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Part 1 哲學家的故事與系統1系統2

有一架倒黴的小飛機,正在天上飛的時候,突然發動機出故障了。

機長就扭過頭瞅瞅他的乘客,乘客四個人,一個醫生、一個畫家、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哲學家。

機長就說了:“各位對不住,你們也看到了,咱這小飛機快完蛋了,現在你們跳下去一個,興許還有救。”

沒辦法,在天上就得聽機長的啊。但是誰不想活命?臨死前好歹要掙扎一下。

醫生說了:“我活下來能治病救人,病人都需要我。”

畫家說了:“我的作品剛上了巴黎畫展,祖國的藝術事業不能沒有我。”

物理學家說了:“如果我死了,人類殖民火星的計劃,要推遲好幾年呢。”

最後剩下哲學家,他說:“哲學……哲學這玩意兒我一兩句話還真說不清楚。

“哎,我說機長,這些椅子能拆掉嗎,椅子都扔下去、行李也統統扔下去,這樣還需要人跳飛機嗎?”

哲學家表現出來的小聰明,表現了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懷疑精神。注意,不是那種存心找茬的懷疑。

為了詳細瞭解這種懷疑精神,我們可以聽聽人類學家們關於“系統1和系統2”的論述,他們把人類的思考和行動分成兩種型別,分別是系統1和系統2。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系統1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做的那些自發的,或者反應式的判斷,沒怎麼經過思考。

比如一個訓練有素的飛機駕駛員,他能輕鬆搞定複雜的機器,常見的突發狀況已經見怪不怪了,幾秒之內解決問題,每年把幾萬人送到目的地。

再比如,在風景秀麗的景區騎腳踏車,只要條件允許,你肯定不會眼睛直勾勾盯著路面,而是看看左邊農戶養的雞鴨鵝,再瞅瞅右邊騎馬的帥哥美女長什麼樣子,不會時刻想著要保持車子的平衡。

在這兩種情況下,開飛機和騎車子,已經內化成技能了,不需要過多的思考。

這些經常做、反覆做的事情,就被稱為系統1。

而系統2面對的則是不熟悉的情況,比如第一次開飛機的駕駛員,面對複雜的機器儀表盤,做好基本的操作已經不錯了,緊張得手抖腿抖那都是輕的。

再比如你開著車去上班,正好領導打電話過來討論重要的問題,於是你們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

到了公司,你和老闆的通話內容肯定記得一清二楚,但路上那幾百個駕駛動作一定忘得一乾二淨。

那麼對你來說,開車就屬於系統1處理的事情,和老闆打電話則屬於系統2,大腦得高速運轉,才能應對老闆的電話。

所以說,系統2是反思式思維,需要深思熟慮才能解決問題。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系統1和系統2各司其職,各管各的,理論上看起來十分美好,但是兩個系統都有壓倒另一個的能力。

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需要做的決斷越來越多,兩個系統的解決方案經常打架。

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那架小飛機,當機長說需要跳下去一個人的時候,醫生、畫家、物理學家馬上開啟了系統1。

他們的本能反應是,我不要死、不要跳下去。怎麼辦?於是拼命展示自己的價值。

只有哲學家開啟了系統2 ,只有他在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要跳下去一個人?有沒有替代方案?

批判性思維就是運用系統2來解決問題的,包括反思和改善系統1。

哲學家的懷疑精神,是養成批判性思維首先應該具有的品質,也就是多問問“為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一下批判性思維,四個部分,分別是論題與結論、理由和證據、非演繹邏輯和演繹邏輯。

Part 2 論題與結論:勒布朗的抉擇

現在開啟手機,你就能看到無窮無盡的資訊和內容,那麼,你的見識和判斷力,因此提高了嗎?有的人提高了,有的人沒提高。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技能:分清楚事實,看清楚結論。

一個人說幾句話、寫一篇文章,只要是在傳遞觀點,都包含事實和結論——我和你在討論什麼事情,我要讓你相信什麼說法,都包含在其中。

論題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叫“是什麼的問題”,第二類叫“應不應該的問題”。

“讓孩子學一門兒樂器,是不是對他的數學學習有幫助?”“北京大學法學院的教育水平怎麼樣?”“2016年全球各個國家的軍費總和,是多少?”

