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孩子不說話,就是自閉症嗎?

01

不說話就是自閉症嗎?

隨著社會對於自閉症兒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自閉症譜系障礙”這個概念,也逐漸被更多的家長所熟悉,進入了寶爸寶媽們的“雷達”範圍。不少父母在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仍不講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孩子是否患有自閉症。這樣的擔憂雖然不無道理,但也容易讓家長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情況,不僅可能帶來無謂的情緒焦慮,也會影響科學的干預選擇。例如,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和語言發育關係更密切,相較自閉症,發病率也更高,它就是發育性語言障礙。

在自閉症的流行病學調查中,一些國家的發病率在1:44,而在亞洲國家,這一數字還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如中國大陸的比率在0。1~0。2%。發病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醫療、文化、公共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讓自閉症的

檢出率偏低

。與此同時,不同國家的科學結果顯示,語言障礙在學齡前及早期學齡兒童中的發病率平均在7%。當然,發病率的百分比會隨著不同國家的評估手段、公共意識等的發展不斷攀升,但儘管如此,我們不難發現,

發育性語言障礙要比自閉症更加常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自閉症和語言障礙雖然存在相似的臨床表現,比如理解能力差,不能使用語言和他人進行溝通等等,但兩種情況之間有著顯著的差別。

如果將語言障礙類比為面板泛紅,那麼除單純的發育性語言障礙外,還有多種發育性障礙都會導致語言障礙,例如社交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唐氏綜合徵等,正如過敏、病毒感染、擦傷等都可能使面板泛紅。而自閉症的核心缺陷之一是社交溝通,不僅言語溝通有問題,發展出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使用手勢、動作來表達需求等能力也有問題,而患有單純語言障礙的孩子是具備這些能力的。正如蕁麻疹雖然也會導致面板泛紅,但面板泛紅不是蕁麻疹的核心問題,單純面板泛紅患者也不存在蕁麻疹的腫包、瘙癢等問題。

02

孩子確診了自閉症,還需要單獨做語言治療嗎?

在自閉症的治療當中,需要很多專業人士參與其中,形成綜合性、個體化的診療。

除了家長們熟知的兒童心理學家和應用行為分析師(ABA specialist)以及特教老師之外,

言語語言治療師(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美國聽力言語語言協會的相關檔案指出,言語語言治療師可以幫助孩子在不同生活場景中建立有效的溝通和社交技能,也需要在必要的時候,協助兒童和家庭使用輔助與替代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AAC)。

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公立學校為例,一些學校會配備行為分析師、言語語言治療師等等。雖然兩類專業人士對於孩子的干預目標有重疊和相似的地方,但二者的干預內容和方法有很多差別。

對於言語語言治療師來說,由於職業教育和培訓中會重點學習兒童言語語言發展規律以及相關的語言學基礎知識,所以在干預中也會更加側重自閉症兒童在社交溝通方面的發展。

而行為分析師主要側重於干預兒童的日常行為、基本認知能力(如配對)等等。因此,如果家長希望為孩子提供全面、有效的干預,特別是促進兒童的溝通發展,言語語言治療師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03

言語語言治療師怎樣治療自閉症?

在這裡,我們用兩個真實案例,來解釋言語語言治療師在自閉症的治療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案例一

男孩,四年級,無語言;喜歡樂高等動手操作類遊戲;暫未使用輔助與替代溝通系統。

長期目標:在本學年結束前,在輕度的視覺和口語提示下,孩子可以在治療活動中使用綜合溝通法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正確率達到80%。

干預活動:土豆先生及圖片交換

孩子不說話,就是自閉症嗎?

圖一 土豆先生遊戲

土豆先生是這個孩子非常喜歡的一個遊戲,所以孩子參與的積極性特別高。在活動中,孩子的任務是透過指令,將土豆先生的各個身體部位復原到正確的位置。在活動中,治療師會先展示沒有身體部位的土豆先生身體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果孩子伸手去拿袋子裡的某一個身體部位,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使用表示該身體部位的圖片來交換他想要得到的物品。

“索要”(request)是我們日常溝通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夠學會透過用圖片的方式來索要他想要的東西(比如眼睛),並進而習慣透過溝通來索要。大家可以試想,

如果孩子只會用手去拿自己需要的,那麼他就只能索要在眼前的、具體的東西,無法延伸到更抽象、複雜的內容

,比如“我想要休息”,“蘋果吃完了,但我還想要(眼前已經沒有了)”等,這也不利於他學會與人溝通一些抽象、複雜的事物。而在我們的干預活動中使用了圖片,這樣,我們可以不斷更新圖片或將圖片組合在一起(“我要紅色的鼻子”= 紅色卡片 + 鼻子卡片),孩子索要的溝通功能就可以不斷延展。

孩子不說話,就是自閉症嗎?

