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還在傻傻地背公式解題嗎?掌握這3種題型,玩轉雞兔同籠問題

雞兔同籠問題出現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中,由於解法眾多令許多同學及家長一頭霧水,感覺無從下手,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許多同學是用“公式法”解題,一旦題幹發生變化就蒙圈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什麼人告訴孩子的一句“經典語錄”:孩子,你就把公式背下來,遇到這樣的題一套公式就行了。孩子們把公式記得牢牢的,就是不理解公式是怎麼得來的,一遇到實際問題發現公式根本就“套”不上。其實瞭解了雞兔同籠問題的實質,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很好解決了。

還在傻傻地背公式解題嗎?掌握這3種題型,玩轉雞兔同籠問題

雞兔同籠問題基本型別大概分三類,弄清了這三類的數量關係及解題技巧就能輕車熟路,輕鬆搞定了。

型別一:相減求出“一份差”的型別。

這個型別是《孫子算經》中的原題型別,也是雞兔同籠的原始型別,《孫子算經》中是這樣記載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雞和兔在同一個籠子裡,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的雞和兔各有幾隻?教材中介紹了“列表法”,這種方法適於解決數量較少的問題,在“你知道嗎”這個板塊還介紹了《孫子算經》中的“抬腿法”,這種方法不便於理解。最好用的方法莫過於“假設法”了。也就是假設這35只都是雞,那麼小動物的腿就應該有2×35=70(條),而籠子中的腿實際上是94條,為什麼會相差94-70=24(條)腿呢?是因為我們把4條腿的兔子都

當做

2條腿的雞了,這個時候就要求出“一份差”,也就是1只雞和1只兔相差多少條腿,相差4-2=2(條),可以想象,將一隻雞添上2條腿就可以變成一隻兔,下一步就是解題的關鍵了,籠子中假設和實際一共相差了24條腿,而一隻雞和一隻兔相差2條腿,算一算24中有幾個2,有幾個2就有幾隻兔,24÷2=12(只)這樣兔子的只數就算出來了,那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計算步驟見下圖)

利用這個解題思路,可以解決所有的雞兔同籠的基本型問題,無論題中的數學資訊怎樣變化,都要解決“總差”和“一份差”,相除就能求出其中的一個量,記住,假設全是雞先求出來的是兔,假設全是兔先求出來的是雞。如果數學資訊改成了“龜和鶴”、“三輪車和小汽車”、“蜘蛛和蚱蜢”都是用這種假設法,知識雞和兔的腿數在變化,其他的解題思路是不變的。

還在傻傻地背公式解題嗎?掌握這3種題型,玩轉雞兔同籠問題

型別二:相加求出“一份差”的型別。

有一些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是用雞兔同籠的“假設法”解決的。例如:一次數學競賽共20題,答對一題加5分,答錯一題扣3分,小麗得了60分,她一共答對幾題?這是典型的雞兔同籠問題的變型題,這類問題的解題關鍵是“答錯一題扣3分”這個數學資訊的理解。這類題仍然用假設法,假設全做對應

5×20=100(分),假設和實際相差100-60=40(分),總差是40,一份差是多少呢?要理解“答錯一題扣3分”,指的是答錯一題不僅5分不能得到,反而要從已有得分中扣掉3分,那麼一份差就是5+3=8(分),所以,計算一下40中有幾個8,就是答錯了幾道題:40÷8=5(題)。這類問題的關鍵是“一份差”是用加法算出來的而不是兩數相減得來的。解答步驟見下圖。

還在傻傻地背公式解題嗎?掌握這3種題型,玩轉雞兔同籠問題

型別三:用“分組法”解雞兔同籠問題。

有一些數學問題用四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是沒有辦法完成的,比如“百僧吃百饃”問題:100

個和尚吃100個饅頭,大和尚1個人吃3個,小和尚3個人吃1個,問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如果用“假設法”就會出現1個小和尚吃三分之一個饅頭,學生無法計算。這時候用分組法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方法。因為100個和尚吃100個饅頭,相當於平均1人吃1個饅頭,如果開飯的時候讓1個大和尚帶領3個小和尚為一組去領饅頭,就是4人吃了4個饅頭,也是平均1人吃1個饅頭,這時候就可以用分組法解答了。4個和尚一組共有100÷(3+1)=25(組),每組有1個大和尚,大和尚共有:1×25=25(人),每組有3個小和尚,小和尚共有:3×25=75(人)。具體解題步驟見下圖

還在傻傻地背公式解題嗎?掌握這3種題型,玩轉雞兔同籠問題

學會了以上三種基本方法,就能玩轉小學的雞兔同籠問題了。最後再囉嗦依據,千萬別在傻傻背公式解雞兔同籠問題了,重要的是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