這類論題屬於第一類,稱為“是什麼問題”,往往有標準的答案。比較好回答,相當於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另外一類論題,稱為“應不應該問題”,比如“現代國家應不應該增加軍費?”“對醫療補助欺詐,我們該採取什麼措施?”“學校怎麼開展性教育?”

對這些問題,很多人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並且能搬出一大堆理由。

“應不應該”這類問題討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該有什麼不該有。

這裡面的倫理難題和道德難題很多,難以有標準的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說,在聆聽別人說話、或者看一篇文章的時候,要看清對方的論題屬於哪一類,“是不是問題”還是“應不應該問題”。

插句題外話,很多文章都喜歡把標題命名成“是不是問題”,文章裡再討論“應不應該問題”,或許這樣顯得氣勢足,有深度。

下次你開啟微信訂閱號列表的時候,可以先花上兩分鐘看看,有哪些文章屬於這種情況。

它起了一個觀點鮮明的標題,往往和你有共鳴,然而點進去看,才發現人家要和你討論的問題特別有深度,甚至推給你一個廣告。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還有一個在論題裡做手腳的常見套路,我們聽這樣一句話——“根本就不該建核電廠,因為核電廠裡那些危險的核廢料會汙染環境。”

聽上去是不是極有道理?但如果硬要給它挑刺兒的話,你能找出破綻嗎?

這裡省掉的假設是:一個美好的環境比核電廠帶來的能源重要。有這個假設在,那句話才成立。

如果說,你願意犧牲一部分環境,來建一個核電站,這句話在你這兒就不成立了。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價值觀假設,就是價值觀隱含到論題裡面,如果你不明就裡地接受了他的結論,就是不明就裡地接受了他的價值觀。

舉個實際的例子。只要你看NBA,想必早就聽到了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轉會洛杉磯湖人隊的訊息。

早在8年前,2010年,詹姆斯離開騎士隊,轉會熱火隊的時候,體育媒體就炸開鍋了,支援他貶損他的都有。

有兩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第一篇文章名叫《勒布朗·詹姆斯的抉擇:對家鄉父老的殘酷打擊》,第二篇名叫《NBA球隊老闆支援勒布朗·詹姆斯的抉擇》。

僅僅聽到兩篇文章的名字,就應該判斷出這裡面火藥味兒十足。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詹姆斯的家鄉父老如何看待他轉會呢?我們從第一篇文章裡摘錄了幾句出來,注意,這時候要運用起你的批判性思維,看這夥人是什麼態度。

“週四夜晚,克利夫蘭體育界經歷致命一擊,痛徹肝腸。在長達一小時的全國電視節目專訪中,勒布朗說他要離開克利夫蘭去邁阿密。

“那些曾經支援他的人,都被他玩弄了,現在,所有的克利夫蘭人都認識到了勒布朗的不平凡之處。他考慮的僅僅是自己,勒布朗公開了這一切,他奉行的是唯我主義的行為路線。”

這麼聽下來,勒布朗就是個十足的壞蛋、卑鄙的小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一點人情味兒也沒有。

但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再來聽聽NBA球隊老闆的說法:

“對勒布朗·詹姆斯漫天的批評,我感到十分奇怪。所有的俱樂部都渴望得到這樣的球員,我本人也是這樣。但我尊重他的選擇,任何人都沒有裁決他的權利。當然,他離開某一支球隊的決定都會惹得很多球迷不快,都會被一些人當作十惡不赦的行為。

“但是,我們要基於他在球場上的成就來看待他的選擇,贏得這個時代的是運動員,而不是吵得最兇的主持人和商人。勒布朗何錯之有?”

