年,約有六百多萬人“入坑”漢服,市場銷售規模破百億。

分享漢服日常穿搭、身著漢服“打卡”拍照……不知不覺間,“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的古風時尚融入現代生活,拓出市場新局。

瞭望|因為熱愛入局漢服

參加上巳節雅集活動的漢服愛好者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2021年4月14日攝) 李一博攝/本刊

源於熱愛

作為一名漢服愛好者,舒秋紅一年四季盡是廣袖羅裳。

她對古風的喜愛與生俱來。出生於貴州苗寨,舒秋紅自小就對外婆頭上叮咚作響的苗族銀飾充滿好奇,傳統服飾上繁複精美的繡花也總能引她關注。後來到山東濟南求學,發覺大明湖畔的美景與她熱愛的古風服飾相得益彰,於是在此安定下來。

“感受到最大的變化是社會越來越接納。”舒秋紅說,過去穿著漢服走在路上,會引來各種目光。如今,瞭解漢服的人越來越多,氛圍更加包容。

艾媒諮詢資料顯示,目前,45。2%的中國網民比較瞭解漢服、能辨別漢服的基本形制;40。8%的網民對漢服有大概的認識、能辨別出漢服;對漢服完全不瞭解的網民僅佔1。9%。

出於熱愛,舒秋紅開了一家小店,賣漢服,還賣她手工製作的簪花、首飾。“大部分顧客是年輕人,我和好多顧客都成了朋友。我們有相同的愛好,都想把漢服的美傳播出去。”舒秋紅說。

在漢服愛好者們看來,願意接觸、推廣傳統服飾的人越來越多,漢服已然“出圈”。生活在重慶的謝穎,自小就有個武俠夢。2017年,她開始關注並喜歡上漢服,為了實現“漢服自由”,謝穎乾脆開了一家漢服網店“兮言坊漢服”,和網上的“同袍”們分享自己的快樂。

店鋪剛開時,人氣並不足。為了設計出滿意的款式,謝穎幾乎翻遍漢服書籍,《中國服飾史》《中國經典紋樣圖鑑》等經典她都如數家珍。她想在保留傳統服飾設計的基礎上,將對漢服的理解融入日常生活,提高衣服的穿著率。

短短兩年,店鋪粉絲量漲到3萬多人,店裡最受歡迎的款式賣過兩千多件。“這份事業源於我對漢服的熱愛,讓我倍感幸福的是能夠把傳統服飾的美分享給更多人。”謝穎說。

“新中式”成爆款

唐制的齊胸襦裙,宋制的三襉裙,明制的馬面裙……山東德州武城縣,在趙秀麗和丈夫宮寶海經營的定製漢服工作室“老宮裁縫鋪”裡,陳列擺放著不同朝代的精美漢服,儼然一座民間“漢服博物館”。

其中,一襲棗紅色繡有龍紋式樣的“蟒袍”最為亮眼。這是趙秀麗比照孔府舊藏文物明代誥命夫人的賜服,一比一製作的限量款。這款“蟒袍”樣衣很少有人訂做,趙秀麗卻一直把它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作為對傳統服飾的致敬。

“過去經常去逛博物館,也買書來看,學習傳統服飾的知識和門道。現在只要客戶提出需求,看到圖片,我們就能做。”宮寶海說,他們只做傳統漢服,網店有著穩定且充足的客源,近兩年,漢服的消費群體更加多樣,除了年輕女性,也有男性光顧,有些漢服愛好者每個季節都會在他們家定製幾身衣服。

創業8年,從最開始的夫妻二人,“老宮裁縫鋪”已經發展成為20多人的團隊,每月產量穩定在1000件左右,網店擁有9萬多粉絲。

除了國內客戶,海外訂單也不少。趙秀麗說,中國留學生是常客,他們不僅熱愛傳統文化,還把中國文化自豪地穿在身上,展示到國際舞臺。

古風文化的復興,不僅帶動漢服行業發展,也把漢服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符號播撒了出去。近些年,傳統服飾與現代衣物相碰撞的“新中式”風格,以更溫和的方式、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形制,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

山東濟寧曲阜市,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萬仞宮牆”之外有一家小而美的漢服店。店名“昕漢唐”通“新漢唐”,人稱“四姐”的老闆娘陳德春,操著她標誌性的爽朗笑聲穿梭在顧客之中,推薦適合他們的“新中式”服裝。

十幾歲時,陳德春開始學習量體裁衣。在孔子故里成長,她耳濡目染傳統服飾的規矩。在她心中,唐代明豔,宋代典雅,明代端莊……各有特色,但目前最受市場歡迎的還是在傳統服飾基礎上進行改良的“新中式”。

“‘新中式’是結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再加上設計師個人風格的產物,既實用,又不乏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市場上的‘爆款’。”陳德春說,傳統文化元素,加上現代布料、剪裁以及技術,正源源不斷給“新中式”服裝輸送創意。

“四姐”原創漢服工作室的生意每天都紅火。“我從孔子博物館展出的《三聖圖》中獲得靈感,最近準備量產一批新布料,把《論語》印到布上,設計更具文化特色的服裝。”陳德春笑著說。

大集鎮有關於漢服的一切

曹縣,古風經濟繞不開的熱詞。

一座位於山東西南部的小縣城,被一句令人上頭的“喊麥”帶火後,細細品讀,人們竟發掘出它“一喊而紅”背後不聲不響的魅力。

據統計,目前曹縣有漢服及上下游相關企業2000多家,原創漢服加工企業超過600家,銷售額佔到全國同類市場的近三分之一。

曹縣漢服核心產業地帶,位於縣城東南部的大集鎮。置身鎮中心,主幹道兩邊整齊林立著不起眼的店面,後面是生機勃勃的農田,與其他鄉鎮的景色並無二致。然而,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卻以秒計數,飛向這裡。

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僅1。9億元,此後這個資料陡峭上斜,2021年市場規模破百億。蓬勃的漢服市場,滋養了以曹縣為代表的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布料、繡花、紐扣……大集鎮街邊的店鋪各有職能,紡織加工廠更是星羅棋佈。當地從業者說,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包裝發貨,甚至網路直播、運營宣傳,關於漢服的一切,都能在這個小鎮上完成。隨著古風經濟市場不斷增容擴大,曹縣已形成完善的漢服產業鏈。

尹啟行在這裡經營多年。沒回老家前,他在外地做攝影器材銷售,是個漢服圈外人,這並沒妨礙他把這門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如今,他在曹縣大集鎮經營著一家繡花廠和印花店,還運營漢服樣衣工作室以及多家網店。

“最忙的時候,貨壓著做不完,催單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尹啟行說,為了趕量而加班加點的粗放式生產已逐漸成為過去。現在自家企業聘請專門設計師設計圖案,也成立個人漢服樣衣工作室,加強了在原創領域的發力。

像尹啟行一樣的漢服從業者還有許多。在這裡,漢服不再是小眾的興趣,也不僅僅是養家餬口的手段,而是地方產業經濟的支柱。據統計,我國現有漢服相關企業近3500家,古風經濟正進一步破圈、勃發。■

【來源:新華社】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