圖二 土豆先生身體部分

由於土豆先生的身體部位有很多,同一部位也有不同的式樣,這樣,我們在治療中就可以

多次重複

。對於孩子的提示,也可以由手把手輔助,到使用視覺(用手指)或口語提示,然後不斷減少提示的程度,直到孩子可以獨立地透過選擇圖片來交換。

需要強調的是,面向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治療重點仍然是

提升孩子的功能性溝通

。因此在治療活動中,除了使用圖片交換,如果孩子選擇用手勢(想要鼻子就指著自己的鼻子),或其它溝通形式,治療師也應該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迴應。這也是我們在治療中所強調的

“綜合溝通法”

(“total communication”)。

除此之外,根據孩子的其它語言目標,治療師也可以將這個活動調整為拓展詞彙或者聽從指令的活動。比如當孩子完成拼插,準備收起玩具時,我們可以說“給我眼鏡”(一步指令)或“先給我眼鏡,再給我嘴巴”(兩步指令),然後讓孩子根據指令完成動作。

在這個干預活動中,我們使用了低科技的輔助與替代溝通系統(AAC),即圖片(關於AAC的介紹,請見

《先溝通,後語言!善用AAC開啟無口語兒童溝通之門》,《孩子適合哪類AAC?輔助溝通工具的分類與等級》、《臨床例項解析——孩子適合使用AAC嗎?》

)。有不少家長會納悶,這樣使用工具來溝通,豈不是阻礙了孩子的語言發展?其實不是這樣的。有很多相關的科學研究和綜述已經發現,

輔助與替代溝通系統(AAC)不會阻礙自閉症兒童習得語言

,相反,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輔助工具,促進了孩子的溝通意識和能力發展,才使得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援和幫助。

案例二

男孩,初中一年級,能使用語言和其他人溝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在和其他人對話時,會出現走神、打斷他人、無法輪流發言的情況。

除了一些溝通功能尚在起步階段的孩子,言語語言治療師也會為一些

可以使用複雜的語言,但是尚不具備社交技巧的學生

進行干預。這些孩子的主要表現在於不能自然地和他人進行一來一回的對話,或者無法將對話延展下去

在為這位初中學生進行干預時,我們

可以選擇社交小組的形式,讓他可以和一個同齡孩子一起上課,在課上可以在治療師的引導下互相練習如何和他人展開對話。

在對話開始前,我們會確定一個對話的主題,然後請這位同學提前想出若干個圍繞這個對話可以提出的問題或者評論。比如我們計劃在社交小組中討論“我最喜歡的零食”,那麼我們會和這位學生一起總結一些問題以及針對回答的一些評論(如,“你最喜歡的零食是什麼?”“你從哪裡買你喜歡的零食?”“你和誰一起吃這個零食?”“聽起來不錯。”)當對話進行時,治療師會將這份問題的評論的列表準備好,如果學生不知道如何將對話繼續下去,就可以參照列表提出適合的問題或者進行評論,如下:

孩子不說話,就是自閉症嗎?

圖三 關於零食的評論列表

看到這裡,相信大多數家長已經瞭解到了,

孩子不說話、晚開口,不一定是自閉症,也可能是其它問題,例如語言發育遲緩或語言障礙。

另外,

即使孩子確診了自閉症,語言治療師也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提高語言和溝通方面的能力。

因此,如果孩子不說話,不要焦慮,也不要觀望,帶他/她去專業的醫院和機構做個語言評估,可能會非常有幫助哦!

引用:

https://www。asha。org/public/speech/disorders/autism/

https://leader。pubs。asha。org/do/10。1044/leader。FTR2。25102020。52/full/

Chiarotti, F。, & Venerosi, A。 (2020)。 Epidemiolog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review of worldwide prevalence estimates since 2014。 Brain sciences, 10(5), 274。

Laasonen, M。, Smolander, S。, Lahti-Nuuttila, P。, Leminen, M。, Lajunen, H。 R。, Heinonen, K。, 。。。 & Arkkila, E。 (2018)。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the Helsinki longitudinal SLI study (HelSLI): a study protocol。 BMC psychology, 6(1), 1-13。

Millar, D。 C。, Light, J。 C。, & Schlosser, R。 W。 (2006)。 The impact of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speech produ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 research review。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