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身著綵衣的瑞獅甜點

泉州網11月11日訊(記者 陳士奇 文/圖(除署名外))從“古早味”小吃,到“補冬”菜,再到中西式甜點,如今在泉州城中,人們總能在不同風味的美味佳餚中,找到不少與“獅”有關的元素。富有寓意的各種“獅元素”被大廚們融入食物的選材、烹調、造型等之中,成為餐桌上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虎咬獅”這個名字來源於它的外形和吃法。

傳統獅子菜名多與外形相關

在閩南傳統的宴席上,常見一道傳統菜,其名字與“獅”有關,為“虎咬獅”。雖名字聽上去霸氣十足,但這道菜的個頭卻不大,相比於老一輩泉州人熟知的“虎咬獅”之名,如今人們更常將之稱為“肉夾包”。

取一個厚度適中的半圓形包子皮,在其一側開口,往裡頭填入一塊肥瘦相間的滷五花肉,撒上一勺花生碎、一點香菜碎,添少許醃酸菜,隨後用手輕輕捏壓,遠遠一瞧,猶如在手中握著一個正在開口咬食的猛獸嘴巴。這活靈活現的“擬獸”外觀,卻並非是誕生“虎咬獅”這個獨特名字的唯一原由。在已過八旬的閩南菜大廚阿暉師傅看來,關於這道流傳已有百年的傳統小吃名字的由來,民間還有個說法,與吃法相關,因為在吃這道小食時,人們往往需要把嘴巴大張,這樣一口咬下,才能把外皮與內餡齊齊納入口中,如此不拘小節的豪邁吃法,正好頗有幾分如虎獅兩獸搏鬥般的氣勢。

“虎咬獅”的外觀看似素樸,但阿暉師傅說,這道既能充當飽腹主食又能作為解饞點心的“古早味”小吃,做起來卻是有些費工夫的。尤其是當中所用的五花肉,為了“逼”出豬肉中的油脂,使之吃起來肥而不膩,不僅在選料時,要挑選肥瘦適宜的豬肉部位,在烹調處理中也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正因如此,雖“貌不驚人”,但“虎咬獅”卻總會在眾多民間重要節慶、喜慶之日的餐桌上扮演重要“角色”,它常會與甜湯一起為整場宴席“收尾”,既表達出宴客主人家對此宴席的用心,也傳達出主人家的美好祝福,讓遠道而來的客人食後能盡興而歸。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做法頗為複雜的“獅子頭”(林可期 供圖)

在傳統淮揚菜中也可尋得一道與“獅”有關的美食,即為“獅子頭”,這道菜也頗受泉州人喜愛。此菜形如其名,圓滾滾的,一個個擺放在盤中,遠觀猶如還未長大的呆萌小獅腦袋。“依照傳統淮揚菜的做法,製作‘獅子頭’的肉餡,是不能用機器直接絞碎的,而是需用菜刀慢慢切,直至把肉塊切成一個個如半顆玉米粒般大小的肉丁。”中餐大廚夏雲詩介紹說,是否以純手工方式製作“獅子頭”,與其選材時需用肥瘦適度的五花肉一樣,都會影響到“獅子頭”的最終口感。雖然用刀切肉耗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但在夏雲詩看來,由大廚用手切出來的肉餡所做成的“獅子頭”,經過文火慢燉,肉餡在煮熟後的口感不似機器絞肉那般粘稠,反而會變得鬆軟無比,更重要的是,肉質還會帶有入口即化的特性。大廚們會應季為“獅子頭”換點可食的“時令配飾”,如將大閘蟹的蟹肉及蟹黃取來,拌入獅子頭的內餡之中,由此製成別具風味的“蟹粉獅子頭”。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牛頭獅”是泉州傳統圍爐菜(許聰穎 供圖)

以“獅”為名的補冬菜

泉州本地有一句“立冬補冬,補嘴空”的俗語流傳至今。其中用來補冬的食材除了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等常見肉材之外,鵝肉亦是其中的一種。

談及製作補冬菜所用的鵝肉時,在粵菜大廚王星看來,有一種鵝肉的品種是較為特別的,其不僅體態壯碩、肉質肥美,鵝頭也會比其他品種大一些,民間也將之形容為“鵝中之獅”,正因如此,這種鵝便有了一個頗為霸氣的名字,即“獅頭鵝”。如今,這種原產自潮汕地區的巨型鵝種,也時常出現在泉州人的餐桌之上。它不僅會被拿來製成滷菜、冷盤,也會被閩南菜大廚們拿來烹製成傳統的閩南菜品。如在迎接冬日來臨時,為烹煮有助於驅寒暖身的補冬肉菜,閩南菜大廚黃阿實師傅說,自己就常會選用獅頭鵝來作為主材,不以滷水燜燒,也不用清水燉煮,他會用以傳統閩南菜中的“薑母燒法”來對獅頭鵝進行烹調處理。黃阿實師傅特別選用通常在立秋後採收的姜,即為老薑,也就民間俗稱的“薑母”,在他看來,有別於其他姜,這類姜有著厚實的外皮,且味道更為辛辣一些,用之烹獅頭鵝,更能增加肉菜的風味。在烹煮薑母獅頭鵝時,黃阿實師傅介紹說,首先是要先對鵝肉進行一番處理,將之切成塊狀後,還需用香油、高粱酒、食鹽、白糖等混合調製的醬汁來對鵝肉進行醃製。待數小時的醃製入味後,再把鵝肉與切片的老薑一同放入鍋中,隨後把鍋放置於爐火上進行加熱烹煮,待鵝肉呈現出金黃色,方可盛出並送上桌來品嚐。

