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人類何時開始穿衣?

「本文來源:北京郵電大學出版」

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穿衣服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科學家們認為,從身裹獸皮發展到穿經過剪裁和縫紉的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由於纖維等腐爛速度較快,迄今為止,科學家研究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只能憑藉一些間接證據。早先的研究認為,人類在距今7萬年前穿上衣服。但最近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人類可能在距今約19萬年前已開始穿衣服。他們的依據竟然是寄生在人身體上的蝨子。

蝨子與人類穿衣史

與人有關的蝨子共有三種:頭蝨、體蝨和陰蝨。頭蝨和陰蝨主要寄生在毛髮中,而體蝨喜歡生活在人穿的衣服裡。專家普遍認為,體蝨是由頭蝨分化而來的,並推測體蝨從頭蝨中分化可能發生在衣服開始在人類中普及之時,正是衣服的出現給了體蝨以寄生的新環境。因此,如果知道體蝨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就能推測出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幾年前,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分子鐘”的技術。他們首先對寄生於人身上的蝨子和寄生於黑猩猩身上的蝨子的遺傳密碼進行了比較,確定產生每個遺傳變異平均所需的時間。之後,他們分析了約40種頭蝨和體蝨DNA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體蝨大概於距今7。2萬年前從頭蝨中分化出來。據此,他們估計人類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穿上衣服的。

不過,不少人對這項研究提出質疑。因為線粒體DNA畢竟比較簡單,這個鍾可能不太準。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遠古時代,好氧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以後,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在隨後的演化過程中好氧細菌逐步喪失了獨立性,並將大量遺傳資訊轉移到了宿主細胞中,形成了線粒體的半自主性。因為DNA的變化速度比較穩定,所以比較頭蝨和體蝨線粒體DNA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測出兩者分化的年代。最近,科學家檢測了頭蝨和體蝨的線粒體DNA和核DNA,得出的結論應當更加精確,而且聽上去更“刺激”——人類穿衣服已經超過19萬年。現代人類已經產生了超過20萬年,在之前的直立人就可能有足夠的能力製造衣服。我們看到的“北京人”(屬於直立人)的插畫都是穿著獸皮衣的。

最早的服裝什麼樣?

目前,無論是服裝史學者,還是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人類服裝的最初形式,是由獸皮、樹葉之類的遮掩物發展起來的,而這種遮掩物又類似當今人們所穿著的圍裙。以人類最初服飾的遮掩範圍來看,僅僅能掩蓋住腰部以下,腿部以上的部位。現在,人們可考證人類最早使用工具縫製衣服的歷史距今大約幾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中出土的骨針,足以證明這一點。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我們可以推斷,在原始人類學會使用骨針之前,人類早已懂得用獸皮、樹葉之類裹身了。

中國人穿衣史

當人類從矇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製作工具、捕獵勞作的同時,就有了服裝的雛形:茹毛飲血、而衣皮葦——即吃生肉、喝畜血、穿獸皮、遮樹葉。此時的“服裝”具有其最原始的三個功能:禦寒、護體、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於大自然。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樹皮經過漚制後會留下很長的纖維,可以用來搓繩結網,還可以用它來結成片狀物圍身,這就是紡織物的前身。此時大約是神話傳說的伏羲漁獵時代,距今約1萬多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再後是神農的農牧時代,據傳神農氏教民種植葛麻穀物,開始有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它使人類擺脫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賜予,逐漸依賴自身的智慧和勞動來創造生活資源。人類最早使用的纖維是葛和麻,它們的莖皮經過剝製、漚泡,可以形成鬆散的纖維,再將這些纖維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成漁網和織物,人類進入了紡織時代,服裝也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養蠶、繅絲、織綢的生產。最初的人們可能只是為了吃蠶繭中的蛹充飢而認識到這種昆蟲的,後來在用嘴咀嚼的過程中發現蠶繭的外殼可以抽出很長的纖維來,用它來製成的織物,比麻、葛織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於是,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考古發掘證明,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與傳說中的黃帝嫘祖時期基本吻合。

此後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服裝的功能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義。在此後的漫長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絲綢價值昂貴,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稱為“布衣”。而服裝的色彩等級規定也十分嚴格,如黃色屬帝王專用,違禁則會招來犯上殺身之禍。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比種麻方便,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裝也比麻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纖維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飾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

1900年,人類首次透過化學的方法生產出了人造纖維,這種纖維的原料仍然還是木質纖維素和棉短絨,人們只是使用了化學手段把它們溶解並加工成纖維,因此把它們稱為“再生纖維”更為確切。二次大戰期間,中日兩國的蠶絲業都遭受了重創,生產絲襪的原料嚴重不足,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於代替蠶絲生產長統絲襪的合成纖維:Nylon66(尼龍、錦綸)。這是人類第一次採用非纖維原料透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學纖維。此後,聚酯纖維(滌綸)也開始閃亮登場,並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紡織纖維。除了錦、滌之外,人們又逐漸發明了維綸、氯綸、氨綸、腈綸、丙綸以及用這些原料為母體的各種改性合成纖維。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之一的蠶絲纖維,由於其產量有限,生產過程繁瑣,成本無法與合成纖維抗衡,已經退出了作為主導紡織纖維的地位。但是,蠶絲纖維對人體的安全無毒和服用舒適性卻是各類化學纖維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纖維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貼身的絲綢內衣雖價格昂貴,卻是迴歸自然的結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