這就是從第二篇文章中摘出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兩篇文章的感覺針鋒相對,詹姆斯的家鄉父老滿腔怒火,因為他們潛意識裡認為勒布朗的行為是背叛。

而球隊老闆看起來剋制得多,理由他也說了,球員有選擇的權利,追求自己球場上的價值,沒有人能評判。

當然,很多利用價值觀假設的文章寫得沒有這麼明顯,你需要仔細分析這裡面的關聯,得出自己的結論。

Part 3 理由和證據:調查和資料的陷阱

想說服一個人,你需要一個理由,越有力越好。不過,當有一個人試圖說服你的時候,你需要分辨一下他的理由,是真的有力,還是假的有力。

有些籃球運動員說他們發現了一種便宜好用的裝備,可以提高投籃命中率,他們管這種東西叫“前進頭箍”。

據說,製作這種頭箍所用的材料,可以和大腦中主管運動的區域相聯絡,大大增強運動員在投籃時的注意力。

在電視鏡頭中,一位著名NBA籃球運動員說:“我現在不戴‘前進頭箍’不能打球,每投一次球,我都能確切感受到籃球飛往球框的中心。”

這樣的事情你信嗎?如果一開始就字斟句酌地看待這段話,你肯定一早就發現了問題:這充其量只是一個人的一段經歷,有多大的代表性?

運動員是不是確實提高了投籃命中率,如果是,這是不是偶然事件?鏡頭前說話的運動員是不是特意挑選的?

居心叵測一點兒,我們還可以質疑這個說好話的運動員,他有沒有收取商家的好處?

雖然能提出這麼多問題,但我們也得承認,生活裡大部分的觀點,都是這樣被論證的。

比如,朋友說,“昨天上映的那個電影很好看,真的,推薦你去看。”“我在淘寶上買了件衣服,特別好看,推薦給你。”

培養批判性思維,我們得明白這樣的理由,這樣的證據,不是百分百靠譜的。

但我們不得不經歷這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網際網路上的軟文深諳這個套路,幾個孤立的理由擺在一起,再一渲染,可打動人了。

如果你不想上當,就得需要批判性思維。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生活中常見的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甚至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都不能成為我們確信一件事情完完全全的證據。

那麼高階一點兒的呢?研究報告、研究資料什麼的,有警惕的必要嗎?聽一下這段文字,同樣,注意運用起你的批判性思維:

“酒鬼生的孩子,是不是也更容易成為酒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去到了民間戒酒互助協會,匿名抽取了451個人,看看其中有多少人,父親或者母親是酒鬼,或者父母都是酒鬼。”

這些人集中來自東部的省份,當地協會的負責人要求他們自願填寫這樣的調查表。調查發現,77%的調查物件將他們父母當中至少一個人歸入酒鬼之列。

這項研究還從上述省份中隨機調查了415名宣稱自己不酗酒的人。在這些酒癮不大的人當中,23%的人說他們父母當中至少一個人是酒鬼。”

這段文字是一個研究報告的簡述,這些東西你肯定不陌生。

在大部分人每天閱讀的文章裡,77%、23%這些數字就是文章觀點的強有力證據,的確,它們非常有力,但現在我們來嘗試著推敲一下。

最明顯的,接受調查的酒鬼來自東部地區,他們是否就能代表全國的酒鬼呢?

恐怕不盡然,材料裡說他們來自戒酒互助協會,那麼他們比起那些沒有來協會的酒鬼,情況是不是有點不一樣?起碼他們有戒酒的願望。

而且這些酒鬼是自願接受調查的,這說明他們比較開朗,但還有內向的、不敢來參加調查的酒鬼呢,他們的父母,可能也是內向的酗酒者。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所有的這些因素加起來,都會影響到材料的可信度。

這樣的事情不勝列舉。我們要給自己提個醒兒,當發現材料裡言之鑿鑿地用數字說話的時候,它不一定說的就是真話。

再舉個例子。醫生對癌症病人說:“你的情況有點麻煩啊,跟你情況差不多的病人,大多數只活了十個月。”

醫生說的是實話,確實,活十個月的病人最多。病人聽了這樣的話,多半會覺得自己命不久矣。

但如果醫生說得詳細一點兒,說“活十個月的病人最然最多,但還是有例外的情況,有幾個病人堅持和病魔鬥爭,活了挺長,活到了80歲。”

