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我和男朋友剛認識時,我特喜歡他“坦誠”的勁。

不隱藏感受,有話就說。

在一起後,我卻發現這種“坦誠”不太對。

他從來沒刪過前女友的照片,我不小心看見,去問他,他卻無所謂,還與我講他們的日常:

“這是在長沙拍的,那天我們去。。。”

他說得越多,我就越嫉妒。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Pexels

但看著他一臉無辜,我又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太小心眼了?能直白的和我談前女友,總比避而不談好吧?

但後來,他好似逞口舌之快,故意頻繁提及前女友。

出去逛街,路過飯店他都要停下來,說他和前女友在這裡吃過飯。

他的過分坦誠,讓我很痛苦。

爭吵分手後,回顧這段戀情,我才意識到:

好的關係,還是要“虛偽”一點。

01 不“虛偽”的關係,會怎麼樣?

親密關係中的坦誠十分重要,是提升信任、增進感情的基礎。

然而,坦誠過度讓人沒有“偽裝”,反而破壞關係。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Pexels

首先,坦誠過度,可能是沒考慮到伴侶的感受。

前幾天中午,我路過小區門口,碰見一對情侶在吵架,引得很多路人停下腳步。

我大概聽懂了他們吵架的緣由:女生嫌棄男生的穿衣打扮沒品味。

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能發展到劇烈爭吵,肯定不是女生第一次嫌棄男生的穿著了。

這個女生夠坦誠不?坦誠。

看到男友的穿著不符合自己的審美,確實可以坦誠想法,但過了頭,變成了嫌棄,性質就不一樣了。

她試圖以自己的審美控制對方,當對方反對控制時,她覺得自己的地位遭遇質疑。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

Pexels

因此才會在公共場合,完全不考慮對方感受,大聲爭吵。

代入那個男生,被愛人多次嫌棄,就算心胸再豁達,也免不了心中堵塞。

也許他還會覺得,對方根本就不愛自己,不然的話,怎麼會如此嫌棄自己呢?

此外,坦誠過度,也可能是錯誤的理想化。

很多朋友,談起戀愛來,脆弱得彷彿一個花瓶。

她們抱著“愛要坦蕩”,不管不顧地將自己脆弱、負面情緒傾訴給對方。

她們的坦誠更像是一種期待,期待著對方拯救自己:

我將我的脆弱說出來了,你一定會拯救我吧?

可一旦對方不理解,甚至還judge她們時,她們便崩潰:“我和他說了這麼多,他居然這樣!”

這是一種錯誤的理想化。

精神分析中,它被認為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是因為在嬰兒時期,她們沒有得到父母的信任、關愛。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Pexels

為了保護得不到信任和關愛的“弱小自我”,個體潛意識會生出對伴侶的幻想:

ta就是我心中的完美父母,ta一定可以信任、照顧那個弱小的我!

她們不斷坦誠,就會產生對伴侶是“完美父母”的期待。

期待過度時,對伴侶的需求也會增加,這可能讓伴侶難以承受。

因此,過度坦誠也成了關係中的巨大隱患。

最後,坦誠過度,會令自己、伴侶喪失安全感。

Avelie在2019年的研究顯示,在坦誠過度的關係中,人們更常感覺到不被信任、焦慮、緊張的窒息感。

研究中模擬了數多場景,例如,當一方在房間裡自己做事時,伴侶時不時進來,看ta在做什麼。

被試的自我報告顯示,即使已經結婚數年,當對方進來時,他們仍有一種隱私被暴露的羞恥。

而允許關係中的人體驗到隱私狀態,會讓ta們對關係感到安全。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

Pexels

人們只有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才會敢於在關係中和伴侶分享自己的感受,展現真實自我。

這是因為,當人們感知到隱私被保護時,ta們知道自己擁有”對環境的控制”,產生更多的自主性,因此“感到安全”。

另外,研究還提及,隱私保護下的安全感,會帶來優秀的療愈效果,個體會更容易靜下心,調節情緒,釋放壓力。

02 為何要學會“虛偽”?

也許會有人問,這是讓我們對伴侶有所隱瞞嗎?