冬日裡親朋相聚補冬,少不了一鍋能給人們提供暖意的圍爐菜。現今在泉州城中能找到的圍爐菜已變化出了諸多“面孔”,不僅所用食材涉獵眾多,根據各家掌勺人的手藝與想法不同,菜品的做法也各有特色。對於不少石獅本地人來說,也有一道名為“牛頭獅”的傳統圍爐菜,亦算得上是補冬時的“不二之選”。雖如今已離開石獅外出工作,但中餐大廚李明師傅說,自己每次返回石獅老家,都會與當地的老朋友們結伴去吃一頓“牛頭獅”。這道帶有“獅”名的火鍋菜品,其實是道與牛有關的鍋菜。那麼因何而得名?她聽聞當地有流傳說法是,由於這道火鍋中最初所用的食材是牛頭上的腮肉,在閩南語中,“腮”與“獅”的發音較為相似,久而久之,當地人們便將這道菜品稱之為“牛頭獅”。與起初所用食材較為單一的做法不同,李明師傅介紹說,如今的“牛頭獅”火鍋中可謂包羅永珍,既有牛肉丸、牛板筋、牛心、牛肚、牛舌、牛肉、牛肉羹等肉材,還會有豆腐、芋頭、腐竹、白蘿蔔、青菜等作為配料,將之投入到配有肉醬、藥材等特調的牛骨高湯之中,置於爐子上持續加熱慢燉。一鍋的葷素食材逐漸融匯在一起,在讓人大飽口福之餘,也令圍爐的人們渾身暖意洋洋,不畏冷風侵擾。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帶有瑞獅圖案的傳統大月餅

惟妙惟肖的瑞獅甜品

在泉州城中,不僅在款待賓客、親朋相聚的餐桌上可以找到與“獅”有關的風味大菜、小吃,一些用來佐茶食用的傳統糕餅、麵點,現今也會被製作師傅們加以改良,由此塑以“獅”形,並融入進各種美好的寓意。

正如在中秋團圓之時所食的月餅,不僅小型的月餅會被甜點師們利用模具來塑造成為醒獅之態,以傳統方式烤制的傳統大月餅,在外觀上,也被閩南糕點師傅們賦予了新的“樣貌”,如餅皮壓制上獅口大張的公獅子造型,或是在餅皮按上開口吐舌的母獅子圖案。同時,內裡也不再使用傳統的五仁餡料,而是填入了鹹蛋黃、肉鬆、麻糬、芋泥、紅豆泥、鳳梨肉等諸多口感迥異的食材,透過內外改良的方式,既讓傳統月餅看起來、吃起來都富有新意,也取與獅有關的寓意賦於月餅之中,使之蘊含有平安納福、招財開運等美好之意。不僅是在過節糕點上“做文章”,私房菜大廚紅臻在過年製作麵點時,為給其增添一些喜慶、吉祥之意,她便在製作時加入了一些奇思妙想,即將麵糰當作“黏土”,經過一番揉捏塑形,一個普通的麵糰便成為一個頗具萌態的卡通醒獅頭。為了讓醒獅頭面點看上去更富有生氣,紅臻師傅笑言,自己還特別用蔬菜、水果來為麵糰調色,由此使醒獅頭的外觀上能帶有紅、藍、黃等不同的明亮色澤。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以風獅爺為造型的甜點

與中式糕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現今在城中西式甜品店中可尋得的一些“獅形”法式甜點,它們有的似縮小版的風獅爺,有的則如身著綵衣的舞動瑞獅。談到為何這些甜品能夠擁有惟妙惟肖的獅形外觀,甜品師莊達明介紹說,這是由於法式甜品製作時會用到大量慕斯,其在冷凍後便於塑形,如此製作出的獅形甜品,就會猶如小雕塑一般生動有趣。除了用慕斯之外,為了給獅子外形新增一些靈動之氣,莊達明說,有時甜品師還會用同樣便於塑形的巧克力,去打造獅子頭上、身上的鬃毛,或是“雕”出其身著的綵衣上的秀珠、綵帶等。另外,為了賦予獅形甜品以不同風味,甜品師也會在內餡中添入帶有酸甜滋味的果醬,由此讓整個獅形甜品嚐起來酸甜相宜,適口不膩。

“材”貌雙全“獅”美食美

以麵糰製成的醒獅頭

【來源:泉州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