這樣的話對病人來說是鼓勵,是積極的。

當然,這套說辭可以被賣藥的廠家拿過去利用,說吃我們這個藥,癌症病人平均能多活10年。

但真實情況可能是,少數幾個身體好的活到了80歲,大多數依然只有十個月,但平均下來,確實是十年。

面對類似這樣的數字陷阱,我們也要用批判性思維去懷疑,去拷問。

Part 4 非演繹論證:探案劇的意外結局

非演繹論證是什麼?咱們來打個比方,一聽就懂了。

我們都看過不少探案題材的影視劇,裡面經常有類似這樣的劇情:

一個剛結婚不久的女孩兒被人殺了,屍體被扔到了郊區的荒地裡。

拋屍現場收拾得很乾淨,沒給警察留下什麼線索。警察只好去調查走訪女孩兒的親朋好友、鄰居同事。

發現女孩兒生前經常和丈夫吵架,吵得兇了,丈夫甚至威脅說要殺了她,還被鄰居聽到了。

這麼說,丈夫有殺人的嫌疑啊,警察順藤摸瓜去查女孩兒的丈夫,果然找到了更多不利於丈夫的證據。

比如在丈夫車上找到了一把刀,這把刀和屍體上的傷口十分契合,而且案發那天,丈夫沒有上班也沒有和朋友在一起,看起來有充足的作案時間。

反正所有能發現的線索,都指向丈夫,指向丈夫殺了他妻子。

真的是狠心的丈夫殺了妻子嗎?當然,影視劇真這麼演就太乏味、太沒意思了,完全體現不出警探主角的聰明頭腦和破案智慧。

就在丈夫第二天就要上法庭或者承受不住壓力自殺的時候——轉折終於來了!

警探主角苦思冥想,終於破解了案件的真相,真兇不是倒黴的丈夫,而是某個變態的情敵毀屍滅跡栽贓陷害之類的,總之情節反轉得很厲害,足以讓觀眾大呼過癮。

真兇馬上落網,之前堅持認定這事兒沒跑的警察和吃瓜群眾大吃一驚,冤假錯案差點就釀成了。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我們舉這個例子,當然不是為了研究影視劇的情節設定。

在這個案子裡,警察們的證據和信念,影視劇營造給觀眾的感覺,最後主角強力扭轉案件的結局,突出顯示了非演繹論證最重要的特點。

就是它的論據只支援結論,不能完全地、百分百地證明結論。非演繹論證的論據只支援結論,並不能證明結論。

它支援的效力有大有小,比如說,警察懷疑丈夫殺了妻子,因為發現之前這對夫妻經常吵架,丈夫經常威脅妻子要殺了它,這會兒當然有理由去懷疑丈夫。

如果發現的不是小夫妻經常吵架,而是在兇案現場發現了一把帶有丈夫指紋的刀子,妻子就是被這把刀捅死的。

這時候,丈夫的嫌疑“蹭”地就漲起來了,可以馬上逮進去。

這兩種情況,雖然不是直接確認就是丈夫殺了妻子,但指控“丈夫是兇手”的效果有高有低。

批判性思維的重災區就在這裡,一些效果比較強的非演繹邏輯會迷惑你,讓你認為它說得有理有據、不容辯駁,好像“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但其實,他的論據只是支援了它的結論,並沒有做到完全的證明。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我們已經知道了非演繹論證的特點,接下來具體探討一下“錯誤歸因”。在非演繹論證裡,它是一個重災區,你幾乎每天都碰得到。

“錯誤歸因”的原理聽上去很簡單,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原因硬是歸到別的事情上。

舉個例子,經濟學家經常把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姑娘身上裙子的長短聯絡在一起,據說它們之間是反比的關係。

如果經濟狀況非常好,一直在增長,女性裙子的下襬就會逐漸往上移,越來越短;而如果經濟破敗、一片蕭條的話,代表潮流的時髦裙子就會把下襬拉回到膝蓋下面。

按照經濟學家們的說法,這條經驗在很多國家得到了驗證,屢試不爽。

如果你在一個地方,觀察到女孩兒的裙子遮住了小腿肚子甚至遮住了腳踝,天,那可想而知,這個國家的經濟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了。

那怎麼解決經濟衰敗的問題呢?