其實,隱瞞和“虛偽”是有區別的。

“虛偽”更偏向對隱私的保護。

心理學家Burgoon對其下了定義:

它是由自己決定的,將自我思想和情感,與他人表露的程度。

當人們意識到可以自主決定思想走向,掌控自己的情感釋放,他們會產生更多的自我意識。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Pexels

表面看,“虛偽”也許是保護在關係中的隱私。

但實際上,它是在保護自我意識,使其健康發展。

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在被扶養的過程中,需要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她並非一味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是掌握是否在場的分寸感:

孩子需要時,媽媽在場;

孩子需要隱私時,媽媽不在場。

譬如,孩子在小時候,需要母親幫忙擦拭身體;

當孩子可以獨立洗澡時,母親就該避免和孩子過分的接觸,讓他意識到即使沒有母親,他也可以獨立洗澡。

如果大部分時候母親照顧得很好,也能在照顧不及時,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類似“獨立洗澡”的情景前,孩子會意識到有些事情,我是控制不了的,我

也控制不了媽媽。

這種程度的失控會讓孩子意識到母親和自己是分離的。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Unsplash

它可以讓孩子的心智變得成熟,他們開始有能接受和自己期待不符的現實能力、考慮他人立場的能力。

基本的安全感由此生成。

孩子會更好的學會與母親分離,避免長大後的過度共生。

這時,他才真正獨立,可以和另一半發展出相互依賴、相互尊重的和諧關係。

如果母親在孩子小時候,沒能鼓勵孩子與自己分離,對母親的共生就會轉移到伴侶身上。

這種轉移會在成年後的任意關係中暴露出來。

就像前面提到的幾個例子一樣。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

Unsplash

ta們無法承受伴侶和自己的分離,ta們必須要透過過度坦誠的方式侵入到對方生命,令其和自己一致。

本質都是自己的獨立意識沒有被保護好。

03 好的觀察中,坦誠和隱私的邊界在哪?

因為個體的心理底線不同,邊界也不同,那要怎麼做,才能確定關係中的坦誠邊界呢?

這裡有3個小方法:

首先,明確關係中,坦誠/隱瞞行為的背後原因。

問自己幾個小問題:

為什麼ta/我選擇坦誠/隱瞞?是希望這段關係好嗎?

“如果坦誠出來,你/ta可以接受其暴露的後果嗎?”

很多人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明明伴侶認為提了會對關係有影響,ta們卻還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坦誠”標準,去要求對方。

將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對方身上,忽略了背後原因,會讓這段關係越來越糟。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Unsplash

當我們去關注背後原因時,無形之中,我們就樹立了坦誠和隱私的邊界,我們不強迫,尊重彼此的隱私。

在此基礎上,可以從自己、伴侶角度出發,來具體區分關係邊界:

第一,如何確定自己坦誠的邊界?

在坦誠的尺度上,尊重自己的感受!

溫尼科特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自己才是一切的中心,是自己創造了現在的一切。

我們一生都在為自己服務。

為了更好的服務,我們就要對自己的感受有敏感性,能夠及時察覺到自己的需要,表達需要,讓自己掌握能夠創造一切的心理能力。

感受從來不會騙人,坦誠到不舒服了,它就是你的底線。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Unsplash

例如,當男朋友翻我聊天記錄時,一次兩次我覺得無所謂,但是看的次數多了,我感覺不舒服。

當體驗到這種感受時,就意味著我應該告知男友,我的底線就到這了:

“看一兩次可以,一天看好幾次,太過分了吧?”

第二,如何確定伴侶坦誠的邊界?

想一想,我們自以為的坦誠,是否會傷害到伴侶?

回到開頭,當男朋友毫無顧忌地坦誠前女友時,他沒有想過我會因此受傷害。

這實際上是共情缺乏的表現。

因此,只要將對方換成自己,學會共情,在坦誠前,停下來,問自己:

“如果我聽到這種坦誠,我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不舒服,何況對方呢?

還是憋回肚子裡去吧。

最舒服的關係,都有點“虛偽”

圖源:Unsplash

如果還是無法確定,我建議,以一種溫和、不帶情緒的方式,表達你對伴侶坦誠的期待:

“因為xx事情,所以我有xx感受(想法),但又怕讓你不高興,所以。。。”

比如,當你想看對方手機時,可以說:

“我發現,你最近沒有很關心我,總是在玩手機,我很不開心,想看手機有什麼吸引你的,又怕你不高興。。。”

實際上,你不是在逼伴侶坦誠,而是把決定權遞給對方。

愛你的人,自然會找到合適的方式,保護自己隱私的同時,照顧到你對坦誠的渴求。

作者:sixer

圖源:pexels

首發:壹點

心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