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你要嘗試放棄櫻桃的滋味?千萬不要。”

不僅櫻桃,還有8、9月的葡萄,這世間有太多美景美食美好的體驗值得擁有。電影《櫻桃的滋味》的畫面在遇到老頭之前都是單調枯燥的,鏡頭給過好幾次卡車卸下土石的場景,在塵土瀰漫中,男主是不是在想象著自己被黃土掩埋的情形?

隨著老頭的出場,沿著他指定的路線,我們終於看到風景的變化,從塵土飛揚的荒蕪到秋日的金黃,從垃圾場上的噪雜無序到城市落日的靜謐。

鏡頭最後一幕,男主開車奔向遠方,沒有人可以放棄櫻桃的滋味,不是嗎?當你幫助某人時你必須全心全意,這樣才更公正合理。如果你不解釋你的困境,誰能幫你?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圍繞車展開的哲學探討

無論是關於“櫻桃的滋味”的哲理說教,還是開放式的選擇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生死哲學和探討,對我而言都有一種彷彿空中樓閣般的虛浮感。

但還是很喜歡阿巴斯電影裡那種平實的詩意,流露在那些素不相識的偶遇,盤旋在沙丘上的鴉群,合照的穆斯林夫妻,絕望的男人在朝氣蓬勃的學生中奔跑的畫面中。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影片大部分,阿巴斯的攝影機跟路虎車窗同框。

但是男主與同車人不同框,一方面有拍攝因素,另外一方面,不同框等於不共享情感空間。男主之前最低谷的時候,影子被推土機吞沒,而當老人跟男主說,帶他走另外一條路,然後開始聊希望,這時候,畫面上植被逐漸增多,色彩也隨之豐富。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最後,男主幫一個路過的女性拍照,終於同框了,雖然他只是個背面,也暗示了男主想法的改變。

結尾是個空白,我認為男主完成自己的儀式後,最終獲得重生。圍繞著車,就那麼簡單的兩三個機位,導演把故事講得明明白白。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阿巴斯用電影,寫了一份屬於自己的答卷

導演前半段基本都將攝像機放置在汽車內,逼仄的空間裡觀眾的視點被困在巴蒂慌張迷茫的神色裡,荒蕪的郊區景色從車窗外匆匆掠過,汽車緩行,景色變換,最後巴蒂躺在狹窄黑暗的墓道里,明月穿雲清輝灑落,生死被懸置。

是否需要活著的問題,最後被拋給了觀眾,車窗內外,銀幕前後,加繆說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阿巴斯用電影寫了一份屬於自己的答卷。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在生生長流裡充滿生機的綠和櫻桃的滋味裡沉悶的土黃色,阿巴斯的色調總是拍得那麼好,滾滾黃沙和蜿蜒起伏的土路,蕭瑟的秋色,夕陽,和漆黑中昏黃的車燈與閃電。無論選擇生還是選擇死,無論“櫻桃”的滋味有沒有帶來生存的勇氣,好像困惑和疑問依然存在,但至少對那些生命中的“櫻桃”的感受是真實的。

結尾真的很有餘味,他躺在月色下的沙丘上會在想什麼呢?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原本我期待著主角會有一番臨死前的懺悔或掙扎,在遇見青年士兵、神學在校生和博物館長者,他都是把這一請求延緩到最後再說,一路的場景固定在採石場和車內,討論的時候也沒有去深究這個問題,最後的轉折被長者的一番樂觀打動。

但是絕望徹底的人,之前能用的求助方式應該都用上了,真正決定自己的宿命,並邁出那一步的時候,像他那樣沉著冷靜,不應該那麼輕易被動搖。

隱瞞原因也許能夠減少敘事時間,卻沒有辦法讓我站在他的處境考慮,整個觀影過程相當無法投入,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即使很短,但是未免有點拖沓。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每個人的內心,都在想著要繼續活下去

主人公沒有說出自己的難處,這並不重要,他代表了每一人有輕生念頭的人,也許你覺得什麼吃吃喝喝大自然風光比較傻,但這些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每一個人最本能的渴望。

所謂的神給不了你解釋,很多邏輯,倫理上的東西在自己身上都是很主觀的判斷。

生活會給你帶來很多的挫折,也能夠給你帶來很多的溫暖,就好像電影拍的,大家都過得不好,也可以互相幫助問你想不想喝茶。

電影最後沒有結局,在這世界上像男主一樣的人很多做著不同的選擇,別太在意了這世界也沒有你看到的那麼真實。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整體來看前段開車戲碼稍微有點長會讓人很累,有很多鏡頭都蠻空洞的,但是看完又覺得非常的真實,在啥都沒有的條件下也能把鏡頭設計的很好,實屬是一部不錯的電影。男主開著車在山間到處轉悠,想找一個能替他收屍的人,並承諾給予對方錢財。

第一個是在伍的年輕軍人;第二個是在神職院唸書的讀書人;第三個是在自然博物館工作的老人。

想找一個收屍人是真的,但,他的自殺方法從頭到尾只有一種。在第三位上他車的老人,我以為是他通靈了,在與神對話(因為確實沒看到老人是如何上車的片段)。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最後,對於男主是否真的自殺成功,倒也沒具體說。

我猜測應該沒有錯,因為明明與老人已經說好了第二天早上去看看他有沒有真正地死去,在跟老人道別了後,他還返回追到了老人工作的地方,特意叮囑老人多搖晃他兩下。大意應該是告誡世人:

好好活著,別一天老想著死亡以此逃避現實。因為當那一刻真的來臨時,每個人的內心都在想著要繼續活下去。

拋卻了“現實原因”之後,死亡因它的神秘感變得純粹起來,當觀眾執迷於“人物動機”的時候,基亞羅斯塔米怕是與主人公一樣滿臉的不屑與堅定吧。

另一個角度看,作者沒有把電影透露出的超然與哲思強加給人物,結尾的跳脫也恰恰印證前者動機缺失的真正理由,畢竟體驗櫻桃的滋味不在於對植物學是否瞭解,而在於味覺是否靈敏。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開放式結尾裡的一曲輓歌

善良的新兵,樸實的農民,敬業看守者,虔誠的神學院學生和通透的老先生。

戰爭是不斷的,人心中的絕望映襯的世界更加黑暗。

而那一顆甜美的桑椹恰配上清晨日出的美景,以及上學孩子們的歡樂為世界帶來一絲美好。縱然現實總是嚴肅的,但生命遠可以不拘泥於眼前的狀態活著。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黃土,陰霾是前半部分的主要場景,而在後面不想自殺了之後變一下明朗了,沿路的樹木也多了起來。阿巴斯選的三個幫助者都很有代表性,少年,青年,老年。這三人的不同年齡也就暗示了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主人公為什麼自殺導演一直沒有解釋,這是難能可貴的。為什麼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樣。

但影片節奏緩慢,車內鏡頭也沒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再加上說教味道過重,可能對於觀眾並不是很友好。

《櫻桃的滋味》開放式結尾:是否需要活著?答案最後被拋給了觀眾

不要糾結主角為什麼求死,亦不必探求主角終究是死還是活。

少年的軍人、青年的神學生、中年的求死者、老年的自然博物館員,實際是同一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藉著自殺這一事件跨越時空匯於一處,結尾的彩蛋即是導演對觀眾的幽默提醒。

軍人的迷茫、神學的無力是求死的原因,工業機器造成的廢墟如同墳墓,只有自然饋贈的櫻桃的滋味才是使人活下去的答案。

謝謝觀賞,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娛樂故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剛子娛樂社

相關文章

頂部