方法很簡單,既然經濟水平好壞和姑娘裙子的長短呈反比關係,只需要強迫設計裙子的設計師,一律把今年新款的裙子都弄得很短,那樣距離經濟復甦就不遠了!

這當然是個經濟學裡面的段子。在有些國家,確實能觀察到女性裙子的長短和經濟水平的發展成反比關係,這是由經濟發展變化而引起的消費變化。

人們手裡錢吃緊,傾向於買實用性大的衣服,漂亮但不實用的衣服還是暫時不買了。

但不能說,經濟發展變緩是由於女性買長裙子不買短裙子引起的,逼迫設計師把下襬提高就能挽救經濟頹勢嗎?當然不可能。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這就是錯誤歸因的謬誤,把一件事的原因錯誤地歸結到另一件事情上。我們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科研人員最近得出結論,每天吃兩個橙子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研究人員研究了13個有抑鬱症感覺的病人,這些病人每天都吃兩個橙子,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3周的時間。

“13個人中間有9個人報告說,他們的抑鬱症狀已經有所改善。科研人員猜想,橙子裡富含的檸檬酸和維生素C刺激了人體中血清素的產生,有助於戰勝抑鬱症。”

這段話聽上去怎麼樣?是不是條理清楚、有理有據,還有科研人員和看似嚴謹的科學實驗背書?

但是它同樣也經不起推敲,報告裡只說這些病人每天都吃橙子,那除了橙子,他們是不是每天也吃別的東西?

這些人是不是住在一起,住在一起的話,他們是不是每天都集體參加了什麼活動,打打球唱唱歌什麼的,這些事情可能緩解了抑鬱症。

而研究人員只是盯著橙子,把抑鬱症病情緩解的功勞都記在了那些橙子身上。這顯然是不對的,犯了錯誤歸因的謬誤。

類似“吃橙子緩解抑鬱症”的文章,到處可以看見,尤其是稱霸父母長輩朋友圈的文章,比如說,《老軍醫忠告,冬天一定要穿秋褲》、《螃蟹和蝦仁,千萬不能一起吃》等等。

經典的套路都是舉幾個駭人聽聞的例子,不穿秋褲到老了 腿腳不舒服甚至截肢啦,螃蟹和蝦仁混在一起吃,結果有人口吐白沫生病住院啦,完了告訴你千萬一定要這樣做,千萬不能那麼做。

這樣的文章篇篇還都是十萬加。但事實真是這麼回事兒嗎,腿腳截肢不一定是不穿秋褲引起的,食物中毒就一定是螃蟹和蝦仁的錯嗎,中毒的人自己是不是身體有毛病呢?

一個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總有很多人湊在一起嘰嘰喳喳說得熱火朝天,但這些零碎的觀點大都是非演繹論證,只能去支援某個結論,並不能說明結論。

而且很多人的意見還錯置了因果關係。看了一圈發現確實挺好看的,但是對找到答案沒起到多大作用。

Part 5 演繹論證:肯定前件與否定後件

演繹論證和非演繹論證正相反,它的論據完全證明結論,百分之百證明。演繹論證的結構並不複雜,有三種常見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叫肯定前件,舉個例子:

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規模達到了一個億,這個企業就一定是當地的500強企業。我一個朋友開的公司今年盈利了一個億,他的公司就是當地的500強企業。

這就是肯定前件,如果A發生了,那麼B就會發生,現在一件屬於A的事情發生了,那麼B肯定會發生,這是一定的。

第二種方式叫否定後件,還用剛才的例子,到這裡就變成了:

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規模達到了一個億,這個企業就是當地的500強企業。我一個朋友開的公司沒評上當地的500強企業,所以說,他今年的實力不行,還沒掙到一個億。

