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實習生 趙雪青

【封面會客廳·人物介紹】

傅東育,導演、編劇,執導過《梧桐雨》《生死臥底》《少林問道》《金牌律師》《醫者仁心》《破冰行動》《理想照耀中國》《冰雨火》《風吹半夏》等影視作品,曾獲中國電影華表獎、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導演獎、第11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等諸多獎項。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導演傅東育

目前,由傅東育、毛溦執導,張挺、傅東育編劇,趙麗穎、歐豪、李光潔、黃澄澄等主演的時代劇《風吹半夏》正在熱播。11月29日,傅東育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分享該劇的拍攝過程和創作感受。

選最合適的演員

塑造多姿多彩的人物群像

《風吹半夏》改編自阿耐的小說《不得往生》,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許半夏(趙麗穎 飾)與童驍騎(歐豪 飾)、陳宇宙(黃澄澄 飾)三人白手起家,懷抱雄心壯志,從收廢鋼鐵到涉足鋼鐵行業,在漫長的創業歲月中闖出一片天地的故事,也展現了當時中小企業在時代浪潮中生存並尋求發展的現實。

在傅東育看來,《風吹半夏》是一個以女主角創業為主線的群像戲,“要透過群像來展現那個時代,而不單單是一個女性的發家史和奮鬥史,否則整部劇會變得單薄和蒼白。”所以,傅東育對角色塑造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每個人物都應該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和發展軌跡,不能只是一個標籤性的、臉譜化的、概念性的存在。”同時他認為,角色的魅力不是比較出來的,而是所有人相輔相成、相互映襯,“每個角色就像一種顏色,共同繪就了一幅完美的畫作。”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具體到挑選演員進行合作上,傅東育有兩點考量:“第一,演員能夠和我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匹配;第二,演員們的組合能夠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化學反應。”經過不停的試戲和商議,最終劇組既迎來了劉威、柯藍、馮嘉怡、王勁松、李光潔等實力派演員的傾情加盟,又有趙麗穎、歐豪、孫千等備受年輕人喜愛的青年演員的參演。

採訪中,傅東育對演員們的職業性大加讚賞:“只有演員演得投入,觀眾才看得過癮。”他特別提及了趙麗穎和歐豪的一幕扇巴掌的對手戲,雖然是一遍過,但因為空間狹小,為了滿足多機位的呈現,還需要進行多次重複拍攝,“演員一遍遍地重複撕心裂肺的情緒,我看著都很心疼。”這場戲也讓觀眾印象深刻,傅東育直言:“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家對於情感真切度的表達的喜歡。真正投入情感的表演,一定是動人的。”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遍查資料,最大程度還原舊時代風情

《風吹半夏》的故事發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還原當時的時代風貌,劇組在拍攝前期做足功課,翻閱了大量的畫報和影視作品,盡力做到原汁原味。傅東育介紹:“首先是人物造型和美術場景,小到腳踏車、汽車、衣服、首飾、髮型、口紅顏色,大到一年四季的變換,都需要考慮在內,費盡心思。”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其次是在鋼鐵行業的還原上,劇組進行了大量資料調研工作。包括中國鋼鐵業的政策變化、鋼鐵產業的結構變化、鋼鐵的產能、鋼鐵產業工人的數量、薪水,以及鋼鐵業在東北、江浙的區域性差異等。最後是地域感和時代感,傅東育表示:“我在讀小說時就感覺故事應該發生在江浙一帶,所以,不論是演員的肢體形態還是表達,都要向南方靠攏,臺詞上的遣詞造句,也要符合當時那個年代。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在影像風格上,傅東育利用攝影和燈光,以及後期調色,營造了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風吹半夏》有著強烈的情緒色彩的表達,它最終呈現的效果是,既會產生某種意義上的懷舊感,又會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新鮮感。”

拍攝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在哈爾濱拍攝大雪那場戲時,為了進山,開路就花了整整大半天,裝置也是歷盡艱辛才運上去。“當然,這些痛苦在今天來講都不是事兒了,都是為了最後的效果和質量,其實還是很幸福的。”談及此,傅東育為劇組上下感到自豪和驕傲。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在匠心製作與實力演員的護航下,《風吹半夏》自開播以來就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也用年代故事給當下觀眾帶來了新的思考與啟迪。

封面會客廳|《風吹半夏》熱播 導演傅東育:回望青春 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

對話傅東育:“一開始拿到劇本就有種興奮感”

封面新聞:《風吹半夏》最初吸引到你的原因是什麼?

傅東育:

我對現實主義的作品其實是有偏好的,所以一開始拿到這個劇本我就有一種興奮感。

這個故事從1996年講到2002年,在這個跨度當中,中國經歷了什麼?浙江經歷了什麼?中國的鋼鐵經歷了什麼?破題從這裡開始,最後落到每一個人物的身上。我突然發現,不同的行業裡、不同的地方,大家面對的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個朝氣蓬勃、勇闖天下、敢想敢幹的年代。這也是我經歷過的年代,在拍的過程當中會有對自我的一種總結,我們在回望我們的那代青春。

封面新聞:現實題材劇的節奏如何把握?

傅東育:

首先,煙火氣十足、銳氣十足,是原小說給我的一種感受。作品的靈魂雖然是許半夏,但是許半夏身邊的所有人,都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爾虞我詐和唯利是圖。這種生命力的奮鬥感,和一些非理性競爭或不思進取的論調,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其次,那個年代的人和人之間直截了當的交往,那種坦白感,在今天來看也有著一種對應和召喚;最後,我覺得那個年代的勇氣、果敢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在今天都有著需要複習的意義。

封面新聞:如何著手,才能打動當下的年輕群體並引發共鳴?

傅東育:

如今有些聲音,甚至很多年輕人都在談“內卷”、談“躺平”,但這個前提是相對穩定的物質生活,這是上一代經歷了“你死我活”的競爭換來的,我們要感謝上一代人,但上一代人身上當然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所以我說《風吹半夏》是一個最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這個“批判”的概念不是貶義,而是我們懷有希望,回顧那個年代的闖勁兒、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勇敢地說出你的慾望和需求,並且腳踏實地的一步步地走向你的夢想。這對於今天的年輕人是有感召力的,能夠給今天的年輕人以激勵和鼓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