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再讀兒女英雄傳才懂,十三妹富貴圓滿的結局,暗藏被征服的悲劇

《兒女英雄傳》

又名《金玉緣》、《俠女奇緣》、《日下新書》、《正法眼藏五十三參》

全書四十回

正文前有一回《緣起首回》。作者燕北閒人

原名文康。

作者在《緣起首回》中透露出他的創作意圖

“兒女英雄”四個字

如今世上人大半把他看成兩種人、兩種事

誤把些使氣角力、好勇鬥狠的認作英雄

又把些調脂弄粉、斷袖餘桃的認作兒女。所以一開口便道是

“某某英雄志短

兒女情長

“某某兒女情薄

英雄氣壯

”。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

才成就得兒女心腸;

有了兒女真情

才作得出英雄。

作者認為

“兒女”與“英雄”乃是一體之兩面

缺一不可

真正的

“兒女”

必須透過

“英雄”事業方能成就

真正的

“英雄”

必須具有

“兒女真情”。為此

他要塑造出集

“兒女”“英雄”於一身的人物形象。可是

緊接著他又把

“英雄至性”、“兒女真情”與“忠孝節義”觀念結合起來

認為英雄心、兒女情就是三綱五常之類的人倫道德

這就使所謂的

“兒女”“英雄”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封建說教。

再讀兒女英雄傳才懂,十三妹富貴圓滿的結局,暗藏被征服的悲劇

文康與曹雪芹在身世經歷上有相似之處

一身

親歷乎盛衰升降之

故於世運之變遷

人情之反覆

三致意焉

”。但他並非像曹雪芹那樣

痛定思痛

對人生做深沉的思索

對社會現實做深刻的揭露

而是秉忠孝節義的創作意念

“悔其已往之過

而抒其未遂之志

”。

雖是

“有感於《紅樓》”

卻採用相反的筆調敘寫。結果

“前者是以血淚蘸和著往事寫成

後者是以失望所激發的幻想寫成。所以前者是一幕驚心動魄的人間大悲劇

後者卻是比較庸俗的夫榮妻貴的大喜劇

”思想認識的差異

導致了作品內容的迥異。

《兒女英雄傳》講的是康熙、雍正年間

安驥因父親被河工總督陷害

不遠千里

持銀相救。途經能仁寺遇難

幸逢俠女十三妹相救得免

困在寺中的村女張金鳳也同時脫難。十三妹作媒

安、張二人結為夫妻。

十三妹名何玉鳳

是一位出自將門、智勇蓋世的俠女

其父被權貴紀獻唐所害。她奉母逃難

避居山林

廣交豪傑

伺機復仇。安父得救後

尋見何玉鳳

告知紀獻唐已被朝廷誅殺。何玉鳳聞知後

見父仇已報

母親已逝

自念孤身在世

了無生趣

先欲自殺

未遂;

又立志出家

後經眾人多方勸說掇合

才嫁給安公子。安公子得賢妻贊助

連中舉人、進士

欽點探花及第

位極人臣

政聲載道。何玉鳳、張金鳳親如姊妹

後各生一子

安家書香不斷。

再讀兒女英雄傳才懂,十三妹富貴圓滿的結局,暗藏被征服的悲劇

十三妹是作者塑造的十分成功的俠女形象。第五回中

作者這樣概括她的

“兒女英雄”性格

“原來這人天生的英雄氣壯

兒女情深

是個脂粉隊裡的豪傑

俠烈場中的領袖。她自己心中

又有一腔的彌天恨事

透骨子裡酸心

因此上雖然是個女孩兒

激成了個抑強扶弱的性情

好作些殺人揮金的事業。路見不平

便要拔刀相助;

一言相契

便肯瀝膽訂交;

見個敗類

縱然勢焰熏天

她看著也同泥豬瓦狗;

