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孫子兵法 第3章|謀攻篇(全文密集整理與解析)

“謀攻”,即對敵作戰時採取的謀略。前一篇講戰前的物資準備,做好了戰前的準備,就要正式進入戰場了。

孫子講兵法,不追求硬碰硬的對決,而是提倡“上兵伐謀”

,透過智慧謀略戰勝對手,減少雙方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謀攻”和廟算有所不同。廟算是戰前戰略的策劃,需要考慮各種因素,調動各方參與,主角是國君;“謀攻”是戰場的應變,需要將軍根據實際形勢做出判斷,國君不應該遙控指揮。國君任用一位能戰的將軍,然後充分授權,將軍為了戰爭的勝利,需要隨機應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孫子兵法 第3章|謀攻篇(全文密集整理與解析)

《孫子兵法》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

使……完整。

破:

攻破,擊破。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敵國,而是要得到一個完整的國家,讓其臣服於自己。

根據古代兵法,一萬兩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百人為卒,五人為伍。戰爭不以殺戮為上,一軍一旅,一卒一伍,都應盡力保全,以為己用。

屈:

打敗,使……屈服。

善之善者:

好方法之中的好方法,即最好的方法。

孫子說:作戰的一般原則是:以能使敵國完整無損地降服於我為上策,而攻破敵國使其殘缺受損便略遜一籌了;能使敵人一軍一萬兩千五百將士完整無損全員降服為上策,而用武力擊敗敵人一個軍便略遜一籌了;能使敵人一旅五百人將士完整無損全員降服為上策,而用武力擊敗敵人一個旅便略遜一等了;能使敵人一卒官兵全員降服為上策,擊潰一卒兵眾就差一等了;能使敵人一伍士卒全員降服為上策,擊潰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戰百勝,雖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不用武力進攻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上:

最好的,最先考慮的。

下:

最壞的,最後考慮的。

伐:

征伐,攻取。此處各家註釋不同,大約可概括為兩種。一是在什麼時候攻打敵人。

“伐謀”

即在敵人剛開始謀劃之時就出兵攻打,“敵始有謀,伐之易也”(曹操);

“伐交”

即在兩軍剛剛接觸之時設法迷惑敵人,“兵欲交合,設疑兵以懼之”(何氏);

“伐兵”

即在刀兵相見中戰勝敵人,“不能敗其始謀,破其將合,則犀利兵器以勝之”(張預)。二是用什麼方法戰勝敵人。“伐謀”即用軍事謀略戰勝敵人,“以智謀屈人最為上”(王皙);“伐交”即透過外交手段戰勝敵人,“欲舉兵伐敵,先結鄰國,為犄角之勢,則我強而敵弱”(張預);“伐兵”即透過戰爭手段戰勝敵人,“以戰勝”(梅堯臣)。根據上下文,第二種說法更為妥帖。

攻城:

攻打城池。

修:

修繕。

櫓:

大盾牌。

轀(fén wēn):

攻城用的四輪戰車,車下可以藏兵。

具:

準備。

成:

完成。

距堙(yīn):

在城外堆積土山,與城樓齊平。堙,土山。

已:

完成,終止。

所以說,用兵作戰的最高追求是用謀略戰勝敵人,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得勝利,再次是用軍事手段去奪取勝利,攻打敵國城池是最差的選擇。採用強攻城池的戰術,是不得已而為之。要攻打敵人城池,先得製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戰車,準備好各種攻城用的器具,需要數月才能完成;而堆築攻城用的小土山,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結束。

孫子兵法 第3章|謀攻篇(全文密集整理與解析)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不勝其忿:

不能忍受(久攻不下)的怒氣。勝,承受,忍受。

蟻附之:

(讓士兵)像螞蟻一樣貼附到城牆上。

拔:

奪取,佔領。

將領也許難以抑制自己的憤怒,驅逐士兵像螞蟻一樣爬雲梯攻打敵城,結果可能是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敵城尚未能攻破。這就是攻城可能造成的困難。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非戰:

不透過戰爭。

拔:

攻佔,奪取。

非攻:

不透過強攻。

非久:

不讓軍隊常年在外。

全:

保全敵方。

兵不頓:

不耗損兵器。

頓,通“鈍”

利可全:

可以得到完整的利益。

所以,善於指揮戰爭的人,降服敵人的軍隊不是透過戰場廝殺的方式,奪取敵人的城池不用強攻的手段,毀滅敵人的國家也不需要曠日持久的征戰討伐。他們務求用完整全面的勝利而稱霸於天下,這樣自己的軍隊不至於疲鈍折損就已經全面地獲得了勝利。這就是以謀略克敵制勝的基本準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十:

兵力十倍於敵人。

五:

兵力五倍於敵人。

倍:

兵力兩倍於敵人。

圍:

四面包圍,不戰而勝。

攻:

敵方固守,我方強攻。

分:

兵分兩路,使敵人首尾不能兼顧。

敵:

匹敵,力量相近。

戰:

正面作戰。

少:

兵力不如敵人。

逃:

及時逃脫。

不若:

氣勢不如敵人。若,如。

避:

避開鋒芒。

堅:

堅韌,不屈服。

擒:

捉住。

因此用兵打仗的戰術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於敵人時,便把敵軍圍困起來加以聚殲或威逼其投降;我軍的兵力五倍於敵人時,便對敵軍發起猛烈攻擊;我軍的兵力一倍於敵人,就要設法將敵軍分散,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我雙方的兵力相當時,可以與敵交戰;我軍兵力比敵軍少時,就應該設法擺脫敵人;我軍的實力不如敵人時,就應當儘量避免與其交戰。因為,弱小的軍隊如果堅守硬拼,就必然被實力強大的軍隊制服擒獲。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輔:

輔助,護衛。

周:

才智周全,思慮周密。

隙:

缺,才智不足。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詳嚴密,國家就必定強盛;輔佐得有缺陷漏洞,國家就必然衰弱。

孫子兵法 第3章|謀攻篇(全文密集整理與解析)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患于軍者:

給軍隊帶來的禍患。

進:

進攻。

退:

後撤。

謂:

告訴,要求。

縻(mí):

羈絆,束縛。

同:

參與。

政:

政事,治理。

惑:

疑惑,不滿。

權:

權謀,智謀。

任:

任用,使用。

疑:

有疑問,不相信。

亂軍:

使己方軍隊動亂。

引勝:

引領敵人取勝。

國君給軍事行動造成災禍的情況有三種:不瞭解軍隊不能夠進攻而強迫軍隊進攻,不瞭解軍隊不能夠撤退而命令軍隊撤退,這說的是對軍隊的束縛;不懂得軍隊的管理而干預軍隊的管理政務,就會使將士們不知所從;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宜機變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全軍上下既迷惑不知所以,又疑慮不明就裡,其他諸侯國進犯的機會就到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自亂軍隊而招致敵國取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知勝:

預見勝利。知,預知。

眾寡之用:

士兵多時與士兵少時,使用不同的戰術。即上文所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虞:

準備,防範。

御:

統御,控制。

所以,要預測勝利必須具備五個條件:清楚地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與敵作戰、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與敵作戰的,能夠獲勝;懂得根據兵力的多少而採取不同戰略戰術的,能夠獲勝;將帥與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能夠獲勝;以充分周密的準備去對付毫無準備的敵人的,能夠獲勝;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能夠獲勝。這五條,是認識、把握勝利的方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