這就是否定後件,如果A發生了,那麼B就會發生,現在B沒有發生,那麼關於A的事情肯定也沒有發生。

肯定前件、否定後件,這是演繹論證的前兩種正確方式。

第三種方式比它們兩個複雜,叫做連鎖論證,它的大致結構是:如果A發生了,那麼B就會發生,如果B發生了,那麼C就會發生。

現在屬於A的事情發生了,可想而知,我們能推斷出來C肯定也發生了,這事兒沒跑。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比方說,經驗豐富的師傅焊接一個門上的把手,要先上手掂量掂量感受一下。這後面就存在一個連鎖論證的過程:

如果門把手很輕,按照經驗來看,八九不離十是鋁製品,如果是鋁製品,它焊接起來就比鐵製品要難上很多。

所以,現在手上這個門把手比較輕,看來今天的活兒不好乾啊。這就是簡單的連鎖論證,一看就懂。

還有在犯罪探案影視劇裡,主角們經常用到複雜的連鎖論證,看起來非常高階。

比如說,警察在兇殺案的現場發現了一張照片,他們認為這是兇手不小心留下的,對於追查到兇手十分有用,順藤摸瓜查下去卻發現進入了死衚衕,什麼也沒找到。

福爾摩斯過來只看了一眼,便說這照片是假的,你們這幫警察都被狡猾的兇手騙了。

為什麼?因為這張照片是用銀版照相法拍攝的,銀版照相法最早在1837年出現,而生活在1837年之前的人,是不可能用銀版照相法拍照片的。

這張照片上面是誰?是哲學家黑格爾,而黑格爾在1831年就死了。所以說,這件事情的邏輯就是:

這是一張銀版照相法拍攝的照片,只能拍到生活在1837年之後的人,而黑格爾1831年就死掉了,因此,這張黑格爾的肖像照,絕對是假的。

這就是連鎖論證,雖然比較長,但絲絲入扣,讓人不服不行。加上前面的肯定前件和否定後件,我們已經瞭解到了三種演繹論證的有效論證手段。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但別忘了,我們的主題是批判性思維,時刻要有懷疑精神。演繹論證的效力不容辯駁,和它相反呢,就有偽裝成演繹邏輯的謬誤,比如說肯定後件和否定前件。

先來說這個肯定後件,大致的結構是,如果A發生了,那麼B就會發生;現在B發生了,所以,A也發生了。

我們舉一個明顯的例子,比如說,如果一個人讀過魯迅的《狂人日記》,那麼他就肯定知道阿Q是誰,這沒錯兒。

那麼我一個朋友整天“阿Q精神長、阿Q精神短”的,那他肯定讀過《狂人日記》了。

這嚴謹嗎?當然不嚴謹,他可能只是聽別人討論過“阿Q精神”,為了顯得自己有學問,就成天把這個詞兒掛在嘴上。

演繹邏輯裡的肯定後件,並不成立,是一個謬誤。

專家教你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分得清事實,看得清結論!

再來說說否定前件,大致的結構是,如果A發生了,那麼B就會發生;現在A那邊兒什麼也沒有發生,所以說,B那邊兒也肯定不會發生什麼。這也是個謬誤。

咱們換個例子,一個經驗豐富的小偷收了一個徒弟,這天正在教他的徒弟如何踩點兒,師父說:

“你看,那些窗戶裡亮著燈的家庭,就證明裡面有人,我們一般是不去的。”

徒弟馬上發散思維,舉一反三,說:

“那些沒有亮燈的房子,裡面一定沒人,走,師父,我們快上,機會難得啊。”

結果師傅敲了徒弟一腦袋,說:

“笨蛋,沒亮燈,也許有人在裡面睡覺呢!”

這就是小徒弟輕易否定前件給自己招來了倒黴,職業生涯還受到了影響。

所以說,演繹邏輯裡的否定前件,同樣不成立,是一個謬誤。

好了,四個部分的內容到這裡就介紹完畢了,分別是論題與結論、理由和證據、非演繹論證和演繹論證。

當然,修煉批判性思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掌握談何容易。

我們今天的分享,也就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您在遇到這四類問題的時候,權衡一下,做出頭腦清楚的判斷和選擇。

(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