遇見正人

任是貧寒求吃

她看得也同威鳳祥麟。

分明是變化不測的神龍

好比那慈悲度人的菩薩。

小說用一系列的情節展示十三妹的性格

悅來店手提巨石

能仁寺刀殲兇僧

月下做媒

陌路贈銀

雕弓護送

表現出十三妹的俠義心腸、慮事周密和武功高強。然而

此時的十三妹仍是露尾藏頭

神蹤難

覓。接著

安學海辭官親訪

“酒合歡義結鄧九公”

連環計設局賺俠女

我們才知十三妹原來是將門之後

胸懷深仇大恨

避居深山是為了隱身報仇。

至此

我們方明白她何以能威震江湖

又為何行蹤詭秘

且為何性格異常。

再讀兒女英雄傳才懂,十三妹富貴圓滿的結局,暗藏被征服的悲劇

小說寫到這裡

光彩奪目的俠女十三妹消失了

代之而起的是溫存賢良的何玉鳳。

剛強的十三妹變成了柔弱的何玉鳳

雖然有點突兀

但也不是毫無邏輯。十三妹出身名門

是大家閨秀

從小受到正統的文化教育

封建倫理觀念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她的潛意識中

在能仁寺那樣險惡的環境裡

她還能想到

“男女授受不親”戒條

不願用手去攙扶雙腿捆得麻木的安公子

只用雕弓去託他。

在大仇已報、心願已了的情況下

復仇的精神支柱倒了

潛意識中的封建倫理思想就冒出來了

加上鄧九公、安學海、張金鳳等人的規勸

更重要的

安公子也是她內心喜歡的人。

這樣

十三妹就很自然地變成安太太了。這種變化雖然合情合理

但十三妹原有的

“俠烈”之風喪失

個性泯滅

趨於庸俗脂粉

再也生動不起來了。十三妹最後夫貴妻榮

生兒育女

在文康看來是圓滿的喜劇

在我們看來十三妹和白玉堂一樣,是被封建觀念征服,被世俗同化的悲劇。

再讀兒女英雄傳才懂,十三妹富貴圓滿的結局,暗藏被征服的悲劇

《兒女英雄傳》歷來最為人稱道的是小說的語言。它以流暢、純淨、優美的文辭

仿照評書人的口氣進行描寫

繪事狀物

有聲有色

言談對話

在在傳神。尤其是運用漂亮、活脫、揮灑自如的北京口語、俚俗民諺

肆意暢達

活靈活現。

作者善於根據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去編織言辭

如安公子的迂腐纖弱

十三妹的率性坦直

張姑娘的深心周慮的宛轉流利

鄧九公拙於心計的豪放爽快

安學海不苟言笑的沉穩歷練

張親家太太的笨嘴拙腮的橫裡打岔

乃至於蠢婦村夫的市井粗語

兇僧惡盜的油嘴滑舌

無不一一精到傳神

如見其人

如聞其聲。

《兒女英雄傳》的武功描寫

以細膩見長

驚險、精彩。

《兒女英雄傳》還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廣闊的清季士風民俗的圖畫。書中從京畿遠鎮、市井山林

到貢院科場、廟市風塵;

從達官顯貴、秀閣千金

到販夫走卒、遊民強盜;

從官場、綠林

到喜喪風俗

描繪的場景

涉及的範圍

形形色色

五彩斑斕

相當廣泛和豐富多彩。

再讀兒女英雄傳才懂,十三妹富貴圓滿的結局,暗藏被征服的悲劇

《兒女英雄傳》在藝術上也有缺陷。

作品議論過多且長

不但書中人物議論

作者本人也大發議論

借議論散佈說教

無形中損害了小說的結構

干擾了情節的發展和節奏。小說前半部陽剛

後半部陰柔

風格前後不統一

小說中的

“兒女”和“英雄”終未能完整地統一起來。

《兒女英雄傳》以獨特的風姿立於清代文壇藝苑之中

它不僅是

“兒女英雄”小說的優秀之作

在一般的社會言情小說中

它也是佼佼者。一些人只看到它不如《紅樓夢》的種種思想欠缺

便大加貶斥

而沒有看到它固有的社會意義、獨特風格和在小說史上的地位

所論過苛

有欠公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