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把英語當成母語來學習,跟把英語當成外語學習有什麼區別?

把英語當一門普通外語來教學,和要按照母語級別來教學有什麼區別呢?如果需要達到母語級別,需要儘量早地在孩子生活中引入這種語言,這是因為人類學習認知一種語言的細微發音差異的階段,是在很小的時候(一歲甚至之前),錯過這個階段,再學習分辨出母語中沒有的外語發音就比較困難了。比如日本人分不清英文中的r和l,很多外國人分不清中文的q和x。

如果是想要讓一門語言達到真的母語級別,就必須儘量掌握這些發言的細節。但如果只是當外語溝通用,這些細微的發音就不會成為障礙,畢竟日本人一口一個“阿麥力卡”,也沒見米國人有任何理解不能的情況出現。

把英語當成母語來學習,跟把英語當成外語學習有什麼區別?

此外,語言是一個典型的“用進廢退”的技能。想達到母語或者近似母語的效果,需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在生活中日常使用外語聽說的環境,否則就算小時候打了很好的基礎,也會隨著長期不使用而弱化。比如認識一些朋友很小跟隨父母移民,雖然小時候母語就是中文,但因為日常學習社交中很少使用,水平逐漸下降,等到十幾二十歲,中文就很難算母語水平了。

所以想實現讓英語像母語差不多好,並不只是簡單的小時候多讀點繪本,或者小時候突擊上幾個月外教英語課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長期保持一個比較“高強度”,近似母語的環境,來“持續輸出”。

“持續輸出”其實是在語言學習中很重要,也容易被一些中國家長忽略的因素。一部分中國家長在教育中,可能喜歡和隔壁對標,所以容易出現階段性的走極端模式 —— 這段時間看大家都學英語,就拼命想要把英語提升到母語級別;過段時間看到有人學樂器,就趕快買最好的鋼琴找最好的老師;再過段時間有可能變成繪畫或者某些體育運動。

把英語當成母語來學習,跟把英語當成外語學習有什麼區別?

這種階段突擊的模式,可能對某些科目有效,但對於需要長期耳濡目染的語言來說,卻是效果很差的一種。對於外語學習來說,重要的不是提前教育,也不高強度的短期啟蒙,而是保持一個穩定的語言學習環境。

仔細環顧自己的周圍,其實應該能發現:畢業工作這麼多年之後,每個人現在英語水平的高低,很少取決於小時候是否學得早學的拼命,而是取決於長大之後是否有一個可以讓你繼續日常使用英語的環境。

所以如果孩子未來只是把英語當“外語”在使用,那家長需要關注的就不是2-3歲甚至更早怎麼啟蒙,如何報班。如果短期做高強度的學習投入,但因為時間、財力、精力等原因無法堅持,那不如降低要求,降低到一個可以長期堅持下去的水平。

比如看看英語或者雙語的繪本童書,比如看看英語的動畫片,大一點看看英語的兒童劇。這樣培養孩子日常生活中一定的英語接觸習慣,並保持他的興趣,可能是更有效的“外語”學習模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